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积劳成疾,病逝于京师的府邸内,李鸿章病逝后,慈禧太后为此痛心不已,当即下旨追赠其为太傅,晋封为一等候,谥号文忠,入祀贤良祠,并命人在京师,专门为他建立祠堂,以此来悼念于他。
作为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统帅的李鸿章虽然一生饱受争议,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除了以洋务大臣的身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以外,他亲自招募编练的淮军还是中国第一支引进西方武器和训练的军队,为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开了先河。
李鸿章
我们如果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李鸿章招募编练的淮军曾参加过收复苏南,剿灭捻军等战事,那么这支淮军部队巅峰时期又拥有多少兵力呢?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卷席多个省份,为了镇压太平军,清廷便鼓励和支持各地的乡绅,富户兴办团练,招募壮丁,组建地方武装,而在这些众多的地方团练和地方武装中,尤以曾国藩为统帅的湘军实力最为强劲,这支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与太平军打的是有来有回,双方之间互有胜负。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向上海进军,准备一鼓作气拿下上海,在沪的士绅买办为此十分恐慌,当即派人向驻军在安庆的湘军主帅曾国藩求援,曾国藩接到求援后,也很是为难,当时曾国藩手上兵力有限,一旦派军驰援上海,其他地方便会防守压力倍增,因此曾国藩在斟酌了一番后,决定让自己身边的得力幕僚李鸿章去往安徽,招募组建“淮勇”,以此来驰援上海。
李鸿章这边在领命后,便当即去往安徽老家招募两淮勇丁,组建“淮勇”,李鸿章回到安徽后,依靠自己的人脉以及父亲李文安的影响力,使得张树声,刘秉璋等皖籍团练带着各自的地方武装人马纷纷来投,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李鸿章组建的淮勇”便招募了14个营头的两淮勇丁,共计有六千五百人。
淮军炮队
“淮勇”招募组建完毕后,在安庆集结,训练,并接受曾国藩的检阅,集结和训练结束后,“淮勇”正式宣告建军,被称之为淮军。
其后,在沪的士绅买办出资雇佣英国轮船,避开太平军的辖境,将淮军分批次运至上海,投入到了抵御太平军的战事之中。
淮军抵达上海后,在李鸿章的命令下,在上海的虹桥,徐家汇等地构筑防御工事,与进攻上海的太平军爆发了激战,结果,在李鸿章亲临前线的指挥下,淮军依托防御工势,以及洋枪洋炮,在英美洋枪队的配合和支持下,击退了太平军的攻势,守住了上海。令中外人士对这支新的地方武装刮目相看、
淮军进入上海
淮军打退了太平军的攻势后,一方面开始大量购买洋枪洋炮,对淮军进行进一步的武装,另一方面则是高薪聘请外国来训练淮军,使得淮军的即战力和战斗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逐步成为了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淮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后,淮军统帅李鸿章便带着这支地方武装,转战江苏等地,在江苏进攻和围剿太平军的战事中,淮军统帅李鸿章采取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策略,不仅使得淮军的人马得到了扩充,实力得到了增强,还将苏南的太平军人马悉数肃清,使得浙江境内的的太平军失去了后援,无法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只能够被动的进行防守。
1864年,太平天国在湘军,淮军,以及清廷各地武装势力的内外夹击之下,最终最终宣告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后,捻军成为了晚清时期最为活跃,实力最强的抗清武装势力,令清廷的统治者头疼不已。
1865年,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率军与捻军作战时,在曹州高楼寨中伏被杀,这个消息传至京师,令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同治帝与两宫太后则痛心不已,一面亲临祭奠,一面下令命令湘军主帅曾国藩率军督军北上剿捻。
当时,曾国藩手中的湘军大都在清廷的要求下被裁撤,因此这次曾国藩北上督军剿捻率领的8万人有近6万人是淮军人马。
这就使得曾国藩在北上督军剿捻时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6万淮军人马只听从淮军统帅李鸿章的军令,根本不听从他的指挥,这就使得曾国藩无法动用这支淮军剿捻,自己手上能够指挥的军队又有限,因此曾国藩此次北上剿捻可谓是没有任何成果,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由于曾国藩北上剿捻,兵力有限,捻军不但没有遭遇到任何损失,反而是实力越来越强,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大,这就让清廷的统治者担忧捻军会成为第二个太平军,便让淮军主帅李鸿章亲自挂帅,集结淮军,对捻军进行围剿。
淮军部队
当时,捻军已经分成了东西两支,各自为战。李鸿章便决定各个击败,为此,他召集淮军将领商议了一番后,决定先剿灭实力最强的东捻军,并制定了相对应的战术和战略,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1868年,彻底消灭了以赖文光等人为首的东捻军。
李鸿章在率领淮军一举消灭了东捻军后,便开始配合其他的清军部队对陕西,甘肃一带的西捻军展开了围剿。
而西捻军则在首领张宗禹的率领下,进行了奋起反抗,最终,在多支清军部队的围剿之下,西捻军被尽数消灭,首领张宗禹则是兵败投河而死。
李鸿章在剿灭西捻军后,淮军迎来了巅峰期,淮军人马得到了进一步扩增,人数直接由最初的6000做人一下子扩增到了8万人马,成为了继湘军之后,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