文 | 渣叔罗影
编辑 | 渣叔罗影
你知道我国有一个直径6.6公里,深度420米的巨型深坑吗?
它是我国露天开采的煤田,抚顺西露天煤矿,曾经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露天煤矿,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露天矿场之一,煤层厚达55米,开采了118年,累计生产近10亿吨的原煤,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曾经的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现在成什么样了?
2018年9月,中央书记处来了一大堆领导,说是要到辽宁抚顺矿业视察,当时有人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问题,必须共同探讨,积极开拓振兴东北乡村的计划。
有着118年建矿历史的西露天矿,于1901年建矿,1914年转为露天开采,期间生产了无数煤炭资源,不管是对民众,还是对国家经济来说,抚顺西露天煤矿都对那一代人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领导乘车来打来到抚顺西煤矿场,随着海拔的不断降低,有些人的耳膜感到不适,不得已,车队停了下来,让领导在大坑的主航道上休息。
据随行人员介绍,这个矿坑是中国大陆陆地最低点,海拔-340米,这么大的深坑,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挖出来的。
清朝末期的历史资料有记载过这个地区,那时候这块地方很贫瘠,只有零星的几个村落,由于气候问题,留在这里居住的人很少很少。
但是皇上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东北地区是祖宗的发祥之地,万一将来政权不保,还能往北方退,稳坐自己的一片江山。
值得一说的是,当年已经拥有相当成熟的煤炭开采技术,早在1880年,清政府顺利修建了一条唐胥铁路,专门用来运煤,在这之前,我们都是拿马车拉煤运煤,很费时间,白白浪费了很多人力。
随着铁路运输网的建设,人们对煤炭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进一步推动煤炭生产,当时李鸿章想学西方的技术,并且引入中国,借此机会壮大清朝。
在这情况下,唐延枢带了一大批人马,到处寻找可以开采的矿山,但那时候,勘探技术非常落后,基本上埋的深一点的矿,我们就错过了,所以那时候发现的,都是浅层或者露天煤矿。
直到1901年,王承尧等人成立“华兴利公司”,以人民的名义开矿,后来得到批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矿主,然而谁都没想到,抚顺这个不起眼的小城,竟然靠煤炭工业一跃而起,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一把手”。
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日俄战争在中国关东地区爆发,整个城市都被日军控制,虽然没有把溥仪皇帝赶下台,但他也没有实权,只能听从日本关东军发号施令。
在这情况下,王承尧的抚顺露天煤矿也被控制,日本人先后派遣地质专家勘探,发现抚顺煤田的矿脉分布远比他们想象的多的多得多,于是派重兵死守,让军营驻扎东北,抓中国壮丁开采煤矿。
其实很多做苦力的都是当年的战俘,其中国军占多数,毕竟他们在东北地区有据点,从1905年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煤矿一直被敌人开发、利用。
1945年底,日本败军开始撤退,由于国民党部队距离较近,他们顺手接管了这里,后来解放战争打响,东北全境解放,抚顺煤炭场又传到了我党的手里,但是一直没有运营。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长期的内战中解放出来,大量劳动力转向东北,开始恢复中国重工业生产,煤炭作为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能源,自然要重建生产组织,开采这些宝藏。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姓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没几年就把抚顺露天矿场的产量提了上去,当时还给这里起外号,叫煤都。
毛主席目光长远,深度践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在抚顺煤田安排党员干部进行指导监督,经过不断的调整,抚顺矿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截止到1984年,这个露天矿场一共经历了6次改造。
2015年,几名外国记者慕名而来,想要了解抚顺煤田背后的故事,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摄影师跟随记者戴上头盔,终于深入矿场内部。
负责人姓崔,大家都管他叫崔站长,他表示,这里有很多路都是通的,但是近几年提倡环保,很多开采点都封住了,只留一些开采难度相对低的地方生产。
崔站长驾驶小车,带记者到矿坑深处一探究竟,经过漫长的盘山路,终于抵达矿坑只见一座四层楼的建筑伫立在那里,一边的竹子已经腐朽,发生严重的倾斜。
随行人员解释道,这里以前是调度室,有员工在这住,但是现在已经被划成危楼,里面的设备和物资全部被迁到别的地方,以后说不定会定点破拆。
记者站在坑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感,据说烧开水都比陆地沸点高好几度,环视四周,除了大型采矿机和煤矿车在运输以外,很少见到坑内有走动的工人。
或许很多人不了解,露天煤矿极其容易发生自燃,煤炭自燃是指处于特定环境及条件下的煤吸附氧、自热、热量积聚自燃而形成的一种频发性灾害。
说到底,煤炭自燃实质上是一种煤氧之间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人都见过,煤炭长时间堆成一堆,自己就会冒烟,如果不给煤堆降温,很容易发生自燃。
有研究表明,煤炭自燃是因为某种细菌,他们生长时会放热,当热量大量聚集,达到了煤炭的燃点,就会开始冒烟,然后起火。
因此,人们要在矿井安排消防设施,挖掘采矿的机器也要用水喷淋进行持续降温,在谈话过程中,记者见到几名正在防火的煤矿工人,他们一边清理通道,一边用洒水车降尘。
过去一百年时间,抚顺一直处于过度开采的状态,全国十分之一的煤炭都来自这里,现如今,煤炭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在加上环保部门的有关倡议,这座煤都逐渐失去活力,城市的经济也随之下降,很难回到当年的辉煌景象。
现如今,抚顺西露天煤田的经营确实出现了一些状况,工作岗位逐年减少,预估储量15亿吨的矿场,已经被开采九点八亿吨,仅剩三分之一没有开采。
这样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一旦煤挖完了,它该向何处去?这是抚顺人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抚顺人民不甘心坐等机遇,自己出来闯荡,结果还真蹚出一条路来。
我们都知道,抚顺气候严寒,地广人稀,年轻人都往大城市去发展了,城镇老龄化特别严重,在这情况下,人均耕地面积依然多达6亩。
即便这些地产不用做耕种,也可以搭建窝棚,用来养牲畜,发展畜牧业,别看东北气候冷,其实土壤品质算不上差,最关键的是,抚顺是一个光照充足的城市。
路子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大胆干,通过招商引资的手段,现在已经建起几十个工业园区和专业小区,人们开始养猪养牛,种花种树,经济状况渐渐回升。
曾有人把抚顺煤矿比作共和国的燃料炉,现在这座露天煤矿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巨大天坑,当地人表示,抚顺有很多地方都是塌方沉降区,居民只能听从指挥,往别的地方迁移。
抚顺西露天矿坑杂草丛生,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