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中的这三处细节细读

细节描写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运用得好,就能成为点睛之笔。好的细节描写可能只是寥寥数笔,甚至一两个字,但往往蕴千言、巧铺垫、长伏笔,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今天就以《苏武传》中的三处细节描写为例来分析。
第一处: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这一处里提到了三个人物,苏武、张胜和常惠,苏武出使带了一百多人,苏武是正使,张胜是副使,常惠是临时任命的官吏,看这官名及后面的“等”字,估计被临时任命的官员也不少,为什么单单提到常惠呢?
古人写文章,精炼简洁,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为啥要提常惠呢?不妨往后面读。
在后面的苏武事件中,常惠也出场了几次,但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2)武谓惠等。
(3)惠等哭,舆归营。
(4)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看看,都是可有可无的酱油角色,路人甲,完全看不出来有什么作用,这就问题来了,那前面为啥要要在一百多人中单独列出“常惠”的名字呢?要知道,史家无闲笔啊,空留一个名字干嘛呢?
答案在十九年后揭晓。
昭帝即位以后,“匈奴与汉和亲”,两国交好,汉朝访求苏武,但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故事似乎到这也就该结束了,毕竟塞外茫茫,人烟稀少,又在十九年后,汉朝的使者到哪里去打听苏武的真实情况呢?
这时,常惠出现了,常惠买通看守,让看守随自己一起去见汉朝使者,详细诉说了苏武的遭遇,而且“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
前头那么多年,常惠都隐忍不发,你看此处的常惠,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不仅说通了看守见到了汉朝使者,而且还出谋划策,让使者就说是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得到了鸿雁传书,才知道了苏武的下落。
不要小看了这条计策,真正的一石三鸟,高明得很。首先维护了两国尊严,给两国都找了台阶可下,双方刚刚和好,就说出实情,撕破脸皮,那实在是不好,更办不成事。二是神话了苏武和汉天子,使匈奴不得不放人,前面说到“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匈奴人比较迷信,现在天降旨意,你不得不放啊。再次,也巧妙地保护了自己和苏武,如果匈奴知道是常惠告密,那定然会直接杀了常惠和苏武,以绝后患,现在就不一样了,鸿雁传书,你怪谁去?去当射雕英雄吗?
后来,常惠回归汉朝,受到重用,展露才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家。
第二处,卫律惊,自抱持武。
苏武要自杀,卫律大吃一惊,亲自跑去抱持着苏武不让他自杀,用了一个“惊”字,这可不是闲笔,读者读到这里,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要吃惊?又惊叹什么?
当然,肯定不会是卫律发善心,要去挽救苏武,他对苏武可是威逼利诱啊,毫不讲情面的。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单于在之前的会议上已经定下了“宜皆降之”的总体基调,就如同后来朱允炆对朱棣的“勿使朕负杀叔之名”,即使你不理解,也得执行啊。
很明显,单于之前应该自己或也派人做过工作,但苏武一直坚贞不屈,不肯投降,这时卫律上场了,若是卫律能够做成这项工作,使苏武投降,那肯定也是大功一件,会更得单于重用,所以他才威逼利诱,使尽浑身解数,一定要让苏武投降,而且还说“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看到没,很明显了,你一定要通过我投降,我和你结成兄弟都可以。
卫律的眼中苏武不是一个犯人,而是白花花的银子,而是大功一件,所以当苏武要自杀时,他自然要“惊”,跑上去抱着,不能让银子跑了啊。
第三处,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注意,这里的“王”不是单于,而是李陵,据说李陵投降匈奴以后,被封为王。李陵来北海上劝降苏武,两人之前也相交深厚,现在李陵“为武置酒设乐”,还是把苏武当朋友一般,意见虽不能合,但氛围还算轻松。
两人相处数日,李陵还是想再劝劝,苏武开口了,直接上来就称“王”,这就是有意拉开距离,你现在是匈奴的王,我们各为其主,再劝,咱两个就生分了,你不要再说了。
一个称谓“王”,既是对李陵不要再劝的委婉提醒,也是在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誓不投降的坚定决心。
如上,这三处细节也就每处一两个字,但若细读,又远远不止一两个字,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妙处。
一字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