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二十一年春,福建长乐的海风还带着几分寒意。陈振龙站在码头,望着自家那艘三桅商船"福顺号"正在装货,心中盘算着此次南洋之行的利润。作为长乐有名的海商,他已是第三次带队前往吕宋贸易。
"老爷,货物都清点完毕了,只等潮水一到便可启航。"管家老赵走过来禀报。
陈振龙点点头,目光扫过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瓷器、丝绸和茶叶,这些都是南洋诸国争相购买的紧俏货。他转身对身后一群年轻商人道:"此次航行,诸位务必谨记海商规矩,诚信为本,互利共赢。"
众人齐声应是。陈振龙虽为商贾,却颇有儒士风范,常教导同行后辈"商道即人道"的道理。
航程起初颇为顺利,福顺号乘风破浪,半月后已过七洲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日夜间,海上骤起狂风,黑云压顶,浪高数丈。福顺号如一片落叶,在怒海中颠簸不已。
"降帆!快降帆!"陈振龙在风雨中大喊,咸涩的海水拍打在脸上,生疼。船员们拼死与风浪搏斗,但主桅还是被狂风折断,船体也开始进水。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瞭望手突然大喊:"前方有陆地!"陈振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透过雨幕,果然看到一片模糊的陆地轮廓。
"全力向岸边靠拢!"陈振龙当机立断。
经过一夜挣扎,伤痕累累的福顺号终于在一处陌生的海湾搁浅。船上人员虽无伤亡,但船只受损严重,必须就地修理。
"这是何处?"陈振龙询问随船的向导。
向导观察四周地形后回答:"老爷,我们可能被风吹偏了航向,这里应是吕宋岛西南部,非我等原定港口。"
正当众人商议对策时,树林中突然窜出十几个手持长矛、肤色黝黑的土著,将船员们团团围住。他们说着听不懂的土语,神情警惕而凶狠。
陈振龙示意众人不要轻举妄动,自己上前一步,用学会的几句马来语尝试沟通:"我们是大明商人,船只遇险,请求帮助。"
土著们面面相觑,似乎没听懂。僵持之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从人群中走出。令陈振龙惊讶的是,老者竟用带着口音的闽南语问道:"你们是来自大明的商人?"
陈振龙大喜,连忙作揖:"正是!在下福建长乐陈振龙,因风暴被迫在此停靠,望老丈行个方便。"
老者捋须点头:"老朽马哈力,年轻时曾随商船到过泉州。既是天朝来客,便是我部贵宾。"他转身对族人说了几句,土著们立刻放下武器,面露笑容。
在马哈力带领下,陈振龙一行人来到部落村寨。这是一个建在海边高地上的村落,茅草屋舍井然有序,椰树环绕。村中妇孺见有生人到来,纷纷躲在屋后偷看。
马哈力将陈振龙请进自己宽敞的茅屋,命人端上食物款待。陈振龙注意到,除了常见的鱼、椰子和芭蕉外,还有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块状食物,外皮紫红,内里橙黄,散发着诱人的甜香。
"老丈,此为何物?"陈振龙好奇地问。
马哈力笑道:"此乃我族圣物'甘薯',易种多产,可当主食。"说着掰开一块递给陈振龙。
陈振龙接过咬了一口,顿觉香甜软糯,滋味美妙。"世间竟有如此美味!"他惊叹道。
马哈力自豪地说:"此物耐旱抗涝,贫瘠之地亦可生长,一株能结数斤果实。我族赖此物,从无饥馑之忧。"
陈振龙闻言,心中一震。他想起了家乡福建连年灾荒,百姓饿殍遍野的惨状。若能将此物带回大明,不知能救活多少性命!
"老丈,此物从何而来?为何我大明从未见过?"陈振龙急切地问。
马哈力叹息道:"此物原产遥远的美洲大陆,是西班牙人带来的。他们严禁此物外传,违者处死。老朽族人与西班牙人素有往来,才得种植。"
正说话间,外面突然传来喧哗声。一个青年慌慌张张跑进来:"族长,西班牙士兵来了!"
马哈力脸色一变,急忙对陈振龙说:"快藏起来!若被西班牙人发现你们在此,必有麻烦!"
