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丨孟家庄庙会的由来

闻宁说事儿 2024-09-08 15:16:46

宁晋县孟家庄有一个一年一度的四月十五大庙会。这个庙会是怎么来的?传说与"明宫秘史"有关,读者若不嫌笔者文繁词赘,且待我慢慢叙来。话说明朝穆宗皇帝死后,其子朱诩钧继承皇位,是为神宗,国号万历。他的母亲李氏是一个风流太后,先王在世时就偷偷摸摸地干些风流勾当,先皇去世之后就更加放荡了。有一年,万历皇帝为了向全国臣民标榜自己是一个孝亲爱民之君,决定在皇宫中大作法事,上为尊亲超度亡灵,下为臣民祈求福禄。诏请京城、五台等地名僧带领众高徒共五百名入宫。

法事做得十分盛大,消息不胫而走,举国臣民皆知。七七四十九天法事作毕,众僧退出皇宫。据内宫守门太监查数,出宫和尚是四百九十九人。守门太监不敢担此重任,便向皇帝密奏。万历闻报暗想:"太后行为不检,朕虽有耳闻但无实据。此事是否与太后有关,尚待查清。碍于皇家脸面,此事须十分谨慎。"于是便命心腹太监暗中查访,据实上奏。太监访查数日,结果是四百九十九名僧人出宫,确实无误;那一和尚究竟在哪里却毫无线索。万历十分忧虑,寝食不安,盘算怎样才能弄个水落石出。

一日,忽有太监奏道:"启奏万岁,海瑞大人进京面圣,现在宫门候旨。"万历闻奏大喜,说道:"快宣海爱卿进宫!"此时海瑞正以右佥(qian)都御史衔署理应天(南京)十府,为了疏浚河道、加强航运和减收赋税事进京。海瑞进宫奏事,万历诏准,不必详述。且说海瑞正想辞驾出宫,万历留他到内书房说有要事密谈,海瑞不明所以,只得跟随。赐座赐茶之后,万历说:"朕有一事,苦思多日,不得一筹,今爱卿进京,诚天意相助也。"说毕便将事情的原委述说一遍。海瑞闻言沉吟良久,献上一策,万历皇帝点头称是。

第二天,万历下诏,言"钦天监夜观天象,有邪祟侵入,宫中不净。因此,特命老臣海瑞代朕巡察,宫中上下,悉听其命,无一例外,钦赐上方宝剑,先斩后奏!"圣旨一下,宫中震惊。心怀鬼怡者更是六神无主忐忑不安。且说海瑞接旨后,立即派人暗中守住宫门要道,自己带人直奔皇宫。虚看了几处之后,便进入后宫。因他怀抱上方宝剑,"如朕亲临",所以见太后并不参拜。询问几句,只见太后神色失常,微露惊谎。海瑞各处察看,并没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只剩下后宫佛楼一处了。海瑞突然高声大喝:"打开佛楼!"只见太后的两个贴身宫女顿时大惊失色。她们战兢兢地拿来了钥匙,打开了楼门。海瑞进得楼门,将上方剑交与从人,叩头已毕,便仔细察看起来。海瑞为什么见太后不参,进佛楼却施礼跪拜呢?海瑞奉旨进宫是"代天巡察""如朕亲临",代表皇帝处理国务,当以国礼,见太后自可不拜。而佛楼是皇家供祀神佛和列宗之地,皇上入内理当叩拜。

且说海瑞大人察看多时看不出破绽,心中暗想:"看太后和宫女的神色,事情非常可疑,楼里可以藏人之处只有这个佛龛。可是佛龛系祭神重地,不得乱闯,这便如何是好?……"忽然计上心头,便差人取来硫磺和辣椒面,低声吩咐几句,命其余人等一律退出。不多时海瑞得到密报,双眉顿展,命心腹将和尚带入密室审问。问毕,回奏万历,万历降旨将和尚秘密处死。严命知情的几个人不得声张,违者处死。至此,一桩宫闱要案,便暂时了却了。

看官是明理人,一看便知和尚是被浓烟呛出来的;秘密处死不得声张,是因为事关太后"丑闻",张扬出去,朝廷无光;对太后不加处置,是恐怕在臣民面前落下不孝之名。可是,所有这些都在万历心中埋下了一桩不可了结的心事。终日茶饭懒咽,愁眉不展。再说李太后,事发后,甚为惊恐,行为大为收敛。后来见万历不再过问,料想"皇子对母后无可奈何",于是便放下悬着的一颗心。日子一久,放荡成性的李后便又故态复萌了。这样一来,万历的心事更重了。终日忧思,一筹莫展。贴身太监头目白某深知万历心事,献出一条两全其美之计,万历终于下了决心。

白太监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在李太后面前极尽渲染夸耀之能事,把他家乡的宁晋泊说得比西湖还美,特别是湖中有各色尾巴的鲤鱼,世上罕见。白太监施展浑身解数,不几日就把李太后说动了心。于是奏明圣上,择吉起程。随从数百人,浩浩荡荡;金瓜钺斧、旗幡伞扇,十分壮观。这一日,来到小南海(宁晋泊的俗称)的岸边村庄﹣﹣杜家庄。早有地方官员出迎百里接驾,到达后自有一番参见、招待、安置,按下不表。

