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俚语:“高的桌子,低的板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依依聊文化 2024-11-19 08:48:33

“高的桌子,低的板凳”,这是一句看似浅白,实际上含义深刻的农村俚语。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也确实很浅白,不用动脑筋,一看就明白,但背后的含义却知道的人不多。

通常来说,家里用来吃饭桌子与板凳大多是配套的,桌子肯定要比板凳要高,板凳肯定要比桌子桌子低。这是生活中的常识。

但是,这句话并不是简单地将桌子与板凳比高低,两样都是常用的家具,没有什么可比的,也不是闲聊时,没话找话,说一些无聊的话,这里面蕴含着过去农村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可以说是接待客人的礼俗。

现在一些人提到农村俚语,就认为农村俚语过于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也就是不含蓄,那就是小看乡村传统文化了,小看农村民众的语言艺术了。事实正好相反,很多俚语并不是用直截了当表达观点,而是擅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

如果不是在农村长期生活过,有一些俚语看似非常浅白,实际上是话中有话,有时还不只拐一道弯,有可能绕几道弯。上面提到的这句话就属于这类俚语。

那么,这句俚语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农村习俗。

我家乡的农村,平时外公外婆称外孙为“外孙狗”,舅舅称外甥为“外甥狗”,这不是有意贬低,而是对外孙或外甥的一种爱称。

农村民众认为中华田园犬命贱,很少生病,容易养活,更容易养大。于是,人们习惯将小孩称为“狗”,连起小名也带狗字,其中的寓意是希望小孩身体健康,易养成人。这也是过去民众对小孩“以丑为美”、“以贱为贵”的传统风俗。

然而,到了正月新年,外孙或外甥前来拜年时,称呼就变了,称之为“外孙大爷”或“外甥大爷”,相传这是为了尊重外嫁女儿。吃饭的时候,不管外孙或外甥年龄大小,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由父母抱着),不仅能上堂屋内摆的酒席,还要坐酒席上的正位,由外公家里的长辈陪着喝酒吃饭。

过去,外孙或外甥,要是正月在自己家里,根本没有上桌的资格,只能在厨房里,或者在一边站着吃。

我家乡有一段童谣说“正月正,接外孙(甥),做大爷,高桌子,低板凳”,指的就是这种风俗。“高桌子,低板凳”指的是堂屋内用八仙桌摆的正席。

过去农村,一般女人不能上席吃饭,即使是村里吃酒席,也是男女不同席的禁忌。但是,上了年纪的女人,有的地方是五十岁,有的地方是六十岁,家庭在当地有一定地位,可以与男人一起同席吃饭。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

当老太太到外面串门、做客,或者吃酒席回来,如果受到了特殊的礼遇,如果有人问她们,她们就会高调地说:“高的桌子,低的板凳”,人们听到这话,不用解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旧时农村,一些打短工、打长工、家里的佣人等,在主人家吃饭是不能随便上桌的,要么有板凳坐,但没有桌子,坐着端起碗在外面或角落吃饭;要么有桌子,但没有摆放凳板,只能站着吃饭。

旧时的酒店,有的人可以进到店子内,坐在凳子上,就着桌子慢慢喝酒吃饭的,有的人只能站在柜台外面喝酒吃饭的。

例如,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在写孔乙己上“咸亨酒店”喝酒时,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清末时期,做工的人就是穿短衫的人,读书人或者有一定身份的人才穿长衫。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的桌子,低的板凳”,在旧时农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了喝酒吃饭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家里的经济条件;二是体现了对客人的接待态度或规格,是一种礼遇。

还有一些地方也有“高桌子,低板凳”的俚语,意思的解释与上面所说法差别很大。其意思是说,要平等看待事物,不要过于计较高低、贵贱等差异。

其引申意思是指平时的衣食的用度,不要太过于挑挑拣拣,不要不知足,更不要与人攀比,要适可而止,也要勤俭持家。

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我国西北歌谣,原句是“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作为民间俚语时,把后面“都是木头”四个字给删掉了。

这种句的意思是说,桌子和板凳都是木头做的,没有必要要去计较高低。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农村类似这句话的俚语:“黄鳝和泥鳅差不多长”。意思与上所说的这句话差不多,也是说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如果硬要将两者比出长短来,比来比去都是一路货色。

由此可见,“高桌子,低板凳”与“高的桌子,低的板凳”,这两句俚语说的不是一回事,而是对不同事情的不同表达,两者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总而言之,我们对农村俚语的理解,不能因为其字面意思浅白,就轻视,甚至贬低,俚语也是农村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之一,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传承和借鉴。

0 阅读:12

依依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