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大国观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其邻国的关系一直问题重重。1992年, 当许多新成立的主权国家专注于整合境内人口、组建政府和机构时, 只有俄罗斯认为自己在苏联解体后的境外空间负有额外责任。鉴于俄 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法律地位,因此认为自己有权利和义务整合这一空 间和留在那里的设施。此外,俄罗斯人很难立即将俄罗斯后裔完全视 为外国人;而是仍然认为他们应该作为“我们”的一部分受到保护。 苏联没有“俄罗斯共和国”作为祖国,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表明谁是 苏联之外的“俄罗斯人”,因此很难界定谁是匆忙建立的、规模较小 的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人”。 俄罗斯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称为“近邻”,将其与后苏联空间以 外的国家区分开来。20 世纪 90 年代,俄罗斯的强硬派主张使用军 事手段重新夺回这一空间。然而,
此举并不可行,主流思想变成了利 用传统经济关系实现一体化并获得影响力。2000 年,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上任伊始,就采取了务实态度, 压制强硬派的论调,同时发展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西方国家的关 系,以增强俄罗斯的国力。在 2005 年 4 月向联邦议会发表的年度 讲话中,普京总统讨论了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意识形态挑 战。在这次讲话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苏联解体是一场重 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并提到了留在俄罗斯境外的同胞以及随之而来 的社会混乱。然而,他的目的并不是强调俄罗斯打算纠正苏联解体的 错误,而是强调俄罗斯社会即使在困难时期也一直在实施以自由和民以价值观为目标的改革。他驳斥了“俄罗斯人不需要自由”的观点, 认为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与其他欧洲国 家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
并实现了自由、人权、正义和民主等自身价值。他还敦促新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后苏联地区国家尊重俄罗斯少数民 族的权利。虽然普京总统在讲话中提出了苏联解体造成的严重问题, 但他将这些问题视为众多挑战的一部分,并表示俄罗斯愿意与西方国 家共同发展,而不强调来自西方的压力或危险。同样,2005 年 5 月 举行的苏联战胜德国 60 周年纪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俄罗斯在 合作氛围中获得大国地位的一次机会,二战主要战胜国--联合国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以及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或同级代表都应邀出 席了纪念活动。 在这些情况下,俄罗斯对其大国地位提出了强有力的要求,这一 直是关于俄罗斯问题的一个关键主题。其主要目标是在后苏联地区单 方便行使权力,以及西方承认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实践中,普京政府 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这些目标:
增强国家实力;利用外交和经济手 段协调利益;采取强制措施给对手造成损害。然而在 2022 年之前, 处理乌克兰问题的各种尝试都失败了,俄罗斯才完全诉诸强制措施。
乌克兰干预和全面入侵的灾难性后果。2014 年 1 月,反政府抗议者与镇压部队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冲 突加剧。尽管俄罗斯和欧盟在 2 月进行了和平调解,但总统维克托 ·亚努科维奇在签署协议的第二天就逃离了基辅,乌克兰成立了亲西 方政府。随后,克里米亚半岛、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敖 德萨等地区爆发了反对亲西方政府的抗议活动。在克里米亚半岛,谢 尔盖·阿克肖诺夫领导了一场政治起义,在俄罗斯军队的支持下成为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总理。通过“全民公决”,他的政治团体表示克 里米亚赞成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3 月,俄罗斯以满足克里米亚的愿 望为借口,单方面宣称这部分乌克兰领土归其所有。顿涅茨克州和卢 甘斯克州爆发了武装冲突,俄罗斯继续提供支持以维持冲突。然而, 俄罗斯无法控制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的全部地区和乌克兰东南部 的大部分地区,
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和敖德萨的动乱也接近尾声。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剧了乌克兰以外邻近地区的紧张局势,尤其 是波罗的海地区,使北约成员国和邻国(如瑞典和芬兰)面临发生危 险军事冲突的风险。西方国家无法容忍俄罗斯的行为,并对其实施了 经济制裁。因此,俄罗斯可能认为加强敌对行动是必要和正当的。俄 罗斯进一步对乌克兰发动网络攻击,并在美国和法国大选期间采取影 响舆论的行动,进一步加深了敌对状态。 尽管如此,俄罗斯此时的行动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俄罗 斯不能容忍在其势力范围内发生叛乱,并通过提升战事等级来增加对 西方国家的压力,但也为大国之间的贸易和相互承认留下了余地。俄 罗斯继续支持乌克兰境内的分离主义地区,使得乌克兰无法在可预见 的未来实现一体化并加入北约。虽然西方国家意识到俄罗斯对克里米
