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拾遗:乾隆年间,一位苗族青年为族人争回百亩土地的传奇故事

黔程历史 2024-04-09 00:38:21

上周,黔程在《贵阳拾遗:画马崖》中介绍了开阳花苗的历史渊源和画马崖的人文故事。

本周,作为《贵阳拾遗:画马崖》的姊妹篇,黔程讲述花苗的两次惨痛往事,以及花苗青年蓝阿秧的传奇故事,去寻找遗存至今的四通蓝秧碑。

一、东苗之战与奢安之乱

1.东苗之战

贵州建省后,黔中地区形成了朝廷、土司和“生界”共存的局面。

其中,朝廷势力主要驻扎在贵阳(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所在地)及贵州卫、贵州前卫,以贵阳为中心,呈东西两条官驿线状延伸。

土司为水东宋氏,虽然宣慰司署设置在贵阳,但宋氏根本实力却在开阳一带,以直辖十二马头为核心,下辖十个低级土司,贵阳实际处于土司包围之中。

而贵阳南边,以花溪高坡草原及龙里大草原为核心,包括周边部分苗寨,是“生界”,朝廷及土司均无法“染指”。

至于贵阳北边开阳一带花苗,早已归附宋氏土司,是“熟苗”。

明朝时,北起贵阳修文、息烽县,西起清镇市,东至福泉、麻江县,南至都匀的广大区域苗族称为“东苗”,和花苗分布大致一致,东苗即花苗,或者说是花苗的主体。

明天顺元年(1457),镇守贵州的太监阮让在奏章中建议:东苗为贵州诸苗之首,仰仗苗岭高坡天险,僭号称王,如能平定东苗,则贵州苗族咸服。

阮让在奏章中写到:高坡大旱,苗族贼首干把珠带领苗民下山抢掠,攻破都匀府,劫持了官府粮食。

于是,朝廷下令平叛!

天顺二年(1458),干把珠等首领不甘就戮,组织龙里、新添(今贵定)、八番(今惠水)、平越(今福泉)等地数万苗民,攻破都匀卫,然后顺势北上,一路攻破新添卫、龙里卫,兵峰直抵贵阳。

天顺三年(1459),贵州总兵方瑛调贵州、广西、四川、湖广四省兵力以及播州、水西、水东等众多土司兵力,合力“围剿”。

最终,朝廷攻陷花溪高坡草原、龙里大草原(两者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高山台地),方瑛心狠手辣,600多苗寨被剿灭,干把珠也被俘杀。

东苗之战后,苗民十室九空,被杀掉的苗民达12000多人。自此以后,花苗元气大伤,再也未能在黔中一带形成局部主体优势。

2.奢安之乱

东苗之战,作为朝廷一方,水东宋氏出力甚多,获利丰厚,宣慰同知宋然在东苗之战主战场石门村刻“永镇边夷”四字,落款“洪边兵临”,洋洋得意跃于字表。

历史吊诡的是,明天启二年(1622),距离东苗之战160多年后,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叛明,水东土司宋万化被挟裹加入叛军,作为曾经的利益共同体,朝廷与土司最终反目,迎来决战。

安宋10万大军一路攻城掠地,一举荡平贵阳周边卫所,兵临贵阳城下,贵阳变成一座孤城。

叛军虽然人数众多,远超贵阳城内6千守军,不过在坚固城墙的屏障下,加上贵州巡抚李枟指挥得当,叛军始终无法攻下贵阳城。

于是,作为安宋大军智囊的宋万化建议围城,贵阳被围困达10个月,城中粮草断绝,守军战死只剩1千人,而百姓几乎被饿死,十不存一。

最终,原本之前就该接替李枟巡抚一职的王三善带领援兵赶到贵阳,安宋大军以为朝廷大军到达,仓皇撤退。

安邦彦撤退水西后,又坚持了十多年,最终被俘杀。

宋万化则退守十二马头,然后联系王三善,愿意投降,希望能保留水东土司。

王三善假装同意,将计就计,当夜大军突袭宋氏营地,宋万化仓促迎敌,被斩杀;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继续作战,明崇祯三年(1630)兵败被杀。

崇祯四年(1631),朝廷废除水东土司,以原宋氏直辖十二马头置开州,就是今天的贵阳市开阳县了。

奢安之乱,黔中花苗作为水东宋氏辖下之民,自然也被挟裹,再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平寨何氏与蓝阿秧

01.平寨何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原籍江南省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的何济川,随沐英远征云贵,后奉命驻守贵州前卫格都堡(今修文县六屯乡),为格都堡首任长官,何济川就是贵阳何氏入黔始祖了。

明末时期,何氏第七代何图呈考取举人,出任知州;奢安之乱时,何图呈之子何兆柳一家在贵阳遇害,年仅15岁的次子何人风逃到开州双流,何人风后来因功官至游击、开州知州。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何人风夫人王氏去世,葬于羊场平寨(今高寨乡平寨村),何人风之子何子澄辞去海南崖州知州一职,迁至平寨为母守墓,就是平寨何氏的始祖了。

