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受折磨后叛变?回国后被免职,晚年得以正名

皮沙牛 2025-04-27 16:18:12

1953年9月6日,朝鲜战争停战两个月后,中朝方面将全部美国战俘送还,美国也把志愿军被俘人员交回中国。

在众多被俘的志愿军官兵里,吴成德的情况格外引人注目。他原本是60军180师的代理政委,这个职位让他在两万多名战俘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是其中职务最高的一位。

针对吴成德等归国战俘,中央作出最终决定:取消其党员和军人身份,并送至劳动场所进行改造。

吴成德始终坚持自己从未发表或做出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行,晚年他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不断努力寻求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吴成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在多个重要历史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吴成德的政治生涯始于地方,逐步上升至国家层面,期间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升国家的治理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政策往往以务实和创新著称,尤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吴成德的领导风格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他善于倾听各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他在政界和民间都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支持。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吴成德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吴成德在被俘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导致志愿军总部认定他“叛变”?这一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过?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倾尽全力为自己澄清事实,试图洗清冤屈。那么,组织最终是如何定论的?经过仔细调查与反复核实,组织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这一结果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为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组织对历史负责、对事实尊重的态度。

【【率兵掩护突围,誓与战士共进退】】

吴成德出生于1912年10月,籍贯山西新绛。他早年投身革命,在朝鲜战争期间,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一八零师的代理政委,负责指挥部队与敌人作战。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开始不久,由于后勤物资跟不上,战况急转直下。志愿军一下子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境地。

彭德怀作为志愿军最高指挥官,立即做出战略部署。他命令大部队悄无声息地撤退到三八线以北进行休整。与此同时,吴成德率领的师部接到重要任务:为大部队的撤退提供掩护,并阻止敌人继续向北推进。

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赢得了广泛尊敬。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成功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有效打击了敌军,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在政治生涯中也经历了起伏,特别是在“大跃进”期间,他对一些政策提出了批评,这导致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尽管如此,彭德怀的历史地位和军事成就依然不可磨灭,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951年5月26日,经过连续多天的激烈战斗,180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部队撤退到春川附近的一个山谷中,坚守阵地,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

在深谷中,180师迅速召集了一次党委紧急会议,由吴成德担任会议主持人。

在会议中,大家仔细探讨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局面:人员不断受伤或牺牲,水和食物供应不足,武器弹药也快用完了。这些挑战一个比一个棘手,但眼下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怎么才能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当前,敌方部队已将我方围困在一条狭窄区域内,对方兵力超过一万,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迎战毫无取胜可能。

经过深思熟虑和集体讨论,180师的官兵们最终确定了在当时最为明智的应对策略:分头突围。这一决策体现了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灵活应变能力,旨在最大限度地保全部队实力,避免被敌军一网打尽。通过分散行动,他们不仅能减少被敌人集中火力打击的风险,还能为后续的重新集结创造有利条件。这一战术选择充分展现了180师在困境中的冷静判断和战略眼光。

这种策略虽然不算巧妙,但在兵力不足、损失巨大的困境中,面对强敌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如果选择分头突围,或许还能争取到一线希望。经过仔细分析,多数人认为这个方案利大于弊,最终决定采纳。

会议结束后,指挥员们迅速按照既定计划分散撤离。

吴成德带领的队伍在撤离途中经过一处山隘,突然听到下方谷底传来呼喊声:“吴政委,我们这边有人受伤了,实在走不了了。”

吴成德听到动静后,立刻前去探查,发现有一群伤兵被困在原地,无法随大部队前进。他随即命令通信员联系他们的团长,并妥善安排了这些伤员。

随着时间推移,吴成德与师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看到敌人不断发射照明弹照亮黑夜,他们立即加快速度,试图尽快赶上师部。

在转移过程中,吴成德和他的队伍遇到了180师掉队的伤员。由于行动困难,这些伤员无法跟上大部队。当他们看到师政委吴成德时,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恳求他带他们一起撤离。

吴成德他们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迅速赶上师部与大部队汇合,要么留在原地,但后一种选择可能让他们陷入敌军的包围。

该留还是该走?

吴成德内心陷入了挣扎,但当他看到伤员们充满希望的眼神时,他的决心逐渐坚定下来。他无法舍弃自己的战友,于是毅然决定与他们同生共死。为了稳定军心,他掏出手枪,毫不犹豫地射杀了自己的战马,以此向战士们展示他坚定不移的意志。

“各位,我和你们同在!”

