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字说清隋朝及初唐文学,初唐的诗坛都有哪些著名诗人?

朋晟评文化 2023-07-06 21:16:00

(本文系读中国文学史的部分笔记,主要概述隋及初唐文学的情况,全文约1800余字。)

总述:自隋炀帝杨广至唐初以来的文士们,尽皆承袭了梁、陈文风,未有大变。直至初唐四杰的出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代文学才开始绽放出自身的璀璨光芒来。

初唐诗坛指李渊及以后的三主时代(李渊、李世民、李治),人员上,大致从隋初遗老到四杰时为止(自武德元年至弘道元年,即618年~683年之间,约65年时间)。

一、先说诗坛。

1、隋代诗坛:

隋朝国祚不长,文学全受梁、陈风气影响,成就最高者为杨广。杨广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他的作品在隋代熠熠生辉,旁人难以比拟。像其名作《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真是璀璨烂漫的佳作,以艳丽字眼写出绝妙意境。再如名句“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也被后世秦观取入词中,成为名作。

杨广以外,还有薛道衡、卢思道、李德林、杨素、孙万寿、孔绍安、虞世基、虞世南等人,这几位延续梁、陈风格,并无特别。其中又以薛道衡、杨素成就更高一些。

2、初唐诗坛:

四杰以前,留有姓名的诗人不少,但大多没有突破梁陈遗风,如李世民、欧阳询、李百药、杜之松、李义府、长孙无忌、上官仪、魏征、王绩等人,其中以王绩最为特别,成就也最为突出。另外,有自身特色的,还有上官仪、魏征、李世民。

王绩诗风淡远风趣,在初唐诗坛大有鹤立鸡群之感,可谓继承渊明遗风,独特而又淡雅,他最好的诗是《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尤其是第二联写景的句子,犹如在浓妆艳裹、脂粉气的宴会上,一个穿着朴素、容颜绝世的女子,出现在大家面前,让人眼前一亮,越看越觉脱俗!

四杰出现,虽然也是继承了梁陈风格,但是意境阔大深沉,格律严密精细,已经跳出了梁陈风格的窠臼,开一代之风气了,杜甫盛赞:“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字子安),早慧,被誉为神童。文章《滕王阁序》名满天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几乎无人不知。诗文也好,王勃五言诗最佳,除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等佳作,《郊兴》《春园》等也不错,“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杨炯(字令明),年十一被誉为神童,其诗最好的为《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开边塞之先声。

卢照邻(字升之),一生多病,四十岁时不堪折磨,投水自杀,其文绝佳,后期因病折磨,作《五悲》《释疾文》,颇为凄苦,其长篇诗歌《长安古意》,是歌行中的名篇。

骆宾王(字观光),少年早慧,也被誉为神童,《咏鹅》诗便作于少年时,骆宾王参与朝政不少,参加过讨伐武则天之事,作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因文采被武后欣赏,其诗文长于长篇的歌行,像《帝京篇》《畴昔篇》均为名作。

四杰之外,还有一些“怪异”的诗人,颇不入主流诗人之中,其代表性人物为王梵志,他的诗埋没千年,直到近代在敦煌被发现,其诗说理教训味道太重,也有不错的作品,如“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颇有韵味,似乎曹雪芹很喜欢,将其化用在《红楼梦》中了。王梵志之外,还有和尚寒山、拾得、丰干等,风格与之类似。

二、隋与唐初的散文与史书。

隋及唐初的散文与诗类似,仍然不脱梁陈风气的影响,骈偶文居多,李德林、卢思道、薛道衡、许善心、王胄等人,均是如此。

即便如四杰的文章,也有这样的痕迹,只不过四杰成就极高,是继承又发展梁陈风气的佼佼者,像王勃的《滕王阁序》,的确是千古奇文,令人一读而爱。

这段时期的史书编纂,蔚为大观。岑文本、崔仁师作《周史》;李百药作《齐史》;姚思廉作《梁》《陈》二史;魏征编《隋史》;李延寿修《北史》《南史》二书;同时,还有群策群力的《晋书》一百三十卷,开后世“合力”编撰史书的先河。

三、佛经的翻译。

隋及初唐时,佛经的翻译仍然是大事,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数法师玄奘。

玄奘,本姓陈,曾往印度求法,遍历西方各国,离国十七年,艰苦卓绝,回来后根据自身经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他的助手“辩机”出力甚多,可惜早死),此书价值极高,是一部绝佳的散文行记。

玄奘回到长安后,专心译经工作,历时十九年,翻译的作品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直到他去世为止。没有对宗教的热忱,是无法想象他工作的辛苦的。他不仅翻译佛经,还将《老子》翻译为梵文,推广出去了。

玄奘深知自鸠摩罗什以来,佛经翻译的弊端,即:直译的太过晦涩使人不好接受、意译的又损失原文意思难以索解,故,玄奘力图克服这两个弊端,使得所译佛经,文意均佳,非常高明,这是玄奘的不朽功绩!

以上,为隋及初唐时的文学情况。

0 阅读:11

朋晟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