陈振龙和随从刚躲进内室,就听见沉重的皮靴声逼近。透过茅草墙的缝隙,陈振龙看到几个身着铠甲、手持火枪的白人士兵大步走入,为首的是一个满脸络腮胡的高大男子。
"马哈力,听说有外国船只在你这里靠岸?"那西班牙人用生硬的马来语质问。
马哈力镇定地回答:"卡洛斯总督大人,确有商船遇险,不过是来自爪哇的商人,已经离开了。"
卡洛斯狐疑地环视四周,突然用鼻子嗅了嗅:"我闻到了中国茶叶的味道。"
陈振龙心头一紧,暗叫不好。他们带来的货物中确有茶叶,气味难以掩盖。
就在危急时刻,一个年轻土著冲进来大喊:"不好了!海边发现鲨鱼群袭击渔民!"
卡洛斯闻言,犹豫片刻,最终挥手带人匆匆离去。马哈力长舒一口气,转身对陈振龙说:"陈先生,你们必须尽快离开。卡洛斯生性多疑,必会再来搜查。"
陈振龙点头称是,但心中已下定决心要带走甘薯。他诚恳地对马哈力说:"老丈,我观此甘薯确为神物,能救万民于饥馑。不知老丈可否传授种植之法?"
马哈力沉默良久,终于叹道:"老朽知你心系苍生,但此事风险极大。三日前,一名华人因私藏甘薯被西班牙人当众绞死。"
陈振龙坚定地说:"为救黎民,陈某万死不辞!"
马哈力被他的决心打动,低声道:"既如此,老朽可让孙儿阿古桑教你。他精通农耕,又略通汉语。但你们行事必须万分小心。"
当夜,在村外一处隐蔽的田园里,年轻的阿古桑向陈振龙详细讲解了甘薯的种植方法。
"甘薯不靠种子繁殖,而是用藤蔓扦插。"阿古桑边说边示范,"取健康藤条,剪成小段,每段留两三节,插入土中即可生根。"
陈振龙认真记下每一个细节,问道:"此物对水土有何要求?"
"耐旱耐瘠,沙地尤佳,怕涝不怕旱。"阿古桑答道,"生长期约三四个月,亩产可达数十石。"
陈振龙越听越欣喜,这简直是上天赐予的救荒作物!但如何将甘薯藤带出吕宋,却是个难题。
回到暂住的茅屋,陈振龙辗转难眠。西班牙人对港口的检查极为严格,所有离港船只都要彻��搜查,特别是对中国商人。直接携带甘薯或藤蔓绝无可能通过检查。
天将破晓时,陈振龙突然灵光一现。他叫醒同行的侄儿陈经纶:"我想到一个法子!"
"叔父有何妙计?"陈经纶揉着惺忪睡眼问。
陈振龙兴奋地说:"我们可将甘薯藤伪装成绳索!将藤条绞入麻绳中,外表看来就是普通缆绳。"
陈经纶眼前一亮:"此计甚妙!但需找到肯帮忙的土著,取得新鲜藤条。"
"阿古桑可助我们。"陈振龙说,"福顺号还需五日才能修好,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准备。"
次日,陈振龙以购买补给为由,派人在村中收集了大量麻绳。阿古桑则秘密带来新鲜甘薯藤,教他们如何将藤条巧妙地编入绳索中。
"藤条必须带有芽眼,且不能过于干燥。"阿古桑细心指导,"编入绳中后,要定期喷水保持湿润,但不能太湿以免腐烂。"
陈振龙亲自上手学习,将一根根甘薯藤小心地编进粗大的缆绳中。从外表看,这确实与普通船用绳索无异。
第五日傍晚,福顺号终于修复完毕,可以启航了。临行前,马哈力将一本小册子交给陈振龙:"此乃老朽记录的甘薯种植要诀,望能助天朝百姓度过荒年。"
陈振龙深深一揖:"老丈大恩,陈某永志不忘。他日若有机会,定当厚报!"
阿古桑也前来送行,悄悄塞给陈振龙一包东西:"这是甘薯芽苗,藏在你的书籍中,或许有用。"
月上中天,福顺号悄悄驶离海湾,向北方航去。陈振龙站在甲板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吕宋岛,心中既兴奋又忐忑。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马尼拉港口的检查。
三日后,福顺号抵达马尼拉湾。所有离港商船都必须在此接受西班牙人的严格检查,确认没有携带违禁品才能放行。
码头上,一队西班牙士兵正在逐船搜查。陈振龙看到,卡洛斯总督亲自坐镇监督,每个中国商人都被要求打开所有货箱,甚至脱衣搜身。
"把那些绳索搬出来!"卡洛斯指着福顺号甲板上的一卷卷缆绳命令道。
陈振龙心头一紧,但面上不露分毫。他恭敬地说:"总督大人,这些只是普通船用绳索,修补船只所用。"
卡洛斯冷笑:"打开检查!"
