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塘事件”,主席为何冷处理(完整篇)

马革话英雄 2024-05-23 10:46:51

“黄花塘”事件中,陈毅元帅被饶漱石赶出新四军,奉招回到到延安后,想向老战友主席诉说委屈,主席却要陈毅忍耐。

心直口快的陈毅

陈毅元帅诗写得好这是举世公认的。诗言志,抒情怀,人生过往的记录。在陈毅元帅的《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有:

战斗相依久,初别意怆然。

长记叮咛语,早去复早还。

知我二三子,情亲转无言。

去去莫复道,松柏耐岁寒。

这是陈毅元帅与饶漱石有了争执,“一山不容二虎”,延安总部要陈毅元帅赴延安参加“七大”,陈毅元帅离开新四军军部黄花塘,在赴延安的路上写下的诗句。

陈毅走时送他的人不多“知我二三子”,那时陈毅心里压抑却不服气“松柏耐岁寒”。

陈毅一走,饶漱石由代理华中局书记去掉代理二字,成为书记。原先两人商议定夺,变成饶书记一人说了算,饶成为华中敌后根据地的最高领导。

当江西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当陈毅在油山吟诵《梅岭三章》“虑不得脱”的时候,饶漱石还以赤色职工国际代表身份在欧洲和美国访贫问苦兼折冲樽俎。

饶漱石参加组织后,一直从事白区工作和工人运动。没有武装斗争的经历。1940年被招回延安,再又从延安派到皖南。

饶漱石被派到皖南的职务是东南局副书记。总部派饶到延安之前,给他交了底,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江北后,新四军军长叶挺主管军事,饶漱石接替项英的职务,让叶挺真正做到有职有权。

项英在皖南大权独握,叶挺被当做一块招牌,重大决策把叶挺排斥在外,而且不听延安要转移到江北及发挥叶挺军事主官作用的指示。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被周公指示:项英再一意孤行,可以开展党内批评斗争。但袁国平被项英迷惑住了,把延安的指示置若罔闻,所以饶漱石被派到皖南来了。

项英对空降来的副书记,从心里窝火。好比润到加拿大的水均益,以前在上海一个人采访美国总统克林顿,突然上海方面安排一个人与他一起采访,水均益正眼瞧都不瞧那女记者。

项英把饶副书记安排在距云岭罗里村新四军军部五里外的丁家山,从不宣传饶漱石,许多会议也不让他参加。军部许多人,都不清楚饶漱石的身份。

饶漱石面相强悍,个性不甘居人之后。可是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又旅居国外多年,对国内情况又不熟悉,具体工作经验不足,一时无法表现自己,只得隐忍自己的不满。

“皖南事变”时,项英在蒋军包围圈内惊慌失措,竟然放弃领导责任,打破平时口口声声爱护战士的人设,带几个亲信,企图偷偷突围,保住自己的生命安全。

项英一走,让叶挺束手,因为没有政委的批准,军事主官调不动部队。饶漱石这时挺身而出,竭力鼓励叶挺军长出来收拾残局,指挥部队突围。

叶挺命令军部电台报告华中局与延安总部。饶漱石也把情况通过自己的掌握的电台报告给了延安总部。

延安总部命令饶漱石与叶挺负责新四军军部的政治军事行动,撤去项英的职务。项英的临阵脱逃,给了饶漱石露脸的机会。

饶漱石与叶挺的努力虽然未能挽回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但是饶漱石作为一个政治工作者在危急时刻的胆识和勇气,引起了延安总部和华中局刘书记的注意。特别是刘书记以前在东北与“小姚”(饶的化名)一起从事地下工作,可以说患难与共,交情比新四军里任何人都深厚。

1942年4月,饶漱石由皖南脱险后辗转来到苏北盐城。受到刘书记组织的隆重欢迎。不久饶漱石在刘书记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华中局副书记、军分会委员和新四军政治部代理主任。

刘书记叫饶漱石为“小姚”,既有老战友重逢的喜悦,又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顺畅。离开了项英这块大石头,饶漱石对加强巩固华中组织和新四军的政治建设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刘书记非常欣赏“小姚”,饶漱石成为刘书记的得力助手。

1942年3月,刘书记奉调回延安总部工作时,特别向组织推荐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由代军长陈毅代理华中军委会书记。

此令一出,华中各个根据地的领导人都有议论,认为陈毅是新四军的缔造者之一,他在新四军的威望和领导能力早已为大家公认。饶漱石大家了解不多。对他呈观望、正常交往的态度。

