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老子》四章:我们不能只学有用的东西

据说,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这是钱理群先生的经历,但却是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感慨,语文老师经常自嘲,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语文像皇后,地位高,却不受待见,究其原因,大概可能就是“无用”二字。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什么东西有直接用途,什么东西变现快,那一定是广受欢迎。相反,看不出它的用途,或是不能很快地变现,那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语文,诗词歌赋吗?别开玩笑了,写诗的人可能都比读诗的人多;听说读写吗?嘴一咧,不学我也会啊,“俺也一样”;高考拿分?好不好拿且不说,拉的那点分可能还抵不上隔壁数学一道大题。
怎么说呢?有时候我们需要按下功利心,静下来想想。
最近在上《老子》,课文选了四章,选得第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老子看来,“有无相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各有其用,为此老子还举了三个例子,你看车毂的中间是空的,故而能转动,车子才能前进;陶器的内部是“无”的,所以能盛放东西,陶器才有价值;窗户是虚的,因此才能联通内外,阳光空气才能进来,这些用的都是“无”啊!
庄子在《五石之瓠》里也讲了两个相近道理的故事,那个卖不皲手之药的宋人看重眼前利益,把药方卖给客商换取了百金,用完之后自己仍然还是一个江湖郎中,而客商却拿药方成了吴王的座上宾,最终被裂土封爵;惠子觉得五石之瓠大而无用就敲碎了,庄子却说不是五石之瓠无用,而是你太菜(蓬之心),你可以拿它做成酒樽样的船只浪迹江湖啊!
这下好,在惠子这里毫无用处的五石之瓠,在庄子那里就成了船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抵心灵自由的彼岸,渡人更渡心,大用啊!
是的,“有无相生”,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看似无用的东西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突然变得很有用,书到用时方恨少,到时候你就会觉得“无用之大用”了。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经现代歌曲演绎以后成为《甄嬛传》的主题曲,风行一时;多少帝王将相湮没无闻,我们却记住了李白、杜甫、苏轼等;没有《漱玉词》,谁会知道一代才女李清照,没有李清照,谁会知道赵明诚。
曹丕《典论·论文》里说得好:“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立言不如立功那样显像化,看似无用,却能传之久远,影响深远,岂能说无用?
看过一段话,说得极为通透:一个家庭,最有用是卫生间和厨房,最没用的是墙上的那副画、书架上的那部名著、口袋里的那张电影票,但有朋友来临,你不会带他参观厨房,更不会参观卫生间,你们讨论更多的还是墙上的那副画、书架上的那部名著、口袋里的那张电影票。
是的,我们不能只学有用的东西,否则就很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转过路口,无用之用,可能就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