亚半岛和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非法占领和干涉,但他们竭力避免 将与俄罗斯的冲突风险升级,如全面冲突或威胁俄罗斯内部安全的冲 突。相反,西方支持通过外交途径与俄罗斯和解以实现稳定。 然而,2022 年 2 月 24 日,普京宣布采取“特别军事行动”, 公开入侵乌克兰。这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全线冲突,乌克兰人和伙伴国 的人们采取了一致行动予以反击。同一天,俄罗斯空降部队突袭了首 都基辅附近的一个机场,但行动失败。此外,据报针对泽连斯基总统 的数次暗杀行动均遭挫败。乌克兰在东部冲突区外的军事存在规模很 小,俄罗斯在基辅周围部署的部队比乌克兰国防军的规模大得多。在 赫尔松等城市,也许是由于国防军内部的秘密行动取得了成功,乌克 兰的抵抗很早就瓦解了,俄罗斯开始了军事占领和治理。这些因素表 明,
普京总统一意孤行地实施“特别军事行动”,是期望能够成功胁 迫整个乌克兰民族。 如果行动一开始就取得成功,俄方因乌克兰的抵抗而蒙受的损失 将微乎其微。西方国家将无法对俄罗斯施加联合压力,俄罗斯遭受的 损失也会小得多。然而,西方国家可能仍会强烈反对俄罗斯的行动, 从而进一步削弱大国之间的合作基础。此外,西方国家可能会在俄罗 斯边境附近建立军事力量,对俄罗斯构成威胁。换言之,普京政府经 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控制乌克兰作为其大国特权的优先事项,而将大 国平衡及其地位、安全和能力建设置于次要地位。 在俄罗斯未能实现行动的最初目标之后,实际发生的情况暴露了 俄罗斯的能力不足,并极大地削弱了其战略地位。俄罗斯的防线深入 乌克兰境内,其精锐部队遭受很大损失。与此同时,乌克兰在西方国 家的支持下改进了自己的部队。
俄罗斯自 2014 年以来夺取了乌克兰 的部分领土,此举既坚定了乌克兰拒绝与俄罗斯合并的决心,也增强 了乌克兰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因此,普京政府自 2014 年以来采取的行动阻碍了其实现 2022 年目标的能力,而普京政府未能准确评估这 一形势。俄罗斯决定发动全面入侵,导致芬兰和瑞典宣布有意加入北 约,打击圣彼得堡和加里宁格勒的能力也在增强。 在其不足之处中,俄罗斯常规部队的功能失调尤为突出。2 月和 3 月期间,俄罗斯未能准备好通过常规战斗攻占基辅所需的资源,导 致空降部队和坦克部队等精锐部队大量损耗。因此,俄罗斯被迫缩减 过度延伸的战线,将兵力集中到顿巴斯地区。从 4 月到 6 月,俄罗 斯军队通过造成大规模破坏,慢慢控制了顿涅茨克州南部的主要城市 马里乌波尔和卢甘斯克州西部的塞韦罗多涅茨克等城市。
随后,从 7 月到 8 月,乌克兰军队似乎对俄罗斯军队在赫尔松州的后方地区发 动了反击,使俄罗斯军队优先考虑保卫这些地区。然而,9 月初,乌 克兰部队利用俄罗斯部队的弱点,对哈尔科夫州东部俄罗斯部队控制 的阵地同时发动了数次攻击。俄军随后撤退,留下了大量军用物资。 11 月,俄军从第聂伯河西岸被占领的赫尔松州撤出,这是一个难以 防守的地区。尽管火力有限,但乌克兰部队利用情报、精确制导和其 他手段进行了英勇战斗。相比之下,俄军未能确保空中优势,损失了 黑海舰队的旗舰和许多坦克,并在狙击手的袭击下失去了一些高级指 挥官。所有这些都揭示了一些现实,与俄罗斯为自己塑造的军事大国 形象大相径庭。 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所期望的威望正在下降。在 2022 年 10 月 举行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峰会上,
塔吉克斯坦总统埃莫马利 ·拉赫蒙直接敦促普京总统尊重每个成员国。不仅乌克兰拒绝俄罗斯 主导的一体化,相对友好的国家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话语权。西方国 家也大幅削减了 2021 年之前与俄罗斯保持的外交和经济关系水平, 拒绝俄罗斯对其势力范围的主张。俄罗斯大国政治的主要目标--在后 苏联空间行使权力,让西方国家尊重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遭受了严重 挫折。
与中国合作。随着俄罗斯扩大其势力范围并加深与西方国家的对抗,“新欧亚 主义”逐渐兴起。根据这种思想,俄罗斯并不遵循欧洲传统,而是作 为一个欧亚大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明,同时也继承了亚洲传统。在 俄语中,“欧亚大陆”几乎仅指俄罗斯声称领导的后苏联地区,也强 化了俄罗斯应与亚洲国家以及欧洲国家合作的观念。 这种 "欧亚大陆 "概念也是与中国合作的理念,意味着与其他亚 洲大国联手对抗西方。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确定为国际秩序 转型项目,该倡议总体上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为该倡议是不同于西 方国家倡议的一个范例。在 2019 年 4 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 合作论坛上,普京总统表示,“一带一路”可以促进欧亚空间的经济 发展,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将合作反对美国的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制裁。
