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做科研的道与术
(在教育集团学科带头人会议上的讲话,希望对大家对教师科研有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分享我对中学老师做科研的一些想法。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基,是教师工作的底线,是站稳讲台的题中之义。科研工作是教师工作的更高追求,是从教学型教师到专家型老师的成长路径,是从“工人”倒“匠人”、从“教师”到“名师”的必备条件,它来源于教学工作也服务于教学工作,它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深度、广度、准度和理论自觉性。庖丁解牛“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以御术,术以显道,今天我就从中学老师做科研的道与术两大角度来谈一下这个话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中学老师做科研的“道”
1. 输入与输出
阅读阅历是输入,写作科研是输出,思考和实践则是中间的生产过程。坚持基于教育现场的科研工作则会倒逼阅读与思考等前置性工作,原因很简单,没有输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输出,古人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是这个道理。从15年,我开始做公众号“栗子壳壳”的教育随笔写作工作,拉拉杂杂至今已有300余篇教育随笔的写作,其初衷就是“写点东西,逼自己读书,读点东西,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我也经常参与区市的论文写作和评选,有多篇论文获得了区市一二三等奖,也出版了《大学语文》《能力风暴》等专著或教辅;我和我所带领的团队,成功申报“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市级菜单培训或课题,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和团队都得到了极大的成长。
输出的方式可以是实践的教学,也可以是科研的写作;输入的方式可以是研修活动的深度参与,也可以是深度阅读。阅读什么?我建议重点读三类书,一是相关理论性书籍,语文老师就可以多读一些文史哲类理论书籍,二是研究对象,一定要读原典,切不能断章取义或碎片化阅读,三是相关研究资料,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和阅读相关研究资料,我在做《登高》科研时就下载并阅读了大量相关论文和书籍。
2. 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中学老师做科研没有必要好高骛远,而是要立足于实际,立足于校本研修,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物化为理论成果,2023年,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劝学》,课后我对这一堂课进行了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写成了一篇论文《双新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打造——以<劝学>的“五环教学设计”为例》,这篇论文后来在成都中语会的评选中获得了市级一等奖。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2020年,我刚刚担任教研组长,也正是“双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蔚然风行之时,立德树人目标既定,审美教育得到空前重视,我和我们的教研组便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成功申报并开展了“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菜单培训,这一菜单培训得到了市、区教研员袁文、罗晓晖、冯海霞等的参与、指导和肯定,后来我们将这一活动物化为理论成果,成果申报了省级课题“区域统筹视野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研究”子课题“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这一课题已在2023年12月顺利结题。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我们完美地走过一个闭环。
二、中学老师做科研的“术”
1. 选题和申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学老师做科研应立足实践教学,养成对教学工作的敏锐洞察力和敏感捕捉心,不用过分追求理论的高深,而要追求能真真切切解决实际问题。选题要小切口、有创新、有深度,不无病呻吟,不过度重复,要能指导服务于教学工作。如2023年3月,我注意到教材《木兰辞》对“唧唧”一词的注释做了改动,从原来的“机杼声”改成了“叹息声”,我写了一篇文章《为教材的这一改动点赞:<木兰辞>“唧唧”考辩》;2022年,在教学小说《祝福》时,我写下多篇人物分析文章,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裨益;2021年9月,我参加市级教研活动并献课《登高》,后来这课的教学设计获得全国一等奖,相关论文获得区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相关刊物上发表。
如果要将选题申报成课题,还需要完成申报工作,不同课题的申报难度是不一样的,一般都要完成申请书、报告书、论证书等相关申报资料的撰写,整个申报工作繁琐、漫长、艰辛、复杂,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撰写、填报和极大的耐心,但事业向来由人做,从无快意靠天成,只要耐着性子,你一定可以把相关工作做好。
2. 研修和撰写
选定课题,完成申报,便要开展相关的研修和物化撰写工作。组建研修团队,汇聚众人智慧,开展诸如读书会、展示课、专家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并在研修活动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碰撞思想,寻求共识,为下一步的物化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2021年的“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市级菜单培训,我们开展了四场大型研修活动,每一场研修活动由两个课例展示和一场专家讲座构成,这些基于教育现场的研修活动极大提高了我们的研修能力和专业成长,为我们后来的课题申报、开展奠定了基础。
把科研写在课堂上,教学工作就是最生动的研修现场、科研现场,近一年来,我们教研组在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的指导下,认真总结和实践,深度研修和撰写,我本人和谭淑之、岳丽娟等老师根据五环践学理论撰写的论文都获得了市级一等奖,这就是科研的力量。
3.结题和推广
结题工作同样是一个漫长、繁琐和艰辛的工作,要撰写相关结题申请书、报告书、鉴定书等,要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和资料,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开展结题会,过程是艰辛的,锻炼人也是实在的,我们应端正态度,正视收获,艰辛但快乐着。
相对于课题结题,教学随笔写作等科研形式相对简单,但也需要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内省,不断地修正,努力让自己的写作论证严谨,不出纰漏。
结题工作并不是科研工作的终点,理论还需要回到实践教学,服务指导于教学实践或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如我曾经撰写过论文《高三语文早读古诗文背诵的策略与效度研究》,这篇论文来源于实践思考,也回到实践中应用,效果一直不错,所带班级古诗文默写一直在同层次班级中有一定的优势,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研工作是一条长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中学老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从事科研工作更是如此,但如果我们掌握好了中学老师做科研的“道”与“术”,循道而行,遵技而走,你的工作一定将事半功倍,相对轻松而高效。
谢谢大家的垂听,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