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朝是中国风水易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易经与堪舆学深度融合,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在皇权推动、学术集成与民间需求的三重作用下,风水学完成了从“术”到“学”的蜕变,深刻影响着国家政治、城市规划与社会生活。
一、明清时期的易学发展明清时期,易学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成果丰硕,众多学者深入探究《易经》义理,在传承前代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黄宗羲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史学家,在易学领域也造诣颇深,精通象数,对九宫理论的研究论述有理有据,其易学思想不流于空谈,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其著作《易学象数论》,批判性整合汉宋易学,对后世学者研究易学与学术思想的传承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宗羲
王夫之同样是明清之际的易学大家,他学识渊博,在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而在经学、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其易学著作丰富,像《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稗疏》等,从不同角度对《易经》进行阐释,不仅深入挖掘经典内涵,还融入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其观点独特,对后世的易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王夫之
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经典的单纯注释,而是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经世致用。学者们运用易学原理,探讨社会现象、政治治理、人生哲理等诸多问题,使得易学思想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指导生活的重要思想工具。
二、明清时期的风水易学名家(一)明朝巨擘:
1、廖均卿(1350-1413):明十三陵总设计师,开创“天星点穴法”。在昌平天寿山勘定长陵时,以北斗九星对应九座山峰,确立“帝陵合天象”的规制,其《地理秘诀》系统论述星象与地脉的对应关系。

明十三陵
2、蒋大鸿(1616-1714):明末清初理气派宗师,著《地理辨证》一书。他创造“三元九运”时空模型,将洛书九宫与六十四卦结合,成为玄空风水核心理论。其设计的“蒋盘”罗盘增设人盘,实现“天地人”三盘联动。
3、徐善继:生卒年月不详。德兴人,少年遭家难而弃儒治堪舆之学,与弟弟徐善述合著《地理人子须知》,此书被誉为风水学集大成之作,系统论述了龙砂穴水等形峦理论,并融合个人实践与历史案例,成为后世学习风水的重要典籍。书中内容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被评价为“破群疑,当大事”的权威著作。
(二)清朝名家:
1、章攀桂(1720-1793):乾隆朝工程学家型风水师,主持开凿镇江新河时运用“以水为龙”理论,依《水龙经》原理改造河道走向,使漕运效率提升三倍。其《选择正宗》将择日术与地理理气结合,建立“时空同构”操作体系。

镇江新河
2、叶泰(1699-1782):集形势派大成者。著《山法全书》十九卷整合唐宋以来形法理论,其主要介绍了山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详细阐述了山法的应用,如山法的选择、山法的布局、山法的调整等。提出“五势九星”分类法,成为清代陵墓选址标准参考书,被收入《四库全书》。
3、赵九峰:生卒年月不详,清代直隶省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著《地理五诀》——是三合派地理风水的经典著作,强调龙(山脉)、水、向三者的紧密关系,认为龙水需相合,龙水与向也要相合,且都要得生旺之气才为吉。其中“以水定局”的观点影响深远,对后世风水师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除了以上名家,明清时期还有许多知名风水大师,如明代的周仲高、仲宁、杨宗敏等;清代的沈竹礽、鄧望理、蔡岷山等。他们在风水实践中各有所长,或擅长阳宅风水,或精通阴宅选址,或对风水理气有独特见解。他们的著作和实践经验丰富了风水学的理论体系,为风水学在明清时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风水大师的著作不仅包含了对风水理论的阐述,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风水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三、明清两朝的风水取向与特点明清两朝,朝廷对风水极为重视,风水观念在皇家建筑、陵寝选址、都城规划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都城规划方面,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城的建设就充分遵循了风水理念。从城市的整体布局来看,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贯穿南北,象征着天地之中,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宫的建筑布局严格按照风水理论设计,前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后有神武门,左右有东华门、西华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水格局。城内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的位置和朝向都经过精心规划,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

