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否有基因遗传?这位父亲的回答,值得所有人深思

书研聊育儿 2022-01-09 20:36:31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否有基因遗传?

这是我在回看《朗读者》,听麦家讲他三代父子情时引发的一个疑问。

在《朗读者》中,麦家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和儿子。

麦家说他从考军校离开家,17年没有和父亲说过一句话。每次写信回家抬头都是“母亲,您好”,而没有父亲。

麦家说到儿子,眼睁睁看着初二的儿子将房门一关就是三年,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其它时间就再没出过房门。

你不知道他在房间里做什么,永远锁门,他绝对不允许你以任何方式进入他的房间。如果你冒犯了他,进了他的房间,他肯定会离家出走。

三年里,亲子关系降到冰点,一度连话都不能说,一说就莫名的愤怒。

对此,麦家表示自己毫无办法,除了忍耐,他和孩子妈妈能做的就是不放弃孩子。

正如他自己后来反思的那样,儿子的叛逆是他要还的债,是他自个基因里就有的。

孩子叛逆,是父亲要还的债。

或许是因为我也经历过自家孩子的叛逆,关于这一点我表示很认同。

我家孩子之所以一心扑在游戏上以至成瘾,对任何外界事物都不感兴趣,追根究底,他的基因里应该是早就遗传了爸爸。

因为孩子爸爸青春期的叛逆更胜孩子百倍。相比于孩子爸来说,孩子除了爱玩游戏,其它方面也都没什么出格的。

可恰如一位朋友说的,如果父母不觉醒,孩子就会以各种方式让父母觉醒,甚至是以付出生命代价的方式。

青春期孩子叛逆,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是孩子的问题,但当你往细一深究,你便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基本都是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因素。

当孩子青春犯病,成为了“刀子”和“老虎”时,父母万不可蛮干

佛家讲究轮回。

看过麦家《致父信》的朋友一定知道麦家和父亲之间是如何决裂的。

因为父亲一顿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把12岁的麦家打得从此关上了心门,变得封闭,独来独往,靠写日记抒发心中苦闷,发誓要远离父亲,再也不会喊他父亲。

后来的结果是,他做到了,并且功成名就。

35岁之前没有和父亲说过一句话,直到父亲摔跤,自己的孩子2岁时,才让妻子带着孩子去跟父亲见了一面。

在《致父信》里,麦家谈到与自己和父亲的和解主要源于孩子。因为孩子,他心中对父亲所固有的想法开始有了松动,也第一次急切地想要回家去看看自己的父亲。

也是通过孩子,麦家开始有了更多的自省,那封《致父信》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当麦家看到初二的孩子也开始叛逆时,他想到了父亲,想到了自己,他如感同身受般知晓孩子青春期的痛苦。

他理解、忍耐、包容,哪怕孩子三年不出房门,他依然选择了静静地坚守,小心翼翼地陪护。

麦家是觉醒了的,他说孩子的叛逆是他应该还的债。

苏格拉底曾提出一个著名定律,叫因果定律,也叫因果法则。

说的是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一切都有因有果。

孩子的叛逆同样也是如此。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得不行,令自己的父母无比头疼,等自己生了孩子,孩子长大后,基本也会重复着上一代相同的亲子关系和生命模式。

这其实就是一种轮回。

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不能觉醒,看不到一个大的家庭里,成员所固有的一些相同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时,对待孩子的养育问题也就会不停地重复出现,甚至变得更糟糕。

如此,父母就会无力陪伴孩子,无法给予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爱。

《环球人物》中,采访记者问起麦家与孩子相处是否有隔阂?

麦家说了这样一做话:

“青春期就是刀子,是老虎,我也曾做过刀子,做过老虎,但因为我父亲处理不当,导致我们十多年的冷战。我在父亲身上得到一个教训,当孩子青春犯病时,就是你不能跟他对着干。当他是刀子,是老虎时,你要是一堆棉花”。

从父亲的养育方式中吸取经验教训,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反思自省,养育青春期孩子,这是父母很重要的育儿课题,也是父母觉醒的必经之路。

写在最后

《家庭的觉醒》一书中有言:

“在一个觉醒的家庭中,父母意识到家庭中任何关系的存在都是为了促进每个成员的成长。 父母把子女视作镜子,让他们看到他们自己也需要成熟和成长。这些家长会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的成熟度和处事风度,而不是试图纠正子女身上那些父母所认为的过错。他们的关注点永远是父母意识的觉醒,而非孩子的行为”。

面对青春期孩子,父母需要做的是把从关注孩子的行为,转而向内探索自己的成长,改变自己的处事风格,提升自己的养育能力,做一个有意识的父母。

有意识地养育孩子,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本能。

5 阅读: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