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通常都是从“嘴”开始的。
有的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句攀谈便可以得到一位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好朋友。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大概有99%都是从“嘴”开始的,所以如果你拥有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那么你就拥有了迈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武器——人际关系。

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通常都是从“嘴”开始的▲
怎样说话是一门艺术,话术有很多技巧。
语出如山。语言不仅是语者的意思表示,更重要的则是听者的接收信息。后者显然更为重要。怎么说话关乎语者的利益、前途甚至生命。因此,揣摩学习研究如何说话就成为做人处世的第一要务。智者一言兴邦,愚者因言获罪,可见嘴唇作用之大。

智者一言兴邦,愚者因言获罪,可见嘴唇作用之大▲
同样的话对象不同,语言的效果、语者的遭遇自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曹操破袁绍,曹丕私纳甄氏,孔圣人的后代孔融看不惯,皮里阳秋地杜撰历史说“文王伐商,以妲己赐周公”。操不信,问其出处,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操“不语,私忿之”。到了后齐,副总理姚楷即以此为典替皇帝解围,使皇子顺利娶了敌人的儿媳,“帝心甚慰,厚爵之”。同样是胡说八道,孔融身死,姚楷封爵------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咋就这么大呢?

怎样说话是一门艺术,话术有很多技巧▲
魏晋风度,历为后世向往。
魏晋之际善于说话的.高人也不少。《晋书》载:恒玄篡晋,入建康宫,登御座,而床忽陷,群臣失色,殷仲文说“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恒玄大悦。殷老大可算是急中生智之马屁之最了。非常值得我们那位“请某某领导下台讲话”,最终导致自己下台的领导好好学习一下。我不是说那个领导不会说话,人一“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说话的艺术肯定懂,无非是临机拍马,急不择言罢了。然而,说话既然是艺术,临场发挥当然最重要,情急之下口不择言恰恰说明平时积累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晋书》▲
要说最会说话的,肯定非李林甫莫属。
《资治通鉴》说他“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伤之,不露辞色”,《新唐书》概括为“口蜜腹剑”,即大家常说的“嘴里喊哥哥,腰里掏家伙”。不过,我最欣赏最佩服的,还是下面这段话:
“恒玄篡位,鼎命已移,吾首倡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随荷九赐。今年将岁暮,崇权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
这段话咋看都觉得是一个为匡扶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的“位高爵显”之人要自废武功急流勇退,整个一郭子仪第二啊。

要说最会说话的,肯定非李林甫莫属▲
笔者初次读到此处禁不住肃然起敬。这是谁说的?
南宋皇帝刘裕。史载:“帝(刘裕)欲受禅,难于发言,乃招群臣宴饮,从容言之”。--------原来如此!靠,想当皇帝就直说呗,饶恁大弯儿,要是大家都像我这般一根筋,岂不枉费心机?事实上当时还真危险:群臣以为“带头大哥”真要从此“泛舟五湖”,一时间“慌栗莫名”,不知如何是好了。所幸中书令傅亮是个明白人,连夜“讽恭帝禅宋”。总算没辜负刘裕的煞费苦心。看人刘寄奴,作为一个“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赳赳武夫,居然还会正话反说,将自己的“司马昭之心”艺术地如此委婉,含蓄地几近相反,道行之深,常人难及。这可比裸露裸地嚷嚷“彼可取而代之也”的项羽强多了。

南宋皇帝刘裕▲
今日看新闻,江苏周庄最近推出了门票新政,工作日门票五折优惠,并推出一次购买原价票便可终身免费入园的政策,以提升人气,拉动消费。
看到这个消息,心底着实唏嘘。虽然是文字广告,也体现了“话术”技巧。记得二十年前,去过周庄、乌镇,也去过西递、宏村,江南风情的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让身为北方人的笔者,耳目一新。

