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评价个体经济?词的兴起是怎样的?东汉末年为何形成了五言诗这种新文体?为什么唐诗和古文是很好的案头书?这周的读书简报,我们将回答这些问题。
季节性鼻炎犯了,这两周就没敢多运动,只去公园溜达了几次,今天(9.3)跑了四公里。八月二十七日,在家做成“拔丝地瓜”,甚是满意。
本周阅读情况如下:1.阅读《毛选》第三卷中的两篇文章(928-951页)。为《组织起来》和《学习和时局》这两篇。在前一篇中,毛主席表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这是主席对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也是土地革命中释放出巨大生产力的实践检验,主席说解决这种贫苦问题的方法,便是逐渐地集体化,当时提出的方式是合作社,但后来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问题,所以一直在进行持久的变革,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止,辩证法主张的就是不断地变,一时一地的情况不同了,再因循守旧,最终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在后一篇中,形成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在我党历史上极具里程碑式的意义,需要多读几遍,下周,将重点阅读。
2.读郑振铎《中国文学简史》第三十一章“词的起来”,此篇主要介绍了词的形成过程,郑振铎先生所指的词,乃是唐代以后以新声入曲的词。作者否定了词是“诗余”的观点,认为词是配乐入曲的诗歌,是在发展中产生的新的入乐的形式,从李隆基到李白,再到刘禹锡、白居易等大诗人,都写过词,到了晚唐时期的温庭筠,词更是一变而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了。温庭筠开辟了词中绮丽绚烂的词风,花间词大抵便是走了温氏的调调。词到了五代,更是成为了文学的中心了。
在阅读本章的同时,也往前回顾了一些文学史的内容,重点回顾了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第四章后半部分和第五章内容,即汉乐府民歌和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部分。五言诗自东汉末年开始登上舞台,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诗,对后世影响极大,至此,形成了这种新兴的成熟文体,这是为适应当时社会情况而产生的相应的抒情形式,反映了东汉末年那个动荡的年代中,中下层文人那种苦闷消极的情绪,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概括两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四言诗、骚体赋的衰落,到汉赋的兴起,再到五言诗等新文学形式的兴起,这些过程说明了,一种文学的兴起或衰败,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变化相联系,脱离了社会生活言文学,则无疑会走入歧途的。
王国维先生曾经概括的好:“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有一代的社会面貌和社会情况,所以一代有一代的新兴文体,因循守旧的观点是要不得。比如,唐代几乎写绝了所有的好诗,所以从五代两宋开始,再无能与之匹敌的时代了,偶尔出现几个大诗人,也是在新文体上取得更大成就的。
3.读完胡杨的《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直系》。这是一本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军阀中的直系集团的通俗作品,主要介绍了直系集团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从冯国璋到曹锟,再到吴佩孚,再到最后的冯玉祥、孙传芳,直系的十几年历史,均有所涉及。利用几个零碎时间将其翻阅完毕,总体感觉尚可,对于想要了解北洋军阀时期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本好的入门读本,但对于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似乎就显得有些浅显了。
4.闲读唐诗若干首、《古文观止》中的文章若干篇。因这两周着实有点忙碌,所以总找不到长的时间一口气阅读一些东西,只好抽出午饭前后和晚上睡前的一些时间,读了些篇幅不长的东西,像唐诗和古文,最是不错的。好诗多有韵味,齿颊留香,余味非凡;《古文观止》中的文章,也都选了历代文章中脍炙人口的篇目,有些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很适合作为案头书阅读。
我总以为,读书这种东西,就像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哪怕是开始读不懂的玩意,见得多了,读得多了,也总能看到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我们村里有句古话叫“没有熏不透的锅屋”,就是说,水滴石穿,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终有一天,总能“透”彻的。
【此为周周读书系列第四期(2023.8.21-9.3)读书情况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