饶漱石缺乏部队工作经验,又是知识分子出身,对部队里一套,有些无从下手。不得不向陈毅讨教。陈毅个性坦荡,自然热心指点。

陈毅还把新四军各师的历史和部队干部情况详细介绍给饶漱石,并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的政治工作经验。两人合作前期,彼此都很愉快。

饶漱石熟悉情况后,与陈毅在处理问题时,产生了分歧。比如抓放韩德勤的事,饶漱石主张应该用韩德勤交换回“皖南事变”中被蒋军被俘的新四军军长叶挺。陈毅主张放走韩德勤以维护抗日统一战线。

两人争执不下,延安总部同意陈毅的意见。饶漱石却认为,这是陈毅为保住代军长的职位,反对换叶挺回来。

两人性格迥异,陈毅是见人熟,不管三教九流都能交上朋友,所以日后成为外交部长。饶漱石为人刻板严整,不苟言笑,以后成为组织部长,因此一般干部对他敬而远之。

据知情人回忆,刘书记临行前,曾特地把两人召去谈话,明确指出,新四军的领导以陈毅为中心。“出于个人目的,饶漱石一直咬紧牙关,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此事。”

饶漱石处理问题,由于了解情况毕竟有限,难免有主观臆断。“又听不进下属的批评建议。陈毅快人快语,经常直率地加以指出。”时间一长,饶漱石心生芥蒂,认为陈毅是摆老资格,没有尊重政治委员的权威。

1942年9月1日,延安总部下发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文件。触动了饶漱石:以后华中敌后,只能有一个人拍板,而不是现在他和陈毅商量着来。

心直口快的陈毅曾对饶漱石在“皖南事变”后三个月后才到苏北提出疑问,这事传到饶漱石耳朵里,让饶漱石气愤,认为这是对他的不信任。

新四军事情的陈毅携黄桥战役开辟苏北,深孚众望。而饶漱石寸功未立。让饶漱石感到了危机。

如果认为饶漱石束手无措,只会向刘书记求援,那太小看饶漱石了。

“皖南事变”时,当项英顾虑伤亡大,不敢一鼓作气让部队打出去,而是掉头回撤,结果在狭窄山路上,部队调动不灵,行动迟缓。

饶漱石毫不客气向项英“开炮”:部队行军是怎么安排的?走又不走,打有不打,几千人在山沟里瞎转,还饿饭?

当包围圈里,新四军弹尽粮绝时,饶漱石以组织的名义要求叶挺与蒋军谈判。叶挺说:现在没有本钱了,无法谈判。饶漱石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要求,是代表组织要求你去!叶挺说:既然是组织决定,我去!

叶挺一下山就被俘了。但是也吸引蒋军的注意,为其他人的隐蔽创造了一定条件。小姚与其他同志安全隐蔽起来,以后辗转过江来到苏北。所以抓到韩德勤后,小姚就想用韩德勤换回叶挺。

1942年3月,刘书记回延安后,总部开展了“整风”运动。然后推广到各根据地。华中根据地在1943年也开展了“整风”运动。饶漱石感到赶走陈毅的机会来了。

刘书记

饶漱石知道陈毅在历史上主持过红四军组织上的七大。正是这次会议上,主席的前委书记职务被撤。这件事情应该是讳莫如深,为尊者讳。特别是在主席的地位渐渐高升的情况下。

十几年过去了,知道组织上早期这件事的人并不多。当主席的声名日隆时,心直口快的陈毅公开对一些干部随便说道:“主席么,我还曾经反对过他呢!”作为熟人老战友,自然缺乏一些对主席的敬畏。政治嗅觉敏感的饶漱石理所当然地抓住了陈毅这条小辫子。

陈毅有时批评人不注意方式方法,引起有些人的不满。一次与二师师长罗炳辉吃饭时,陈毅就某事批评罗炳辉。罗炳辉感到委屈,一怒之下掀翻了饭桌,坐在对面的陈毅一身汤汤水水,狼狈离去。

陈毅在换衣服的过程中想:罗炳辉对我一向尊重,为何今天如此暴躁。详细了解后,明白自己没有搞清楚情况,错批了罗炳辉,马上回来向罗炳辉道歉。罗炳辉感动的痛哭流涕。

这说明陈毅批评时的声色俱厉,不留情面,难免让人难堪。

整风运动中有人人写自传,给组织审查阶段,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阶段。

1943年8月,华中整风运动进行到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人人都要过关。饶漱石在开会前夕借口到农村搞调查研究,离开了黄花塘军部。走之前,特意叮嘱手下人,任何事情当夜及时快马加鞭报告给他。