北京中轴线
皇家陵寝的选址和建造更是风水观念的集中体现。明清两代的帝王陵寝都十分注重风水,力求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保佑皇室子孙昌盛、江山永固。如明十三陵,选址于天寿山,这里山峦起伏,地势开阔,前有朝山,后有靠山,左右有护砂,中间明堂开阔,水流曲折环绕,符合风水术中“藏风聚气”的要求。陵寝的建筑布局也严格遵循风水原则,从神道、碑亭、陵门、享殿到宝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风水轴线,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和对风水的尊崇。
而清东陵采用“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原则,顺治孝陵坐金星山,朝天台山,形成“金星拜阙”格局;清雍正泰陵突破“子随父葬”旧制,在易县永宁山另辟西陵区,以“乾坤交泰”化解“地气已尽”危机,均是风水使用的典范。
清朝时期,朝廷还设有国师府,专门负责为王朝寻找风水宝地以及处理与风水相关的事务。国师府的风水师们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皇家出谋划策,在都城建设、陵寝选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还采取了一些破坏民间地理风水的措施,以防民间出现威胁统治的力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风水观念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的风水学说在易学繁荣发展的背景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多风水大师的涌现和经典著作的问世,丰富了风水理论体系;朝廷对风水的重视和应用,使得风水观念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中不乏一些迷信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风水学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环境和人居关系的深刻思考,对现代建筑、环境规划等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明清社会的风水实践(一)王朝的风水设置
1、明朝皇权象征:
南京明孝陵开创“北斗七星”陵制,神道蜿蜒如游龙,石象生按二十八宿排列,实现“天人同构”。

北京城布局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以紫禁城为太极点,天坛(乾)、地坛(坤)构成乾坤轴线,钟鼓楼镇压“子午煞”。
2、清朝空间政治:
顺治帝将沈阳故宫改造为“八卦五行”格局,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一殿统八旗”的易学象征。

乾隆扩建颐和园时,昆明湖设计成寿桃形,万寿山为蝙蝠状,暗合“福寿双全”卦象,昆明湖与玉泉山水系构成“二龙戏珠”水局。
(二)、风水技术革命
1、测绘突破:徐善继在《地理人子须知》中首次标注全国主要龙脉走向。康熙《皇舆全览图》采用经纬度测绘,风水师借此完善“龙脉”数据库。
2、罗盘革新:清代罗盘发展至36层,增设“穿山七十二龙”、“透地六十龙”等刻度,实现“分金差一线,富贵不相见”的精准定位。

3、生态实践:徽州村落普遍采用“水口园林”设计,如宏村牛形水系,既符合“天门开,地户闭”风水原则,又具备灌溉、防火功能。
(三)、风水文化从宫廷到市井的渗透
民间风水活动呈现“礼俗化”特征。《鲁班经》规定建筑尺寸需合“压白”吉数;晋商票号按“青龙位聚财”原理设计柜台;岭南祠堂普遍采用“九宫飞星”布局。同时,风水诉讼频发,《刑案汇览》记载乾隆年间徽州“争龙脉”案,官府依据《地理新书》判决地权归属,显示风水学已具备准法律效力。
在这场持续五百年的堪舆鼎革中,风水学既承载着“致中和”的易学理想,又演变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技术工具。从廖均卿的星象堪舆到蒋大鸿的理气推演,从紫禁城的乾坤轴线到徽州水口的生态智慧,明清风水学最终完成对中国传统空间哲学的终极诠释,其遗产至今仍在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回响。

从汉代易学开始,无不深陷筮书,明清时则八卦也懒得说了,一味五行风水算命,与易甚远。伏羲始作八卦作结绳。最早是用八卦定吉凶,即建立八卦符号组合的原始信息系统,用于作结绳记事,开创了数千年的上古结绳而治。卜筮属于结绳记事的衍生物,结绳而治三四千年后黄帝尧舜时才有的。易有圣人之道其一以制器者尚其象,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方为易八卦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