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如何快速读懂写人的诗歌?

毒小寨文化 2024-10-06 09:16:36

《琵琶行》:如何快速读懂写人的诗歌?

诗歌鉴赏最大的痛点在于读不懂诗歌本身,读不懂,那你刷再多的题,掌握再多的答题技巧,也都没有什么用。

读不懂,就更谈不上鉴赏。

那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呢?这又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今天以《琵琶行》为例,来看如何快速读懂写人的诗歌。

写人的诗歌,有一条最根本最重要的学理,写人就是为了写己,即古人常说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原因也很简单,诗言志,诗歌抒发的情感一定是作者对景、物、人、事等的看法和情绪,而这些看法和情绪一定是基于自己内心已有之“志”及其对外物的观照。所写之人能够来到诗人的笔下,一定是这些人物在某一点或几点上与诗人“心有戚戚焉”,从而诗人可以借笔下之人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琵琶行》里诗人白居易有三次听琵琶的经历,可以作为解读此诗的切入口。

第一次是在江边送别朋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和客人都忘记了行程,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之所以如此忘情,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琵琶“铮铮然有京都声”,二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作者是从京都贬谪而来的,听到这样的琵琶声就不可避免地想起了京都,想起了抱负的挫折,想起了贬谪之意。

一听琵琶,引起的、想起的、抒发的还是自己的情怀衷肠。

第二次是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后琵琶女演奏的,是作者重点描述的一次琵琶声,琵琶声从“掩抑”到急切,从“冷涩”到“声暂歇”再到“乍破(高亢)”,这既是琵琶女技艺高超的表现,也是作者人生跌宕起伏的写照,简单地说,写琴声也是在写作者,二者互文。

琵琶女在弹奏完琵琶之后有一段自述,陈述了自己少时欢乐、如今“漂沦憔悴”的经历,这一段经历深深打动了白居易,“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之所以被动就在于作者由彼及此也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一番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随后就叙述了自己“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经历。琵琶女的经历,也唤起了作者的“迁谪意”,二人的相仿遭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形成交集,这又是一层互文。

第三次听琵琶写得比较简略,但情感却是最深沉的,琵琶女的琵琶声“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比之前凄惨了。作者同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情难自已。究其原因,互诉衷肠之后二人都在“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借酒消愁愁更愁,悲伤加倍,逆流成河。

遭遇相似,情感互文,阅人即是阅己,写人也是为了写己。

再看两首诗歌: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孟子好辩 陈普

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

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竟若何。

这两首诗都和孟子有关,但写作目的却大有不同。王安石变法,遭到众人反对,天下汹汹,所以他看到的是孟子“何妨举世嫌迂阔”,写孟子的目的就是“故有斯人慰寂寥”,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一定是自己,孟子推行仁政王道,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举世纷嚣,被认为迂腐而不切实际,这样的寂寥王安石懂,因为此时的王安石也同样如此。

南宋陈普是理学家,看重的是天理人伦(民彝),自然推崇孟子为天理人伦奔波呼号的精神。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和理学家看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出一辙,同样,陈普眼中的孟子也是自己或是心中的自己。

阅人即是阅己,写人也是写己,读写人的诗歌如能谨记并运用这一点那也就读懂了大半。

0 阅读:0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