士兵们将绳索一一展开,仔细查看。陈振龙暗中观察,发现他们主要查看绳索中是否藏有物品,并未注意绳索本身的材质。
"这根绳子为何颜色有些不同?"一个士兵突然拿起那根藏有甘薯藤的主绳问道。
陈振龙镇定自若地回答:"军爷明鉴,此绳曾被海水浸泡,故颜色略深。若不信,可嗅其味,必有海腥气。"
那士兵凑近闻了闻,果然有股海腥味,便不再怀疑。卡洛斯却走过来,锐利的目光盯着陈振龙:"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陈振龙心跳加速,但依然保持微笑:"小人常来吕宋贸易,或许曾在码头与总督大人有过一面之缘。"
卡洛斯盯着他看了许久,突然问:"半月前你可曾到过西南海岸?"
陈振龙心中一凛,知道对方起了疑心。他故作困惑:"小人船只直航马尼拉,未曾到过西南海岸。大人是否认错人了?"
就在这紧张时刻,港口突然响起警报声。一个士兵匆忙跑来报告:"总督大人,荷兰海盗船出现在海湾外!"
卡洛斯脸色大变,顾不上再盘问陈振龙,急忙带人赶去防御。港口一片混乱,检查被迫中断,所有商船被命令立即离港。
福顺号抓住机会,迅速起锚扬帆,驶离马尼拉湾。直到吕宋岛的轮廓消失在海平线下,陈振龙才长舒一口气,整个人几乎虚脱。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陈经纶激动地小声说。
陈振龙点点头,命人小心取出那根特制的绳索,将甘薯藤一一取出,用湿润的布包裹好,存放在阴凉处。阿古桑给的芽苗也完好无损。
一月后,福顺号平安抵达福州港。陈振龙顾不上回家,立即在福州郊外的自家田地辟出一块试验田,按照马哈力传授的方法种植甘薯。
"叔父,此物真能在我们这里生长吗?"陈经纶有些担忧地问。
陈振龙坚定地说:"吕宋与福建气候相似,必能成活。即便失败,我们也要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日复一日,陈振龙亲自照料着这片试验田。浇水、施肥、除草,像呵护婴儿般精心。二十天后,第一批扦插的藤蔓终于长出了新芽。
"活了!甘薯活了!"陈经纶兴奋地大喊。
陈振龙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那嫩绿的新芽,眼中泛起泪光。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种作物的成活,更是万千黎民生存的希望。
四个月后,试验田迎来丰收。挖出的甘薯个个饱满,产量远超稻米。陈振龙召集周边农民前来观摩,将收获的甘薯分给大家品尝,并免费提供藤蔓和技术指导。
消息很快传开,福建各地农民争相引种甘薯。次年,福建遭遇大旱,稻麦绝收,唯独甘薯获得丰收,救活了无数灾民。
陈振龙没有止步于此,他派儿子和弟子前往浙江、山东等地推广甘薯。每到一地,都亲自示范种植技术,并编写《甘薯疏》详细记载种植要领。
十年后,甘薯已在中国大江南北广泛种植。每当灾荒之年,这种来自远方的神奇作物就成为百姓的"救命粮"。人们感念陈振龙的恩德,尊称他为"甘薯之父"。
晚年时,陈振龙常站在田埂上,望着无边无际的甘薯田,对子孙说:"为商之道,不在聚敛财富,而在造福苍生。一根藤蔓可活万人,此乃天赐我辈之大任也。"
万历三十五年春,陈振龙安然辞世,享年六十八岁。出殡之日,福州百姓自发沿途祭奠,哭声震天。人们用最好的甘薯做成各种祭品,纪念这位带来"救命粮"的大恩人。
至今,在福建长乐陈氏宗祠内,仍供奉着陈振龙的塑像,像前常年摆放着新鲜的甘薯。祠堂楹联上书:"一根藤蔓济天下,万世香火念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