何子澄迁至平寨后,为人和善,与当地苗民和谐相处,因曾为官宦身份,与当地朝廷命官说得上话,于是就成为了苗民与官员沟通的桥梁。

当地苗民不懂汉语、不识汉字,何子澄就拿苗民的地契帮苗民去开州缴粮,因为信任何子澄,地契就保管在何家。

何子澄去世后,何家后代却将地契据为己有,霸占了苗民田地;苗民不敢与势力强大的何家抗争,稀里糊涂丢了田地。

明清两代,何氏家族共中翰林2人、进士4人、举人14人、贡生10多人,成为贵阳有名的望族,其中又以司毛、拐下两支最为显赫。

苗民不敢与何家抗争,或无法与何家抗争,其实完全能够理解。

02.蓝阿秧

至何子澄之孙何暹时,上蒲窝苗民蓝阿秧在何家帮工。

蓝阿秧为人机灵,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因此被何家派往开州缴粮。

在缴粮时,蓝阿秧听到念到地契上名字时(根据地契土地面积确定缴粮数量),并不是何家的姓名,而是具有明显父子联名特征的苗族姓名。

蓝阿秧不动声色,暗中记下了地契上的名字。

回到村里,蓝阿秧向村中老人打听,根据苗族父子联名制,得知何家地契上的名字,实际是苗民先祖,原来这些田地原来是苗民的。

于是,蓝阿秧到开州状告何家霸占苗民先祖田地一事。

此时,何家势力强大,何暹曾祖父何人风就任过开州知州,结果可想而知,蓝阿秧不仅没有要回田地,反而被按上“诬告”罪名,关入大牢五年。

出狱后,蓝阿秧继续收集证据,从苗民老人处得知每家田地的界线,以及苗民在界线下埋鸡毛、石灰、木炭等确定各家田地边界的线索。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蓝阿秧不再到开州告状,而是直接向贵州巡抚衙门告状。

幸运的是,这一次,蓝阿秧遇到了以清理冤案错案著称的周人骥。

周人骥:天津人,清雍正四年(1726)举人,次年考取进士。周人骥任监察御史多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很有名声;任广西省右江道台时,曾平息苗民争执;任湖南按察使时,疏理滞狱平反积冤;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贵州巡抚。

周人骥安排贵州按察司和贵阳府彻查此案,按察司和知府立即责成开州知州重新调查。

何家仅有地契,而地契上的名字却是苗民先祖的姓名,并没有完成“过户”手续,从法理上来讲,何家无法证明自己“合法”拥有此地。

开州知州拿着地契,按照蓝阿秧提供的线索,对照地契四至界线,挖地验证,果然挖出苗民祖先埋下的鸡毛、石灰、木炭等标识界线之物。

证据确凿,蓝阿秧完胜!

03.蓝秧碑

何家为贵阳望族,无论如何不愿意承认自己“霸占”了苗民的田地,于是说:愿意把田地卖给苗民。

蓝阿秧反驳道:要卖可以,何家先把这几十年的“禾花钱”(即土地所有收益)还来?

两家争执不下,互不相让,陷入僵局......

开州知州于是调解:算何家卖地,但何家不收卖地钱,苗民也不再要“禾花钱”,两相抵消。

何家是“卖地”,而不是“还地”,但没有收“卖地”钱,终究保住了颜面;苗民没要回“禾花钱”,以“买”的名义但实际上并未付钱,要回了土地。

双方均知僵持下去无益,勉强接受此调解结果......

蓝阿秧为防止今后“扯皮”何家再要回田地(毕竟何家势力强大而清官不常有),召集苗民砍牛盟誓,刻碑为证,记载此事,立于蒲窝八寨,这就是“蓝秧碑”的来历了。

蓝秧碑摘要如下:

“署贵州贵阳府开州正堂加三级记录五次吕为遵奉”,即以遵开州知州吕正音的名义所立。

“宪批八寨苗民得买生员何暹田亩勒石以示永远所有”,说明苗民“买”何暹田地一事,勒石以示永远生效,双方不得反悔。

“总头目蓝阿秧”,即苗民买方的总负责人为蓝阿秧。

碑文详细记载了蒲窝田山四至:东抵天生桥,南抵倒岩河,西抵光今小河,北抵阿榔寨,八寨合计田地111苗6分,折合银两5250两,立碑时间清乾隆二十六年六月,立碑人“苗民蓝阿秧等”。

在碑首,刻有“贵阳府胡”、“按察司尹”、“布政司徐”、“抚部院周”,即相关省一级朝廷命官为此背书,那是相当具有权威性了。

三、蓝秧碑意义

一部苗族史,就是一部不断战争不断迁徙的悲壮史!

从传说中贵阳苗族领袖亚努起义,到元朝时贵阳、八番(今惠水)、紫江(今开阳)苗民起义,到明朝时东苗之战、奢安之乱,历史上花苗苦难深重。

黔程之所以在本篇旅游笔记中写东苗之战、奢安之乱,正是把蓝阿秧的故事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思考其意义。

因为,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事件都是历史的延续,也终将或多或少影响未来历史的走向。

蒲窝八寨田地为何家霸占,官府袒护何家无视苗民利益,很容易引起一场汉苗之争,动乱之下无数人家破人亡,历史上案例比比皆是。

幸好蓝阿秧有勇有谋,没有冲动,而是收集证据,以合法方式争回苗民田地!

