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其实就是屈原的吐槽大会

最近在让学生背诵《屈原列传》的第三段,新教材的背诵压力真的很大,虽说这篇文章只要求背这一段,但其实并不好背,部分学生那是背得一个死去活来、痛不欲生啊。
该文的第三段是司马迁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论性内容,算是人物评论及文艺评论吧。
先来看看司马迁对屈原的人物评论吧: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稍微熟悉屈原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屈原“正道直行”,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忠心报国,直言进谏,所以最终被小人离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疏远,被流放,“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如此之人,如此之事,内心怎么可能没有怨言呢?
不平则鸣,有怨言就需要吐槽,《离骚》也就应运而生: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解读得很准确,“离骚”二字就是“离忧”的意思,离通“罹”,遭遇的意思,遭遇忧愁,那就得吐槽啊!那就得“呼父母”“呼天”啊!什么都憋在心里那不就憋坏了!
于是屈原就开始了自己的吐槽大会,这一吐槽不要紧,吐成了千古名篇,吐成了必背篇目。
司马迁紧接着又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是说《离骚》兼具了《国风》和“小雅”的风格特点,“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倒是认为在这一点上司马迁看走了眼,说得不对。
屈原是楚国人,当时的楚国非礼乐文化腹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小,他的《离骚》也并非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而是充满了天马行空想象力般的怪力乱神以及酣畅淋漓地抒情,随便看几句你就知道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蕙纕、揽茝、众女、蛾眉等,如此这般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充满了惊人的联想力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则是酣畅淋漓、气韵充沛地直接抒情,痛彻心扉,呼天抢地,这绝不是“好色而不淫(过度)”“怨诽而不乱”,而是楚国那独特的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抒情文化。
再后司马迁认为《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倒是极有见地的看法,也是《离骚》历经千年而能打动一代代读者的原因所在。
《离骚》的吐槽,这可能是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一次“吐槽大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