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能查出癌症吗?为何每次检查,要抽好多管血?一次性说明白

瑞旭来看养护 2025-03-03 04:16:28

抽血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检验手段,就像是疾病侦查的“千里眼”,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我们身体内部的状况,辅助诊断各种疾病。那么,抽血究竟能检查哪些疾病?能不能查出可怕的癌症呢? 每次检查为什么要抽那么多管血?抽血前又该做哪些准备呢?

抽血能检查哪些疾病?

血液,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承载着人体各种重要的信息。通过分析血液的成分,我们可以洞悉身体的健康状况,辅助诊断以下几大类疾病: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会发生变化。抽血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程度和类型,例如常见的感冒、肺炎、肝炎、艾滋病等。

代谢性疾病: 血液中的葡萄糖、血脂、尿酸等指标反映了人体代谢功能的状态。抽血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并评估疾病的控制情况。

内分泌疾病: 激素水平的异常会引起多种内分泌疾病。抽血检查可以检测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辅助诊断甲亢、甲减、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本身也是一种组织,抽血检查可以直接反映血液系统的疾病,例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

肝肾功能疾病: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抽血检查可以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和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帮助判断肝脏和肾脏的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肝炎、肾炎、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引起的疾病。抽血检查可以检测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指标,辅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抽血检查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抽血能查出癌症吗?

很多人谈癌色变,也寄希望于抽血检查能够早期发现癌症。遗憾的是,单纯的抽血检查并不能直接确诊绝大多数癌症。 目前,血液检查在癌症诊断方面更多扮演的是辅助角色,它可以提供一些“蛛丝马迹”,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抽血在癌症诊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产生或分泌的,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 抽血可以检测一些常见的肿瘤标志物,例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等。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代表患有癌症,一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升高。 同时,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的可能性,因为早期肿瘤或某些类型的肿瘤可能不会引起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 因此,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血液学检查: 某些血液系统肿瘤,例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可以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抽血检查进行诊断。

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发展迅速,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有望实现癌症的早期筛查、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 但目前这些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总而言之,抽血检查在癌症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不能作为确诊癌症的唯一手段。 如果怀疑患有癌症,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B超)、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更精准的检查。

为什么每次检查要抽好多管血?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每次抽血检查,护士通常会抽取好几管血,颜色和管子上的标签也各不相同。这让人不禁疑惑:为什么要抽这么多管血呢?

这是因为不同的血液检查项目,需要使用不同的抗凝剂和保存条件。 不同的试管内壁预先涂有不同的化学物质,以满足不同检测项目的需求。

血常规检查: 通常使用 EDTA抗凝管 (紫色管帽),EDTA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保持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用于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生化检查: 通常使用 促凝管 (红色或黄色管帽),促凝管可以促进血液凝固,分离出血清,用于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 通常使用 枸橼酸钠抗凝管 (蓝色管帽),枸橼酸钠抗凝剂浓度和用量经过精确校准,用于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通常使用 EDTA抗凝管 (紫色管帽) 或 不抗凝管 (红色管帽),用于血型鉴定和输血前的交叉配血试验。

其他特殊检查: 根据不同的检查项目,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试管,例如肝素抗凝管、氟化钠抗凝管等。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按照规范采集血液样本,使用正确的试管类型。 因此,每次抽血检查抽取多管血液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而且,人体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少量多次的抽血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抽血检查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为了保证抽血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抽血前需要做好一些准备:

空腹: 大多数抽血检查项目,尤其是生化检查项目,需要 空腹8-12小时。 空腹是指 禁食固体食物和含糖饮料,可以少量饮用白开水。 空腹抽血的目的是避免饮食对血液成分的影响,例如进食后血糖、血脂会升高,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需要空腹抽血,建议在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后开始禁食,抽血当天早上不要吃早餐。

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暂时性变化,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抽血前应保持安静, 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避免服用某些药物: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液检查结果。 抽血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需要停药。 例如,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选择合适的抽血时间: 有些抽血检查项目对抽血时间有要求。 例如,性激素检查需要根据月经周期选择合适的抽血时间; 糖耐量试验需要在特定时间点抽血。 抽血前应咨询医生或护士,了解最佳抽血时间。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方便手臂血管暴露,便于抽血操作。

保持手臂清洁: 抽血部位皮肤应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结语:抽血检查是现代医学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状况,辅助诊断多种疾病。 虽然抽血不能直接确诊癌症,但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每次抽血抽取多管血液是为了满足不同检查项目的需求,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抽血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确保检查结果更加可靠。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