第二天,睛空万里,小南海风平浪静。李太后在白太监的引导下,高高兴兴地登上专门为她准备的龙凤舟,随从官员上了其它船只,兴致勃勃地向湖心进发。将近湖心,白太监传话,其它船只须在湖边行驶,不得接近湖心,以免惊散各色鲤鱼。于是龙凤船便独舟驶去。船至湖心,哪里有什么各色鲤鱼!白太监引着李太后在舟边这瞧瞧那儿看看,已把太后弄得头晕目眩。恰在这时来了一阵风,水浪陡起,船也随之颠簸起来。白太监见时机已到,乘船上其他人等不注意之机,随着船着簸动,将太后轻轻一撞,太后便栽入水中。

白太监装模作样地大喊:"太后失足落水!太后失足落水!"只管喊叫,却不组织人力打捞。其实,晴日游湖根本未做救护准备,龙凤舟上的随从人员个个都是旱鸭子,吵吵嚷嚷不敢下水,两名水手又要拨桨掌舵稳住船身,又没有白太监的命令,只得各守其责。待到远处船只闻讯驶来搭救,为时已晚了。尸体打捞上来之后,一面派人八百里加急连夜飞报朝廷,一面停尸于临时行宫之内,准备料理后事。

第三天,万历圣旨下,诏告天下,言太后游湖,不慎落水,按国丧下葬,普天同悼!追封太后为镇海莲花神,永享人间香火!太后遗体葬于溺水附近的湖岸上(就是现在的孟家庄村),国库拨银一百万两,任命白太监为总监,在此地建造一所行宫,规模、样式与皇宫相同,每年清明节皇帝要亲来祭扫。白太监等人接到圣旨后,立即照办,请来法师道士设坛念经,大做法事,葬礼之盛,不亚天子。吉日安葬已毕,皇银已到,白太监便着手筹划建造行宫。

白太监通过附近地方官员召来许多能工巧匠,集起数千民工,在孟家庄的一块"风水宝地"上勘测设计,破土动工。云南的大理石,长白山的名贵木材,著名产地的琉璃瓦……源源不断地运来。几年工夫,一座占地二十余亩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行宫在孟家庄矗立起来。其形体结构和北京宫廷的三大殿一模一样,只是规模比万历的要求小了许多。朝廷拨来的百万两白银,大部分被白太监一伙纳入私囊了。行宫建成之后白太监上奏皇上,时清明将近,万历降旨,清明节亲临行宫祭扫母后灵墓。

这可吓坏了白太监一伙贪官污吏。贪污皇银,罪不容诛,人人魂飞,个个丧胆。白太监与几个为首的官员,几番密谋,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他们着人买来了许多竹竿苇席,在行宫周围扎制了许多庙堂、楼阁、亭台,又找来许多画匠用各种颜色描画一番。若从远处观望,还真像北京的皇宫内院,外表华丽极了。万历皇上择吉离京。文武官员和数百随从,个个穿白挂素,浩浩荡荡,向宁晋进发。

一日,队伍来到离行宫八里远的一个村庄,突然停止前进了。一个太监启奏道:"启奏万岁,地方官员禀报说,此至行宫要过三关,还要过野风口,那里常有大股强盗出没,为了保证圣驾的安全,是否..."白太监赶紧接来说:"圣上,我们出京是为了祭奠太后亡灵,因此并未带多少军士,此处虽离行宫不远,然而前面地势险恶,歹人甚众,万一发生不测,臣等担当不起。皇上欲尽孝道,可在此设坛一祭,祭后速回朝中,以防不虞!"白太监的几个死党,也跪前力奏。

万历在位数年,由于对农民的残酷压榨,由于多种苟捐杂税的盘剥,各地百姓时有揭竿反抗之举,杀官、劫库、抢粮之事屡屡发生;万历祭母本来是沽名钓誉的表面文章,并非发自内心的尽人子之孝。因此,万历便顺水推舟,降旨道:"依众卿所奏,联在此祭母!"白太监一伙见万历中了他们的圈套,心中暗喜。于是,立即命人高搭祭坛,摆好香案供品,扶万历登台遥祭。

万历登上高台,向南望去,只见水波浩渺,烟雾迷濛。一座座高大的建筑物鳞次栉比,那气势果然和北京城的皇宫不相上下。不由得连连点头称赞。白太监一伙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半。白太监一伙做贼心虚,时间长了,恐怕万历再改变了主意。便一齐在万历面前怂恿圣驾回京。万历也觉得再呆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便传旨起驾回京。

万历祭母就这样一阵风似地过去了。后来,人们就把万历停驾祭母的地方取名为"终驾庄"。时间久了,"驾""家"同音相混,就演变成现在的毕家庄了。白太监是宁晋县唐邱人,他在家乡挖了一口井,把侵吞来的大量皇银埋在井里。至今在唐邱还流传着"白家去(卖)地不去井"的传说。自从李太后的行宫建成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万历总要派人前来祭扫。附近的百姓、商人、小贩、民间艺人等都届时赶来看热闹、做买卖。年复一年,慢慢就形成一个庙会,叫做四月十五大庙会、正是:

儿皇孝母建行宫,

尽是黎民血染成。

朱氏王朝污秽事,

盛传宁晋里闾(lv)中。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0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