蒲窝田地之争并没有演变为历史上常常发生的汉苗之争,而是通过诉讼方式得以圆满解决!

由此,蓝秧碑成为汉苗两族相处的重要历史物证,被称为“苗汉和谐第一碑”。

贵州巡抚周人骥,在封建时代能够真正为民作主,平等对待汉、苗,为黔程敬仰。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也就是蓝阿秧刻碑这一年,周人骥在贵州推广养蚕织绸,得到朝廷嘉奖;随后为完善南明河至乌江交通,开凿南明河,因工程巨大一时未能完工,竟被弹劾免职,罚修城垣;乾隆二十八年,城垣工程还未到半,周人骥因病去世,享年67岁!

蓝阿秧的故事,如今仍在开阳、福泉一带广泛流传,为苗民所津津乐道,蓝阿秧是黔中花苗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四、蓝秧碑之旅

蓝秧碑共有九通,除总碑立于上蒲窝寨外,其余八通分别立于蒲窝八寨之上蒲窝、光种、下蒲窝、窝铺、斗甫、马匙寨、后寨和光巴等。如今,蓝秧碑仅剩四通。

01.上蒲窝蓝秧碑

上蒲窝蓝秧碑为总碑,在总碑旁还有一通小碑,也是蓝秧九碑之一,内容一样。

开车到上蒲窝村寨上部,在公路左侧就可以看文保碑,蓝秧碑位于左侧十几米处。

我和左边房屋女主聊天,得知屋主就是蓝阿秧的后人,屋主热情邀请我进屋喝水,我想到下午还要去寻找画马崖,就谢谢了。

通组公路边的文保碑

沿小路右侧上行

上蒲窝蓝秧总碑

左为蓝秧碑,右为蓝秧总碑

碑帽在总碑后面

看完蓝秧碑后,我在村中闲逛,想了解一些花苗的风土人情。

上蒲窝民居

旧时的石磨

上蒲窝村中有许多数百年古树,我特意去看看,村中的苗族人都非常热情,在屋后山顶碰到的老妈妈,主动与我打招呼,还非常客气的邀请我去家里一坐。

屋后古树很多

热情与我打招呼的老妈妈,遗憾只照了背影

沧桑的树干凤凰涅槃,长出细细的新枝

一绿一黄,数百年相伴

02.新寨蓝秧碑

新寨组离上蒲窝很近,其实我是先到达新寨组后到达上蒲窝,因为想先看蓝秧总碑。

从上蒲窝眺望新寨组

蓝秧碑就在前面古树下

古树与蓝秧碑

古树黄连木

新寨蓝秧碑

新寨组中也遗存一些花苗古建民居,其实非常像布依族传统建筑,除了没有布依族建筑明间特有的隔门,当然墙面也略有区别。

新寨组民居

墙上物件是犁田土用的犁

村民自己饲养的猪

03.后寨蓝秧碑

上蒲窝与新寨组相邻,两通蓝秧碑保存还算完好,其余6通已经毁坏。

清光绪十六年(1890),后寨村民补立了一通,意思与上蒲窝与新寨蓝秧碑大致相同,但碑文略有不同。

后寨蓝秧碑在图中大树下面

经过大哥家,大哥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入屋一坐

古树与蓝秧碑

后寨蓝秧碑

04.后寨营盘

在后寨蓝秧碑的后山上,有一座营盘,估计建于清咸同年间,黄号军何德胜部起义,殃及了开阳,所以村民修建了营盘自保。

从一片菜地处上山

回望古树(蓝秧碑处)

勤劳花苗的石质堡坎“坡改梯”

到达营盘城门,孤木犹如哨兵

从营盘城墙上眺望后寨组

营盘城墙

营盘中间遗存的屋基

“救济粮”

宏伟的城墙

第二道城门

回到村中,我再次去看古建民居,后寨民居也是典型布依与苗族建筑风格的融合。

主屋颇有布依族风格,厢房有苗族吊脚楼特征

好多南瓜啊,真想讨要一个,可惜主人不在

巨大的石质屋基和石板,揭示祖上绝对是大户人家

民居堂屋祖先神龛非常有特色,我仔细读了读,几乎包含中国传统的各路神祇;神龛下面供奉着土地神,这种特色神龛,其实已经不多见了。

我觉得应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最好的表征!

非常有特色的祖先神龛

我们五千年走来,因为先祖在照耀着我们前行;我们努力奋斗,因为我们也终将成为后人的先祖!

蓝阿秧的在天之灵,两百多年来,一直在照耀着花苗前行;蓝阿秧的传奇故事,在蓝秧碑上镌刻,在花苗后人的口中、心中,代代流传......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上蒲窝蓝秧碑: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上卜组(不是错别字,现在就叫“上卜组”)。

02.新寨蓝秧碑: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新寨组。

03.后寨蓝秧碑: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后寨组。

04.后寨营盘: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后寨组后山顶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