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儿子在写一张语文卷,卷子上有一道题是仿写一段话。儿子问我怎么仿写。
原句:太阳给月亮写信。铺开天空湛蓝的信笺,用金灿灿的阳光写下温暖的问候。飘飞的云彩是问候开出的花朵。
然后仿写月亮给太阳写信。


仿写是语文里的一项基本功。不要小瞧仿写这个基本功。最先的仿写从一个词开始,给出一个例词,然后仿写结构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词。
然后是仿写句子,进一步加深难度,就是仿写一段话了。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再到段落最后到篇章,层层递进,字里行间传达着情感,传达着思想,一脉相承下构建出浑然一体的文章。

仿写一段话,首先观察梳理仿句的意思和结构,梳理明白后,再按照仿句的样子,结构上要与之对应,遣词造句也要与之呼应。
虽然仿写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但并不妨碍大胆的创造和想象。
仿写,是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想象是仿写的灵魂所在。
在仿写的过程中,要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儿子又要像往常一样上网搜索。我制止了儿子。
仿写就是要做到万里挑一,与众不同,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就失去了仿写的意义。而且也会失去一次想象的体验。

仿写虽然有条条框框的要求,但仿写这种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仿写的境界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仿写要抵达炉火纯青的境界需要的还是对于文字灵性的运用和把握。不拘一格,浑然天成。
如何仿写出文采斐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华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古人神采飞扬的文章里,多多感受他们笔下的境界和神韵。
在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不足二百字,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在毳衣炉火中感受古人的亘古痴情,一往情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它所营造出的苍茫境界,带我们走进那个大风纷飞的雪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山成为我们精神归隐的归宿。在那山雾缭绕的群山间,那自由徜徉的飞鸟,飞出了我们心中缠绵的诗意。
愿做山间的一条溪,蜿蜒流淌。
愿做山间的一块石,与地同眠。
愿做山间的一朵花,在朝晖夕阴间独立千年。


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神采华章数不胜数,翻开历史的画卷,那些远去的古人并未远去,那些熠熠闪光的文章光耀千古。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文字,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流淌在我们的精神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