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民”火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魔力?

毒小寨文化 2024-12-08 10:15:27

“张怀民”火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魔力?

始料未及,“张怀民”火了,“寻找张怀民”成为网络上一个流行的梗。

这个张怀民不是当今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而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朋友,这篇文章很短,100字,也没有什么故事,何德何能就被流传千年并被后人热捧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开头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农历换算成公历,就是今年的11月12日,恰好是941周年,每年的这个时候,网上都会掀起一股“寻找张怀民”的热潮,今年尤甚。

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首先,这是人们在今天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理想建构。繁重的生活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步伐,让每一个现代人都疲于奔命,突然想到“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舒缓唯美生活调调,忘却杂念,沐浴月光,闲步厅中,安步当车,桃源般的生活,自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其次,这是现代人在脆弱紧张人际关系中对真挚友谊的渴求。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精神需求却被远远落在后面,甚至被遗忘,人际关系在快节奏、强功利的氛围中变得复杂、脆弱、紧张,原本应该美好的友谊泡沫化、塑料化、酒肉化、表面化。生活工作学习中你每天都可能要面对不愿意面对而又不能不面对的人或事,虚与委蛇中还要赔笑脸、陪话语、陪吃陪喝,于是“寻找张怀民”就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本想休息,可能心情孤寂,想着没有可以一起为乐的人,就去了承天寺寻找张怀民,而张怀民也没有睡,似乎正等着故人前来,两人一起中庭闲步,而今人们“念无与为乐者”,又去找谁呢?谁人“亦未寝”,在等自己呢?

再次,这其实也是人们怀旧情绪的一种释放和体现。《记承天寺夜游》被选入初中课本,简短而流畅,通俗而易记,这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初中生涯,单纯而美好,而一旦走入社会却变得复杂而紧张,于是怀旧情绪开始蔓延扩散,这篇短文就成了最好的寄托载体,简单,每个人都可以说两句;美好,每个人都会神往一阵。

最后,这篇文章虽短,却极富美学、哲学寓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发文引人深思,天地自然在,芸芸众生,忙忙碌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凡间的美好,有几人瞧得,有几人见得,又有几人驻足赏景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回答很轻盈很自在,却直击心灵,振聋发聩,世间不缺美,只缺闲人,只缺发现美的眼睛。

那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和张怀民一样都是闲人,黄州的赤壁山水引领他走向心灵的突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纵情山水,抛却凡俗,内心顿时空明澄澈,烛照万物,自然之美尽收心底。

松柏和月常有,张怀民不常有,苏轼不常有,闲人更不常有。

如此,“寻找张怀民”火了,人们寻找的不是张怀民本人,而是温暖而简单的美好,一种情怀,一种记忆,一种友谊,一种纯粹的美。

1 阅读:3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