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外传读后感之14:天理昭昭,不欺善人,一念缘起无生

叶还生说文化 2024-03-24 16:09:32

而程子“鸡雏观仁”之说,未为周遍。要其胥为所得所成之本源,而非从功名利赖之已然者争败夫之先,则一也。意者,立成败得失之衡,以破释氏之淫辞耶?则得之尔矣。

昨天后边的翻译没有依照文章原本来译,现在补一下:

从程子“鸡雏观仁”的说法补起。

说,程子,就是程灏观察小鸡出窝互相挤让,而各有位置的行为,是小鸡天性的善良,就是说每一个生命都有一颗天然善良的心,这个虽然比喻的不是很周全。但“鸡雏观仁”的说法,从其印迹之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德和配什么样的位,这是由心和行的本源决定的。而不是人们眼里直接看到的功名利禄。那些已经得到的功名利禄先前就决定的,争功名利禄失败的人,是一开始就不知道,也没有做到。

这就是一,这就是元,所以【一和元】从头到尾一直存在。也就是【意】在先的意思,那意又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有光明的转太极,这个意就是一杆称,意在哪里,功名就在哪里,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全是由意而起的。

可是不仏家所说的那些个胡言乱语?

知道一,知道意,知道元,知道善,这四个合一才是真正的【元者善之长也】。

这是上一次内容的补译。可是夫之老先生,没有读懂佛教的教义。其实这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到最高处都是一样的。不分你我,不分对错,全是一善,全在一心,全行一善,终有一得,这就是要,就是用,就是妙,就是缴。

佛教的说法,那些铄金之言,包括了总、别、同、异、成、坏这六个概念。

我以偏概全的翻译一下这六个概念。

总就是整体、全部。

别就是个别、单独。

同就是相同、一致。

异就是不同、差异。

成就是完成、形成。

坏就是破坏、毁坏。

这六个概念其实是说了个整体与部分、同与异、生与灭的,有点是哲学的意味,却有易理的成份,所以用这六个概念进进出出,参禅禅参。

我这里与夫之的认知不同一点,只是因为夫之写这书时,才27岁,对佛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致,或者说当时他不想提佛教,只想反对他。

我认为是第一种,是理解片面。

所以,夫之才会说“一念缘起无生”的概念是不对的,说佛教意图用这个“一念缘起无生”把得失成败认为都是一样的,全是空,一切皆空,万事皆空,用来说明佛教“真空:的道理,并创立宗派。

夫之说,佛教不知道失和败,是因为败是败在所追求的目标上,失是失在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上,【失和败】是因一开始心里追求的【得和成】所决定的。

这说明结果就是由天道自然,事理使然所致。而天理就是天理,真相就是真相,不能被混淆或掩盖。

所以呢?

老天爷就用成就和得到,来奖励一元复始而善良的人,强调天道昭昭,不欺善人,使人们明白【败和失】,是一开始就不善良导致的,没有从头去积累良善良的人,如何会有配位的德与功呢?

如果不是天道固有的奖惩,一开始没有想【成与得】,只是不想【失与败】,没有了对事物和原理根本上的理解,特别是摒弃和违背了人伦道德【善良】的邪说,是不能有【成与得】,又如何立在天地间呢?

虽然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涉及到“元”的根本呀!达不到元那个无所不包的境界,这是语言的限制,真的是讲不清呀!

所谓,“一念缘起无生”是说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源于因缘的聚合和消散,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没有实体存在是因为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唯有当下一念,可是当我们想到当下时,当下就马上又当下了,所以即使一念也是空中妙有的,因果相随的,因缘和合的。

无常即常,虚幻即不幻,只有一,只有元,只有善,时时处处在心头和手上。

0 阅读:2

叶还生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