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顺风车司机退出后,顺风车行业会好起来吗?

网约车之声 2025-04-21 17:06:16

开顺风车三年,最惨的时候连续三天接不到单,平台抽成比例从10%涨到25%,最后连充电费都赚不回来,熬不过啊熬不过。

这样的全职司机正在批量消失——杭州的司机群里,上个月还有200多个活跃接单的,如今只剩90多人。问题是:这些“逃兵”离开后,顺风车就能变好吗?

表面看,司机减少会让留下来的同行接单更容易。有些真顺风车车主发现,最近早晚高峰抢单成功率从30%提升到60%,甚至有乘客愿意加价10元叫车。

这种“繁荣”藏着隐忧:调研显示,全职司机退出后,滴滴顺风车、一喂顺风车、嘀嗒出行等平台订单量暴跌40%,很多通勤族不得不改乘黑车或者挤地铁。更扎心的是,留下的司机被迫延长在线时间——以前跑10小时赚500元,现在得跑14小时才能勉强保本。

平台显然在“拆东墙补西墙”。深圳司机发现,全职司机流失后,平台把更多订单派给兼职的网约车司机,但这些人的车多数不合规,一旦被查就直接甩锅给乘客。北京乘客林女士就栽过跟头:她打顺风车遇到网约车司机,结果司机因资质问题中途甩客,平台只赔了30元优惠券。更隐蔽的猫腻是,平台悄悄放宽司机准入标准,长沙就出现过货车司机注册顺风车拉客,后备箱塞满乘客行李的乱象。

乘客的体验也在急剧下滑。广州白领小王抱怨,以前顺风车平均等车时间8分钟,现在动不动要等半小时,还经常遇到“幽灵司机”——系统显示车辆已到达,实际车还在三公里外慢慢晃悠。更离谱的是,有司机为了省高速费,把跨城订单谎报成市内拼车,半路逼着乘客下车换乘。这些乱象背后,是平台运力池里混入了大量“兼职临时工”,他们像潮水一样来去匆匆,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自然大打折扣。

但真正危险的信号藏在数据里。某平台内部文件显示,当全职司机占比低于30%时,订单取消率会飙升到25%,因为兼职司机更倾向挑肥拣瘦——只接短途、不跨区、拒载老人小孩。杭州的社区团购群开始流行“顺风车互助”,居民们自发组织拼车,因为正规平台已经靠不住了。更讽刺的是,一些离职的全职司机转身成了“黑车黄牛”,在机场倒卖乘客信息给非法营运车辆。

这场“司机大逃亡”暴露出顺风车模式的致命伤。平台把司机当耗材,抽成比例逐年攀升,却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保险只保营运时段,事故推给私家车条款,投诉处理永远慢半拍。郑州司机老李的遭遇很典型:他辞职前被乘客索赔2000元,平台说“你们是合作关系”,乘客说“你是专业司机”,最后只能自掏腰包。

但留下来的司机反而成了“最后的接盘侠”。上海司机阿强发现,现在每单都要先垫付5元“安全保证金”,平台说是用来买保险,可发生剐蹭后,保险公司说是“非营运事故”,保证金直接被扣走。更荒唐的是,平台开始对司机搞“末位淘汰”,每月接单量垫底的20%会被限制派单,逼着司机们互相比拼内卷。

全职司机退出后,顺风车行业看起来“轻装上阵”,实则正在透支未来。当运力池里只剩兼职司机和“临时工”,乘客的安全保障、服务质量必然崩塌;当平台用算法把司机逼成“敢死队”,行业生态只会加速恶化。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淘汰多少司机,而在于平台能否停止“既要马儿跑,又不让吃草”的畸形逻辑——否则,顺风车终将成为城市出行里一道破碎的幻影。

0 阅读:35

网约车之声

简介:八年网约车司机,和你分享路上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