换句话说,普京总统强调的不是俄罗斯单 独参与“一带一路”,而是俄罗斯将配合“一带一路”并摆脱美国, 同时也强调了俄罗斯主导框架的存在。 由此可见,俄罗斯寻求的是一个不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体系,这 与中国的愿望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然而,中俄两国也存在许多分歧, 导致两国无法采取一致行动。例如,中国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付出了努 力,而俄罗斯却减少了对维和行动的参与,或许是因为俄罗斯认为参 与维和行动并无重大益处。此外,与中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相比,俄 罗斯的参与仅限于能源和武器工业等少数领域,使得俄罗斯更容易追 求自己狭隘的国家利益,即使这样做会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也会对 中国的经济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俄罗斯主导的后苏联地区框架并不具备在该地区之外施加 影响的能力。后苏联空间的国家也在加深与中国和个别西方国家的关 系。中国与美国在贸易和技术等一系列领域存在竞争关系,而俄罗斯 则无法在这方面支持中国。例如,当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时,俄 罗斯没有能力采取行动支持中国或限制美国。当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 口减少时,俄罗斯接手了美国的出口,但也只是只符合俄罗斯的贸易 利益,而不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 2022 年 2 月入侵乌克兰,是俄罗斯优先考虑自身势力范围而非 与中国合作创造有利国际环境。虽然中国没有对俄罗斯发表任何严厉 声明或采取任何行动,但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也没有。中国的能源 主要来自中东和中亚。虽然中国也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但自 2022 年 一来,中国的购买量不太可能抵消欧盟对俄罗斯资源需求的下降;
俄 罗斯的收入也不会因为中国而回到以往的水平。虽然经济制裁使俄罗 斯难以采购半导体,但中国的大型 IT 企业始终优先考虑西方市场, 并没有积极进入现已受到制裁的俄罗斯市场。 2022 年 9 月 15 日至 16 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乌兹别克斯 坦古城撒马尔罕举行,为欧亚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次面对面会谈的机 会。对普京来说,这也是展示他与众多非西方国家关系的一次机 会。然而,在同一次峰会上,俄罗斯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州的军事行动 失败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告诉普京,“当今时代不是战争时 代”。普京还不得不向中国保证:“我们理解您对此的疑问 和关切。在今天的会晤中,我们当然会解释我们的立场”。这一场合 清楚地表明,俄罗斯并没有得到中国的全力支持来克服其困境。
结论。正如上述讨论所示,普京的大国政治核心目标是在俄罗斯的势力 范围内单方面行使权力,并让其他大国承认俄罗斯的地位。然而,现 实情况是,俄罗斯远未实现这些目标。自 2022 年 2 月入侵开始以来,普京为实现其目标所采取的 手段也遭受了重大损失。虽然俄罗斯展示了其军事能力的破坏力,但 事实证明,俄罗斯没有能力利用这些手段有效地实现目标并赢得全面 战斗。俄罗斯拥有财政储备,日常生活仍在继续。然而,由于与西方 国家的贸易受到很大限制,外汇收入和进入国际技术市场的机会大幅 减少,俄罗斯的发展前景和国家实力的积累也因此一落千丈。乌克兰 和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反对俄罗斯的立场,使得莫斯科很难通过外交手 段推翻这种局面。由于俄罗斯没有与中国和印度等国充分协调行动, 因此失去了作为大国的能力信誉,也难以发展有助于“多极化”的伙 伴关系。
尽管与中国的军事合作仍在继续,但无论是对俄罗斯在欧洲 的利益,还是对中国在东亚和全球的行动,这种合作都没有产生任何 明显的有利结果。这一切都表明,俄罗斯在大国政治的目标设定和手 段选择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丧失了大国政治所必需的能力。在后苏联 地区,乌克兰的去俄罗斯化和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此外,西方国家还在不断增强军事实力,反对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如果俄罗斯在未来成功实施入侵并将其意志强加于乌克兰,那么 后苏联地区内外的友好国家可能会对俄罗斯更加合作,从而使俄罗斯 更接近其所期望的大国形象。然而,即便如此,乌克兰的损失和破坏 以及西方制裁的持久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俄罗斯要想获得光荣的大 国地位,还要等到遥远的将来。反之,如果俄罗斯在面临不利因素的 情况下仍不能停止对乌克兰的进攻,
那么可能会继续以弱者的姿态使 用强制措施,同时扩大违反国际准则的范围。如果俄罗斯的规范下降 导致其与伊朗和朝鲜进行不适当的军事合作,那么不稳定因素的蔓延 将加剧这些担忧。无论哪种情况,俄罗斯都可能不会在中美竞争中为 中国提供实质性支持,但却有可能阻碍西方国家的行动。除非俄罗斯 从乌克兰撤军,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以免再次成为威胁,并成为新 的稳定力量平衡的一员,否则它、俄罗斯仍将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不 稳定因素。请继续关注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