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历史上,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生活习惯,也影响政治制度选择。蒙古人作为首个横扫欧亚的北方游牧民族,虽军事强大,但建立的元朝仅存98年(1271-1368),远短于后来的清朝(1636-1912)。
2、学者认为,蒙古人未能充分吸收中原制度文化、建立适应农耕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其失败主因之一。例如,1230年蒙古大臣别迭甚至提议将汉地农田全改为牧场。游牧与农耕本质是环境与生产方式差异,无高下之分,但中原地区天然不适合放牧。蒙古征服者若拒绝因地制宜,不仅会引发反抗,也会被自然环境制约。
3、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地标建筑渔人堡由七座尖堡组成,象征公元895年定居喀尔巴阡盆地的七个马扎尔人部落(匈牙利人祖先)。关于马扎尔人源自中国匈奴的说法缺乏史料支持,匈牙利学界认为9世纪前的历史因游牧民族缺乏文献记录而不可考。
4、现存匈牙利信史始于公元1000年皈依基督教的圣史蒂芬国王时期,其真实性依托教会文献得以确认。渔人堡现立有圣史蒂芬骑马雕像,反映该国历史记忆实际始于中央集权国家形成阶段。
5、在布达佩斯英雄广场的周末集市上,匈牙利传统服饰和饮食展现了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当地人穿着类似藏袍的单肩服饰,用整颗辣椒炖肉、烤乳猪和洋葱。匈牙利国宝菜古拉什浓汤不仅限于土豆炖牛肉,还包括牛杂汤、杂碎肠和血肠,与中国西北菜相似。
6、匈牙利虽建国较晚(约1000年),但迅速成为中欧强国,曾抵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成为奥匈帝国的重要支柱。马扎尔游牧民族在智力和体能上不逊于农业民族,但因长期保持游牧生活方式,未形成集权王朝或大都市,历史文献也较少。
7、游牧民族不选择定居的主要原因与欧亚大陆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相当于中国哈尔滨(北纬47°)的位置,气候寒冷。北纬40°地区是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降雨量不足,无法支撑灌溉农业。
8、因此,游牧民族更倾向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依靠畜牧获取食物,而不是定居耕种、建造城市。这种自然条件使得游牧民族缺乏定居的动力,从而长期维持游牧生活,而非建立固定的王朝。
9、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内陆地区(尤其是中亚)降雨量少、气候干旱寒冷且多变,难以支持密集农业所需的温度和雨水条件。因此,即使游牧部落领袖有意转向农耕定居,客观条件也不允许。
10、其次,历史上农业文明的大都会需要城墙保护,以防劫掠。而对游牧民族来说,建立固定城市和城墙反而会增加防守负担,不如保持流动性,避免固定资产的束缚。因此,游牧生活是在草原等特定环境下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集权国家对他们而言经济负担过重。
11、游牧文明并不比农业文明落后,它只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合理方式。然而,游牧生活存在脆弱性,因为依靠草原畜牧获取食物效率较低,无法像农耕那样高效地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
12、这种生态限制导致游牧民族难以维持高人口密度,除非不断扩张草场或发动战争。此外,气候和环境变化(如冬季寒冷导致草料不足)也会迫使游牧民族南下农耕区域,要么转向农耕,要么掠夺资源,从而形成历史上常见的“蛮族入侵”现象。
13、欧亚大陆两端都因环境变化引发民族迁徙,通过"蛮族入侵"(欧洲)和"胡汉交融"(中国)的方式重塑了各自文明格局。在欧洲,4世纪末"蛮族入侵"成为古代与中世纪分水岭,北海疟疾、草原植被变化等环境因素迫使游牧民族西迁,引发罗马帝国危机并导致欧洲历史巨变。
14、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因环境压力不断南下,形成"汉化-胡化"双向影响过程,南迁汉人同时经历"汉化南方"和"自身蛮化",两晋至明清期间匈奴、鲜卑等民族南下持续改变中国历史。人类学家巴菲尔德所说的北方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民族一拨一拨地南下,确实改变了中国历史,这背后肯定有环境与气候的因素在推动。
15、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疆域给传统信息传递和官僚管理体系带来巨大负担。由于蒙古本族人口有限,必须依赖其他民族提供人力、智力和财力支持,导致现实利益与文化冲突不断。历史上从未出现能维持数百年、仍以游牧生产为主的集权帝国,这与历史发展趋势、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16、游牧民族可能因环境变化(如草场退化、气候变化)而迁徙,欧亚寒带地区是近代以前世界史的重要区域。游牧民族南下或西迁会影响中原王朝或欧洲平原。匈牙利自然条件优越(降水充足、草肥土深),促使马扎尔人转向定居农业,最终形成集权国家匈牙利。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比政治制度更深远。
17、从环境史角度看,不能简单判定游牧落后或农耕先进,关键在于环境适应与改造能力。定居农业更易积累固定资产和文字记录,如蒙古帝国虽军事强大,但因不适应农耕生态体系,难以长期统治南宋地区。元朝蒙古人若无法适应新环境,终将被环境淘汰,这与马扎尔人在匈牙利的经历类似。
18、马丘比丘是15世纪印加帝国帕查库蒂统治时期建造的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区。遗址分为农业梯田区和城区建筑群,规划有序,显示印加人早期就具备成熟的农耕技术。印加帝国疆域广阔,涵盖多种生态环境,通过武力征服和资源再分配维持统治,并建立交通网络调配物资。帝国实行集体劳动制度,农业生产有严格的耕种顺序。
19、尽管印加帝国拥有高效的集权政府和治理体系,但在16世纪西班牙入侵时迅速崩溃。传染病是重要原因,同时印加文明缺乏畜力和铁器等技术,生产力有限。美洲大陆的地理环境限制了生物和文化的交流,导致原住民缺乏对外来病菌的免疫力,也难以获得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和物种。
20、这一历史表明,文明的兴衰受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和外部冲击等多重影响。理解不同文明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方式,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待全球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