在吴成德的指挥和鼓励下,伤员们重新振作,准备突破敌人的包围。然而,敌军已经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所有通道,使得突围行动变得极其困难。

吴成德当时并未意识到,他即将经历长达一年的严峻考验:部队面临饥荒、同伴阵亡、自己被俘等一系列沉重打击,这些都将接踵而至,重重压在他身上。

【【饥荒中求生存,坚守14个月终被俘】】

吴成德在晚年回忆时提到,经过数次突围行动后,他们这支队伍只剩下30多人。他带领着这些幸存的战士,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维持生存。

"填饱肚子成了头等大事",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师政治部保卫科长阎宏义主动请缨,带着一支小队下山筹粮。然而,两天过去了,他们迟迟未归。事后得知,阎宏义一行在拦截敌军运输车时遭遇重创,最终在战俘医院不治身亡。

前去搜寻食物的几支队伍迟迟没有返回,吴成德隐约意识到他们可能遭遇了不测,内心充满悲伤。然而,他明白自己肩负着重大使命,因此依然坚持指挥士兵,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寻找生存的机会。

就在吴成德他们陷入困境时,命运出现了转机。他们意外碰到了师工兵连的代理连长王贵锁,他正带着一个排的兵力执行任务。

王贵锁了解到吴成德等人正面临断粮困境,便告知他们,自己的部队在马坪里兵站发现了一些高粱米,但米上沾染了浓重的汽油味。

当前形势非常紧张,能有口饭吃已经很不容易了,谁还有心思挑肥拣瘦?现在粮食供应有了保障,部队兵力也得到了补充,吴成德和战士们士气高昂,对继续战斗充满信心。

那年盛夏,桑果熟透,满树都是。靠着这些桑果,部队在山里坚持了差不多一周。后来,战火逼近,大家只好往南撤,躲进更深的山沟里。

在坚守阵地的艰难岁月里,许多战士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永远留在了战场上。1951年10月,为了掩护被敌人发现的游击队安全撤离,吴成德的战友“虎子”献出了生命。到了1952年6月30日,王连长在执行寻粮任务时,为了保护被敌军发现的战友,毅然引爆手榴弹,成功解救了游击队,自己却壮烈牺牲。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了战友的安全,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最终,吴成德所在的游击队仅剩三人幸存。

吴成德带领的33人小队在山区坚持了420天,期间成功击毙了20多名敌军。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他们意识到继续坚守已不现实。经过三人讨论,吴成德决定带领队伍突破重围,返回前线与大部队汇合。

在当时的行动中,吴成德等三人不幸被美军俘虏。随后,志愿军高层收到了吴成德疑似叛变的情报。

吴成德为何在坚持了14个月后突然改变立场?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

【【宁死不屈不通敌,受尽折磨终回国】】

1952年7月10日,吴成德和两位同伴正往西北方向行进。当他们经过两处深沟交汇的低洼地带时,突然从四周冒出十几个美国士兵和几条警犬,迅速将他们团团围住。

一名志愿军士兵迅速行动,试图拧开手榴弹引信,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但被敌方警犬扑倒在地。

就这样,毫无预警地,三人被敌军俘虏,立即被押往团部。

在美军情报部门(美八军情报处)对几名人员展开审讯过程中,调查人员注意到吴成德的表现与其他被审者存在明显差异。他的一举一动显得与众不同,加之其年龄比普通士兵大约年长七八岁,这些异常特征迅速引起了审讯人员的警觉和怀疑。

你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吗?

我的工作是在厨房做饭。

在被敌方审问时,吴成德表现得非常镇定,冷静地回答了所有问题。然而,对方并不相信他的说辞,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用各种手段试图确认他的真实身份。最终,敌军通过派来的叛徒成功识破了吴成德的真实身份。

随后,美联社和合众社迅速发布了一条消息,确认在被俘人员中发现了一位志愿军的高级将领——吴成德。

接下来,吴成德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最初,敌方在关押吴成德的房间外安装了两个大喇叭,发出刺耳的噪音(后来才知道是微波噪音),不分昼夜地播放着“吴成德快交代”的喊话。

美军试图通过严刑拷打迫使吴成德捏造两个虚假指控:一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属于侵略行为,二是他本人反对中国共产党的统治。这种手段意在逼迫吴成德承认并不存在的罪行,以此达到其政治目的。

吴成德深知这两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下定决心,绝不背叛共产党。然而,那些令人痛苦的酷刑,普通人又怎能承受得了?

