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说古代的思想演变,提纲挈领,总结儒释道的融合与发展

朋晟评文化 2023-06-11 03:26:07

中国古代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思想当数道家和儒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一直离不开这两种思想文化的影响。而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在与中国本土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占据了一席地位,最终,形成了儒、道、佛(释)三家的局面。

儒、道、佛三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融合借鉴,宋、明理学、心学,便是其融合发展的产物,但在明清时代,因官方对其刻板的利用,导致这些思想的活力日渐衰颓,最终成为了阻碍发展的教条和框架。

一、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道德学说

周朝建立后,推行了一系列完善的礼乐制度,周人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伦理道德,即“德”和“孝”的道德概念。

待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礼乐制度崩败,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各方有志之士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广阔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便是“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有其思想主张,根据汉代班固的划分,可将诸子百家分为儒、道、法、阴阳、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

在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道德学说,莫过于儒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地位崇高。孔子名丘,字仲尼,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鲁国的小官,30岁左右开始讲学,年近六十,带着弟子周游各国,宣扬自己的儒家文化,后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教育。

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杰出的贡献,主要归为两大点。

第一,是孔子以毕生经历,整理了西周的文献“素材”,使它们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文献资料。

孔子主要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即《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目前存在305篇,孔子对《诗经》非常重视,不仅自己熟读熟用,还要求子弟学生认真学习;《书》即《尚书》,读之不仅能增长历史知识,还能体会治国理政的思想;《礼》分为仪礼、周礼和礼记,孔子要求学生们要认真实践;《乐》即《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后失传;《易》即《周易》,孔子勤学不辍,爱不释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整理成的史书。

第二,是孔子对于伦理道德的建设,系统地提出了“人学”的思想。

孔子关心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他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影响了两年多年中国人的行事和做人准则。

孔子的这些思想体系,可以集中称之为“仁”。孔子多次提及“仁”的概念,但是“仁”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更像是一种道德品质,表现在按照礼仪和制度与人相处或做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是儒家对人的最高要求,要成为仁者,需要很深的道德修养,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这种以“我”为主,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是儒家“人学”思想的核心,虽然后世儒家思想发生了不同的演变,但这个核心却从来没有变化。

另外,孔子还强调人生在世的目标,不能只是简单的归结为寻求富贵,而是要有所节制和限制,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活在世上,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这样人生才具有了意义。

孔子的思想主张,不是短篇幅所能言尽的,在中国古代,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思想家和教育家,能够媲美孔子。

二、中国古代影响最深的自然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天道,泛指宇宙、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人道,是关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道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理论构建,创造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这个人便是老子,这种思想便是道家思想。

要说明的是,道家思想是哲学体系,和后世的“道教”并非一种东西,道教是汲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再杂以其他学问发展成的宗教,不能与道教混而为一。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一书中(又名《道德经》)。他将“道”归为世界的本源,“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不能言说,只能体会和领悟。

老子的哲学很宏大,他脱离了单纯的人类社会,站在更高的全宇宙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天道”受到赞扬,而“人道”则受到贬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应该效法天道,应该知道万事万物,皆有对立面,不能单纯的归结为一面。

老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思想光芒,对后世影响深远之极,在世界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从春秋到战国的思想发展

孔子、老子之后,到战国时期,儒、道两种思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繁荣发展,但是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探讨,也一直是主流。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重点论述的是“人道”,他认为,只要了解了“人道”,便可以理解“天道”,也就能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政”,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念,主张“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讲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还提出了“大丈夫”的概念,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

孟子像

荀子的观点,与孟子不同,他对“天道”论述更深,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人的思想而受到支配,人们顺从这种规律,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不适应这种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但人可以在“天道”之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的观点,大有自然唯物主义的味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深入思考了自然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他也是跳出了人类社会去看人类,认为当人们能从自然变化的观点去看问题时,便能摆脱个人情感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

另外,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之处,提出了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即认识中的相对与绝对,例如,小草相对大树而言是小的,但是相对一粒尘土而言又是极大的;人们认为西施很美,但是天上的飞鸟却不会这样认为,这就是看问题的相对与绝对。庄子还提出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战国之后,中国思想史,大致都是儒、道思想不断融合和深化的过程,没有再出现重大的原创性的本土思想。像后来董仲舒改良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玄学,都是儒、道思想的分支或再解释。

四、佛教的本土化与理学

西汉末东汉初传入的中国的佛教,并非原汁原味的本土思想,不过在后来的发展和融合之中,佛教也形成了中国特色,其中的某些思想方法,更是被儒、道思想吸收,融合成了宋明代的心学、理学体系。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原创于印度,大致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最初传入,古代学者并没有太过重视,多是从自己文化的角度去看它,认为佛教和黄老之学类似,魏晋时又认为是玄学化的佛教,直到唐朝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自己有影响力的佛教宗派和思想方法,其中最具有中国特点的,便是禅宗。

禅宗宗教哲学的核心是“心”,是唯心主义论,禅宗佛教徒重视“心”的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其思维方法便直接来源于佛教禅宗。

当然,佛教在中国,一直与本土思想有冲突,比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便是反对佛教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冲突归冲突,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也促进了儒、道与佛教思想的融合。

宋代的理学,便是佛教与中国文化,以及儒、道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当然,理学思想最初并非死板刻薄,只不过被封建统治者“官方化”之后,成为了历代学子入仕的台阶,八股一出,再难让人有什么原创性的东西了,所以明清之后,思想体系更加式微,以至于死板呆滞。

0 阅读:18

朋晟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