江苏周庄最近推出了门票新政▲
当时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堪称开创了古镇旅游的先驱,是不折不扣的“顶流”。
然而,周庄的成功,很快遇到了大量的模仿。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开始打造古镇。而模式也大同小异。有些地方不具备周庄、乌镇那样的原生态,于是“一张白纸好画图”,强行堆砌各类仿古建筑,开掘人工河、湖泊,修造石拱桥。至于店舖更是千篇一律。小吃永远是珍珠奶茶臭豆腐、冰糖葫芦螺蛳粉,卖的是“I LOVE某某”的T恤、挎包、冰箱贴,再在路口立上一块“我在某某等你”的伪路牌。这就造成了“千镇一面”,毫无辨识度。如今,就连周庄这样的“顶流”也不得不靠降价的“话术”来应对游客减少、商户营收下降的困境。

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附带说几句,说到底,古镇旅游的没落,除了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旅游体验之外,其过度商业化的思路所暴露出的短视、急功近利,也是重要原因。
笔者遍游欧洲、日本、东南亚的很多古镇,人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与商业设施有机融合,让游客能够切实身临其境,触摸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质感。而内地一部分古镇,都是搬迁清空原住民,引进商铺,变成了彻底的商业区,封闭管理,收取门票,失去了烟火气,最终也劝退了很多游客。周庄就有商户建议,景区能够变换思路,以低价门票甚至取消门票,来换取客流量,以此拉动消费,盘活带旺人气。放眼长远,这恐怕是一条不得不考虑的道路。

欧洲古镇小巷人家▲
周庄的票价打折“话术”唠叨完了,再说一个更有技巧的“话术”——相当于。
近来天气转暖,骑自行车转悠,沿途看看花红柳绿,感受春光。从宅院出发骑行到目的地,大概八公里,骑行三十多分钟。一边骑,一边听导航软件在耳机里絮絮叨叨,告诉我已骑了多久、多少公里。我发现,它的“话术”很高明,每告诉我一个数据,总要加一句“相当于”。比如,“你已骑行三公里,相当于绕外滩两圈。”手机里的运动软件同样精通这一话术,在我为每日万步奋斗时,它常会提醒,“你已经消耗八十卡路里,相当于一根香蕉的热量”。

导航软件在耳机里絮絮叨叨▲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相当于”直观形象。
三公里是多远,很难想象,八十卡路里更看不见摸不着;而外滩呢,只要去过上海的人大概都知道,至于香蕉,知道的人就更多了。于是,当我听到前一句提醒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原来我绕着外滩骑了两圈了;听了后一句,愧疚感瞬间爆棚,消耗掉中午吃的那根香蕉还真不容易。这说明,“相当于”话术,至少对我很管用。

骑车消耗热量“相当于”......▲
“相当于”的应用十分广泛,既能让抽象的东西变具体,还能让微小的事物变宏大。
有人计算过,如果每个国人每天少打印一张A4纸,相当于在地球上少砍伐四万七千一百棵树。每天打印A4纸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薄薄的A4纸张和四万多棵树联系起来,就把“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讲得更明白了。

每天少打印一张A4纸▲
当然,“相当于”不能用过头。
记得小时候有一种跑步比赛的游戏,参赛者记录每天跑了几公里,跑了几天宣布“相当于”跑到上海了,又跑了几天再宣布“相当于”跑到北京了,小伙伴们之间还可以互赠里程,如此一直跑下去,理论上似乎月球也“相当于”“跑”得到的。不过,这样的“相当于”或许只能消解部分跑步锻炼的乏味,却无法给人以行万里路应有的阅历和收获,实在和蒙着眼睛绕圈推磨的驴子没有多少区别。看来,“相当于”如酒,少尝即可,不可贪杯啊。

小时候有一种跑步比赛的游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会说还要遇见会听,方可琴瑟和谐,各得其所。
虽说历史上臣子颂言如醉,诤言似诲,当下的门票减价虚实话术,“相当于”让你明了,可以说“话术”技巧遍于方方面面,但是也要区分时间、地点、心情、环境,能变通,善取舍,富灵性,这才是说话的艺术。
《话术巧语▪七律》——佚名
言辞婉转意悠扬,巧舌如簧韵味长。
洞察人心明事理,因时应变不慌张。
温和语气春风暖,犀利言辞利剑芒。
善用言辞通大道,交流无碍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