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上海虹桥站,白领小李在顺风车平台刷新了十几次,终于抢到一辆车,显示价格比打车软件便宜40%。可等了20分钟,司机打电话说:“你取消吧,我接别人高价单去了。”小李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低价车”,突然意识到——这年头,顺风车便宜得连司机都不想接了。
平台把价格算得明明白白,却藏着三重套路。
第一重是“幽灵折扣”——显示价格比快车低30%,但实际扣掉“高峰调度费”“服务分奖励金”后,司机到手的钱反而更少。杭州司机老张发现,同样跑30公里,平台显示流水100元,自己只能拿到68元,因为系统悄悄把抽成比例从15%提到了23%。
第二重是“时间黑洞”——低价单全派给偏远地区,市区乘客只能加价叫车。成都的刘师傅直言:“现在市区顺风车比出租车还贵,平台故意把低价单扔到龙泉驿,那边的人根本打不到车。”
第三重是“抢单赌博”——司机为抢低价单提前蹲守,结果乘客半路取消,白白浪费油钱职司机正在用血汗换低价。有司机算了笔账:每天跑14小时,流水勉强过千,扣除油费350元、高速费180元、违章罚款80元,剩下400元还不够交社保。
政策要求顺风车用新能源车,可这反而成了价格战的推手。有司机换了辆电动车,看似每单补贴多5元,但充电站排队三小时、电池衰减后续航缩水,实际收益比燃油车低20%。
更讽刺的是,平台以“环保”为名提高抽成,名义上补贴司机,实则把多收的钱拿去压低乘客端价格。武汉的乘客陈女士发现,同样30公里订单,燃油车司机报价60元,新能源车司机却要标价55元,因为平台把差价补贴给乘客,司机却得自己掏钱换电池。
顺风车便宜到离谱的本质,是平台把司机当“人形充电宝”榨干,把乘客当“韭菜”收割。当全职司机月入跌破3000元,当兼职司机为抢单摔断腰,当新能源车电池换起来比油费还贵,这场低价狂欢注定不会长久。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老周的感慨里:“以前开顺风车是顺路赚外快,现在倒好,外快没赚到,倒贴钱给平台当炮灰。”
过年接近一单400多公里的顺风车,白白多走100公里路,时间多两个小时,包括过桥费在内的总高速费就330了,你猜2个乘客多少钱,不到400块,后面也不想接单了,真亏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