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遣词造句”

鹰瞳的世界 2025-04-14 16:25:08

当下每个人临睡前即使不和老婆或者丈夫说话,也会刷手机,隔屏“说话”。看到热搜榜赫然列着“正式确认为低精力人群”——这可真是精准推送给“患者”啊。

我迅速归队。其实,“低精力人群”说白了就是懒。不过这个新颖标签,好似给我们这种容易疲劳、专注力短暂、天天喊累的人上了一层保护色,坦然地避开“懒人”的污名化。

临睡前看手机▲

想起小学时,我们经常做“连接词造句”练习。

老师给予我们一组连接词,例如“不但……而且……”、“一旦……就……”、“因为……所以……”等等,然后叫我们以此造句。

小时候,我以为这样的练习是为了学习语言,到了长大以后,才知道这是有关逻辑的思考。因果关系,说起来不像什么深奥的事,就像大家自以为懂得用“因为……所以……”造句一般,但其实,因果关系也可以很复杂,有时叫人倒果为因,有时又是因果同一。

小学生上课▲

举例,《诗经.小雅.伐木》写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飞往高高的大树顶”,而当中的“迁于乔木”,现用于祝贺某人乔迁新居或工作升迁。

有说,诗人以鸟儿从低幽的深谷飞往高大的树木为喻,表达人与鸟一样,都要“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离开自身的处境,奋发向上求取进步,找到那高尚远大的位置。这样的解说,不能说是错,但或许混淆了因果,或错失了这句诗的重点。

小鸟不是因为飞出了幽暗的山谷,所以找到了高大的树木。相反,小鸟因为要找到高大的树木,所以才飞出了幽谷。两者的差异,貌似不大,但后者的诠释强调了“目标”的重要。

为了行动而行动,只可能是短暂的行动。因此,当有人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圈,尝试接触新事物的时候,我们或者也会努力一阵子,试一试这个,试一试那个,但一阵子之后,我们又回到那离开不远的原点。

《诗经》▲

然而,当有了目标才行动,我们的行动力就能够更加集中、更加持久,正如康德说道:

“想要达成某个目标,就等于想要投入追求它的过程。”如此一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我们在追求目标之中行动。

又说,我们可以为了乔木,而出自幽谷,但记得不忘目睹沿途风光。当眼界阔了,世界更大了,那我们的下一棵树,便会在更远更高之处。

康德画像▲

接续开篇的叙述,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说话方式慢慢发生了变化。

以前说美、醜,现在说颜值高、低。可不要小瞧这种互联网时代的词语变形记和“修辞漂流瓶”。要是被人说“醜”,我心里可不舒服(虽然事实如此),但是说“颜值低”,就没有那么难过呢。美、醜是斩钉截铁的定性词汇,说“醜”,那我与东施、卡西莫多就是一类人。但颜值高低却是一个弹性区间,我颜值虽低,但自感也有五十分,比东施的三十分高多了,不是一个档次的。

又如“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是“穷人”的修辞学升级,瞬间完成从生存困境到消费策略的转换,给苦涩的生活裹上一层哲学化的糖衣,比“没钱”、“抠门”要体面许多。“PPT纺织工”、“表哥”、“码农”,分别指代日常与PPT文案、Excel、编程代码打交道的文秘、财会、程序员们,打工人自我解构,调侃着职场中忙忙碌碌的表演性劳动,保留了些微“技术工种”的体面感。外卖小哥化作“银河护胃队”,其实哪有什么星光熠熠的霸气,全是风吹日晒的粗砺。

词汇的演变▲

这些自创的冠冕,如同一面面棱镜,从枯燥乏味的困境中折射出七彩的微光。

一些被生活重负压弯的词汇,在指尖和键盘完成了注入亲和力的转译。在集体的自我解嘲中,竟能生发出乐观解压、缓释焦虑的力量,在哈哈一乐、会心一笑中,苦涩竟然也有那么一丝回甘。有人将其称为“精神防波堤”,笔者赞同。

《春日奇趣▪七律》——佚名

春风拂柳绿丝绦,燕舞莺啼乐自陶。

花绽枝头蜂戏闹,鱼游池底水轻摇。

顽童放纸追云去,老叟垂纶对月唠。

美景无边心醉处,欢颜笑语韵声高。

1 阅读:3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