在持续不断的噪音干扰下,吴成德的精神几近崩溃。经过几天的煎熬,他终于无法忍受,开始对着门外大声咒骂。然而,他的发泄换来的却是一顿拳脚和棍棒的殴打。

美军发现高频噪音对吴成德不起作用后,转而采用电刑。他们抓住吴成德的双臂,先往他的两个大拇指上抹水,接着迅速套上电击用的皮套。随着电机轮把的转动,电流通过吴成德的身体,他剧烈抽搐,很快便陷入昏迷。

尽管遭受了严酷的刑讯,吴成德依旧毫不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朝鲜时代,被俘的士兵会被关押在专门的营地。这些地方主要用于关押战俘,防止他们逃跑或再次参战。营地的管理严格,通常由军队直接负责。战俘在这里的生活条件艰苦,食物和医疗资源匮乏。尽管如此,这些营地也是当时处理战俘的主要方式,反映了当时战争管理和俘虏政策的实际情况。

面对吴成毫不动摇的决心,对方意识到单纯依靠酷刑难以奏效,于是转而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

某天,心理作战部的官员再次下令对吴成德实施电击酷刑。在电流的强烈刺激下,吴成德很快陷入了意识模糊的状态。

吴成德后来回忆,当时耳边不断回响着一句话:

作为180师政治部的代理政委,吴成德公开表达了对共产党政权的不满,并明确表示支持台湾独立。他强调自己坚定地反对共产党的统治,并决定前往台湾。

吴成德恢复意识后,察觉到那台播话机一直在循环播放同一句话。奇怪的是,声音已经变成了他自己的语调。

“这完全是污蔑,你们在捏造事实!我坚决否认所有指控。”

吴成德打算破坏通讯设备,他试图抵抗,但仅靠他一个人,完全无法抗衡……

随后,美联社和合众社相继报道了“共产党高级军官通过广播发表讲话”的事件。志愿军总部迅速获悉这一情况,该报道随即被用作吴成德“叛变”行为的确凿证据。

1953年9月6日,历经漫长的等待与辗转,吴成德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成为最后一批从战场返回的战俘之一。经过数日的奔波,他最终安全抵达祖国,重新回到了家乡的温暖怀抱。这一天的到来,标志着他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画上了句号,也象征着一段历史的终结。

回国后,上级对吴成德等遣返人员作出了处理决定:吴成德被解除军职,随后被送往劳动改造场所。这一处理结果反映了当时对这类人员的严肃态度,也体现了政策执行的严格性。吴成德的经历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当时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

吴成德回到国内后,向记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在朝鲜的所见所闻。他回忆了那段时期的种种经历,分享了他在战场上的亲身感受。吴成德提到,当时的局势异常紧张,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他讲述了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情景,以及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他还特别强调了朝鲜人民的坚韧与勇气,他们在战火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吴成德的讲述不仅让记者们深入了解了他的个人经历,也为那段历史提供了鲜活的见证。

公正或许会晚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吴成德的冤案,最终得到了组织的平反。

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的文件,该文件对志愿军被俘人员的审查和处理问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和核实,吴成德的名誉得到了恢复,他最终获得了军级干部应有的待遇。当时,吴成德已经68岁。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吴成德,照片中的他身穿朴素的服装,神情专注,背景简单。照片的色调略显陈旧,显示出年代感。吴成德的面部表情严肃,目光坚定,透露出一种沉稳的气质。照片的构图较为传统,人物居中,周围环境简洁,突出了人物的形象。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吴成德的外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摄影风格和审美特点。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吴成德对最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深感欣慰。他在回顾往事时坦言:国家始终铭记着我们,如今心愿已了,人生再无遗憾。

吴成德最终选择在山西运城定居,并在这里度过了平静的晚年时光。1996年3月,他以84岁高龄离世。

总结一下,

吴成德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他一生致力于国家事业。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指挥的180师虽然遭遇重大损失,但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他带领部队坚持战斗了14个月,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领导力。这种在逆境中的坚守,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坚韧和对国家的忠诚。

(晚年的吴成德)

即便在战场上被敌人俘虏,吴成德依然坚守军人的信念,坚决不做背叛国家的事。即便被错误地指责为“叛徒”,他也没有因此对组织产生怨恨,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吴成德的人生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他历经磨难,承受过不白之冤,却始终坚守信念,未曾动摇。他的忠诚与真诚,如同天地般永恒,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他们的精神更应被世代传颂与崇敬。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