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中,频出奇谋,连献三策

盼柳玩转过去 2024-12-08 05:40:20
1948年9月30日,济南战役刚刚结束,粟裕与华野领导就谋划一场华东战场南线决战的大战役——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提出,有一个从“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重大决策的过程中,粟裕提出了三次关键性建议。 第一次是9月24日首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9月25日,接到这个建议的第二天,中央军委发出两份电报,要粟裕召开华野前委会议讨论行动问题方案上报。当天下午,刘伯承、陈毅、李达电报军委并致粟裕,表示“同意乘胜举行淮海战役。” 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粟裕等华野指挥员与中央军委之间,电报反复商讨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确定其基本任务是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主力之一部,然后分组东西两个兵团,分别在苏北、苏中战场和豫皖两省配合刘邓作战。这个部署是人们所说的“小淮海”。 10月下旬,刘邓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先后解放了郑州、开封,进驻徐州、蚌埠附近,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粟裕分析战场态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的协同作战,战役的规模将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形势要求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统一作战指导思想,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 10月31日,他向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刘伯承尚在豫西)这是粟裕的第二次献策。此时中央军委正在关注淮海战的战前准备。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的指挥问题,粟裕的电报恰逢其时。中央军委当即研究同意。 11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整个战役受陈、邓指挥”。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苏、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11月16日中央军委又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 至此粟裕的建议帮助中央军委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使淮海战役的协同作战得到组织上的保证。 关于战役统一指挥问题,在中央军委未作出决定之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淮海战役的指挥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表现了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 粟裕的第三次献策,使“小淮海”变成“大淮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1月7日,即淮海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一边紧张地指挥部队对黄百韬兵团及其援军实行分割包围, 一面筹划下一步及未来几步的作战方案。由于当面之敌发生了重要变化,贾汪地区何基丰、张克侠率部起义,华野部队可以通过其防区迅速南下徐东,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原定决定组成东兵团,出击苏北地区的计划不需在执行。根据战局的发展,围绕徐州进行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华野在徐东歼灭黄百韬兵团同时,建议中原野战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南退之路,下一步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争取实行在徐州周围歼灭敌人主力的战役目标。 8月7日粟裕把这个战役设想上报中央军委,获得军委的完全赞同。后来淮海战役发展的整个过程,基本按照这个设想和部署顺利推进,实现了淮海战役决战的全胜。 , ,
1 阅读: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