陈毅

8月13日,根据华中局有关指示,陈毅召集军直属队领导及司令部各科长各部长,号召对领导检查工作及改进意见。

当轮到给饶漱石提意见时,政治部干部的发言大多集中到饶漱石身上。指出饶心胸狭隘,爱打击报复,弄得人心惶惶。“并一致认为他不适合做政治工作。新四军政治工作有所削弱之责,应由饶负责。鉴于饶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做政治工作,有三位部长建议饶不宜再兼任政治部主任之职。”

8月18日,饶漱石突然从距黄花塘40里外二师师部大刘郢返回军部。政治部秘书长邓逸凡将会议整理文件送给他看时,他把材料推开,冷冷地说:早知道了。

此后,饶漱石每天找华中局和军部的上层干部谈话,影射和攻击陈毅一贯反对政治委员,排挤组织书记;这次整风会议上的意见有些是属于“反对政治委员”问题的,性质严重。再加上他对陈毅“历史上反对教员”的前科夸大宣传,许多人真以为延安总部给了他批判陈毅的“尚方宝剑”。

在两个月时间里,陈毅被孤立了。连下棋都找不到人。用陈毅的话来说:当时鬼都不上门。

不怒自威的饶漱石

在此期间,饶潄石向陈毅摊牌。一连几个晚上,两人辩论到深夜,乃至拂晓,秘书惊恐,住在隔壁,一晚上不敢睡。

经过两个月的布置经营,10月16日上午,饶潄石召开整风会议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部署对陈毅的批判斗争。晚饭后,饶潄石亲自出马,以对陈毅的自我批评进行评议并开展批评帮助的名义,并声色俱厉地列举了陈毅的“十大错误”。

第一,在历史上,他一贯反对主席!他亲口承认过的。在红四军工作期间,他曾篡夺过主席的权利,并利用职权,处分了主席。

第二,一贯对抗中央,例如歪曲中央关于对韩德勤的处理方针,不经请示,擅作主张,释放了韩德勤。

第二,反对政治委员制度,不尊重政治委员……。

这十顶大帽子十分吓人,饶潄石以新四军政委和华中局书记的身份让新四军军部的大多数人,听命于他。

军部的大多数人都批评陈毅。饶漱石以势压人:我是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之权,我又是华中局的书记,有权代表华中局和军部,向中央揭发你的问题,有权建议中央另派一位德才兼备的军长来。

延安总部深知将相不和会给华中敌后抗战大局带来不利影响,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将陈毅调回延安。

西行路漫漫,风物仔细看。

不知霜露重,应悔着衣单。

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

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

……

1943年3月7日,陈毅终于来到延安,受到了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热情欢迎。陈毅一见主席,有满心的委屈和冤屈要倾吐。主席却对此冷处理。先让陈毅参加延安整风和七大筹备工作。

满心期待的陈毅 ,仿佛被泼了一盘冷水。一腔怒火,无处发泄。见到老熟人谭余保,扭头就走。搞得谭余保莫名其妙。别人问何故,陈毅说:(谭余保)像土匪一样。这是因为陈毅去湘赣边境找谭余保领导的游击队宣传与蒋方合作抗战,被谭余保认作叛徒,被谭余保吊起来打过。

陈毅这时还没有明白主席不急处理他和饶漱石的矛盾原因。

整风第一项就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就是反对某些人一切以苏联领导人的意志为圭臬,以苏联模式套用在中国身上。实质是反对王明的教条主义。

刘书记是主席的坚定支持着,并提出“xxx思想”。陈毅到底是聪明人,领悟了主席的用意。饶漱石是刘书记的“小姚”。必须顾全大局。主动向主席做了检讨。

当时的主席台的座次

以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主席在陈毅、饶漱石之间和稀泥。陈毅“七大”后,又回到华东与饶漱石一起工作。

全国解放后,饶潄石此人“战斗不止”。到北京看病,敢在主席睡下后,把主席喊醒 ,摸主席的底。

最离奇的是,居然反对刘书记。用陈毅的话说:作为组织成员,要讲组织性;作为人,要讲良心。没有刘书记,哪有饶漱石的今天。

“高饶事件”后,饶漱石翻船。耐人寻味的事,“黄花塘事件”并不在当年清算之列。直到九十年代后,才认定“黄花塘事件”是饶漱石搞得阴谋诡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