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弓拉得太满,对于企业来说会非常疲惫,同时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个误区。毕竟第一款车就想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战胜“前辈”,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看的还是价格。
小米这场发布会的确亮出了很多技术,从电机、底盘、到电池、平台,再到压铸技术和智能驾驶,除了价格没有说以外,小米的整场发布会谈的都是技术,并且对标的产品除了保时捷就是特斯拉。
此前,在大部分跨界造车的生产厂家中,最难的问题是生产资质。但当解决生产资质以后,造车的这件事,尤其是早期做新能源的汽车生产厂家,只要不是生产内燃机的车型,对于造车生产厂家来说,都不是问题。
所以,你会发现,不管是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小鹏、理想,还是跨界造车的创维、恒大包括小米在内,选择的都是新能源产品。
但,做一个手机和做一台车却有着截然的不同,一个门槛相对较低,而另一个则需要通过大量的技术支持,当然,我们不否认的是,除了自研的技术以外,还有很多技术包括零部件是可以通过“采购”的方式解决。
我们也知道,小米拥有强大的粉丝基数,并且小米发布的这台SU7也在外观上足够惊艳,但是我们仍要思考一些问题,一台车都没有造过的小米汽车,是否需要时间和市场来给出答案呢?
比如,雷总说的小米SU7,采用871V碳化硅高压平台,集成效率达到77.8%,成熟体系中最高可支持132kWh容量,能够实现1000+km 的CLTC续航。
但,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商业充电桩的功率还达不到800V的充电需求,一般的充电设施功率基本维持在60kW、80kW以及120kW左右,800V高压平台需要匹配专用充电桩才能够实现将充电速度拉满。
尤其在商业充电桩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规模的时候,重新布局800V高压充电桩,需要克服安全、成本和整个电网容量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800V电压的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拥有大规模方便、快捷的充电环境。即使是900V电压的产品,大家的表现也都基本差不多。
还有就是造车经验方面,相比吉利、奇瑞、比亚迪、长安、长城来说,小米是新车上路,而无论是已经上市的极氪007,还是飞凡F7 、智界S7,它们的背后是造了几十年汽车的企业,有着丰富的造车经验和强大的售后体系,对于产品的把握已经了如指掌。
而小米汽车,不管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方面,还是市场运营方面,都没有运营汽车市场经验,尤其是在可靠性、稳定性以及耐用性没有得到市场肯定和消费者认可的时候,小米SU7依然需要时间来验证。
最后就是价格,此前消费者对于小米产品的认可,大部分原因是性价比优势,但雷总表示:“小米汽车SU7的价格确实比较贵”,这就说明小米的首款车型SU7很可能走的不是性价比路线,而是走中高端路线,但这与消费者所期待的产品价值恰恰相反,追捧小米、喜欢小米的用户更在乎的还是价格。
写在文末
智能化、电动化时代,通过技术确实能够改变产品本身的产品力,但是技术本身是靠不断优化和迭代才能换来的,尤其是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汽车产业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时期,即便小米有强大的粉丝基数,但依然不会给小米汽车更多的试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