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价而沽,阎锡山骑虎难下。为求自保,揭开了中原大战序幕

佳霖谈历史 2023-06-10 23:23:09

蒋冯战争后,随着桂系和西北军元气大伤,原先蒋冯阎桂四足鼎立的局面,变成了蒋介石单挑阎锡山。

而阎锡山的处境,我们在先前的内容中也说过了。

由于反复横跳,屡屡背刺盟友,这时候可谓是众矢之的,很多人都看他不顺眼。

不过,就在阎老西坐立不安时,前不久还和蒋介石称兄道弟的唐生智,却起兵反蒋了。

唐生智为什么要反蒋呢?

这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1929年初,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编遣会议。

这次会议最终通过的《国民革命军编遣进行程序大纲》,对老蒋有利,对冯、阎、桂三家极不友好。

会后,感觉吃了大亏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均是假意迎合,暗中保存实力。

见冯、阎、桂没有裁军的意思,老蒋决定武力削藩。

2月,桂系闹出“湘变”,失理在先。

3月,老蒋抓住机会,出兵讨伐,蒋桂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蒋介石完胜。桂系丢掉了所有地盘,主要领导人流亡国外。

而两年前被桂系打败的唐生智,则靠着与蒋介石合作,报了一箭之仇,并在北平就任“讨逆军”第五路军总指挥。

唐生智是湖南人,他的部下也大多是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

因而重掌握兵权后,唐生智便向蒋介石打报告,希望率部返回湖南。

听说唐生智想走,阎锡山求之不得。

二次北伐后,阎锡山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拿下了包括平津在内的整个华北。

但蒋介石对阎锡山又不放心。

所以在蒋桂战争期间,老蒋就故意把唐生智留在北平,意图在晋绥军的地盘上埋雷,牵制阎锡山。

蒋介石那头,见唐生智调动申请,果断拒绝。

好不容易在阎老西那里插了一颗钉子,怎么能轻易拔掉?

另外,当时主政湖南的何健是唐生智的旧部。

唐生智做第八军军长时,何健是第一师师长。

两人关系如此亲密,蒋介石也担心唐、何二人联手,在湖南兴风作浪。

申请被拒,唐生智深感不安。

他渐渐意识到,老蒋只是在利用自己。等蒋介石削平冯、阎两家后,就该轮到自己了。

一个要走,一个死活不让走。

由此,蒋、唐二人便产生了嫌隙。

这年5月,冯玉祥在西安举旗反蒋。第一次蒋冯战争爆发。

阎锡山看到机会,向蒋介石建议:不如让唐生智率军南下对付冯玉祥。

转过头来,阎锡山又向唐生智许诺:孟潇啊,你尽管放心去,你部所需军资,由我资助。

考虑到西北军骁勇善战,实力强大,唐生智又非常渴望南下,蒋介石便做顺水人情,将唐部调往河南。

唐生智和冯玉祥的关系其实也不好。

宁汉分裂期间,为了拉拢西北军,唐生智主动把河南让给了冯玉祥。

但不想,当南京方面抛出每年提供两百万军费的诱惑后,冯玉祥立马就把唐生智卖了。

此次南下,唐生智其实也有找冯玉祥算旧账的想法。

5月26日,唐生智发表通电,历数冯玉祥的十大罪状,说他“反复无常、阴险成性”,把冯骂得一无是处,并且唐还声称要亲手收拾冯玉祥。

我们知道,第一次蒋冯战争期间,由于蒋介石的银弹攻势过于犀利,西北军一枪未放,就有十几万大军倒戈。

冯玉祥内忧外患,由此黯然下野。

因而唐冯这一战,终究是没打起来。

冯玉祥兵败后,蒋介石担心新归顺的韩复榘、石友三靠不住,就把二人分别安置在了鲁西和皖北。

而刚刚从冯玉祥手上夺来的河南,蒋介石则送给了表现还不错的唐生智。

老蒋的这一手操作,看似没什么问题。

既安抚了唐生智,又压制了反复无常的韩复榘和石友三。

但要知道,蒋介石先前已经分别把被河南、安徽许给了韩复榘和石友三。

而唐生智又一心想回湖南。

结果,老蒋自以为高明的操作,反倒让唐、石、韩三人都心生不满。

见地方军阀对老蒋颇有微词,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趁机出手。

1928年底,下野流亡欧洲的汪精卫派陈公博、顾孟余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这个组织以“改组国民党”为号召,在政治和军事上策划各地反蒋活动,被称作改组派。

改组派出现后,很快遭到蒋介石的严厉镇压,组织设在上海、南京的机关相继遭到破坏。

地方上不满蒋介石削藩的实力派见状,深感唇亡齿寒,可不能让汪精卫这个能与老蒋在政治上抗衡的人物倒了,便纷纷派代表与改组派进行联络。

这些联络改组派的地方军阀中,就包括了唐生智、韩复榘、石友三。

改组派和地方军阀私底下的那点勾当,蒋介石很清楚。

在这种大背景下,蒋介石决定再开一次军事编遣会议。

1929年8月1日,第二次军事编遣会议在南京召开。

此时,桂系已经分崩离析,冯玉祥被阎锡山骗到山西软禁了起来。而阎锡山又首鼠两端,不成气候。

蒋介石没有对手了,自认为天下已无对手。

因此相比上次会议,老蒋这次更加霸道,强势通过了新的编遣大纲。

这份新大纲,蒋介石的中央军几乎不受影响。而地方军阀则被进一步削弱。

比如晋绥军就只被允许保留7~9个师,每师1.1万人,至少要裁撤六成兵力。

像唐生智、韩复榘这类二线军阀更惨,按照新大纲裁军,部队十不存一,只能当师长了。

地方实力派很不满编遣决议,杂牌军将领更是人心惶惶。只是大家实力不济,对老蒋敢怒而不敢言。

见无人敢站出来反对,唐生智挑头发声,结果惨遭软禁。

搞定了刺头,蒋介石转手又收拾张发奎。

张发奎

6月的时候,汪精卫派陈公博策动驻守宜昌的张发奎起兵呼应冯玉祥。

张发奎自知难以成事,起初拒绝了。

但蒋介石的耳目遍布全国,这事哪能瞒过他的法眼?

9月,蒋得知张有意叛乱,遂以调防为名,打算在南京解除张发奎的兵权。

同一个月,不久前被老蒋扶上广西省主席的桂系四号人物俞作柏起兵反蒋。

张发奎见状,寻思横竖都是死,不如南下联合俞作柏,寻求一线生机。

然而,俞作柏从主政广西到起兵,中间还不到三个月,根基未稳。

这时候起兵,实在太仓促了。

老蒋见俞作柏拉大旗,作虎皮,便故技重施,以重金收买桂军的三个主力师师长倒戈。

于是,俞作柏瞬间沦为光杆司令,被迫再次流亡香港。

俞作柏走后,广西群龙无首,蒋介石任命的省主席的吕焕炎无法控制局面。

如此一来,广西只能另寻新的领导人。

10月,经桂军诸将一番争吵,避居海外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受到邀请,得以返桂主持大局。

至此,广西的军政大权重新回到了“铁三角”手中。

广西变天,与张发奎无关。

在他看来,与俞作柏合作和与李宗仁合作,没什么区别。

所以张发奎继续南下,率部取道湘西,抵达桂林。

张与“铁三角”碰头后,四人一合计,还是得反蒋,不然大家没活路。

11月下旬,张桂联军出兵广东,攻打支持蒋介石的粤军陈济棠部。

就在两广混战的同时,冯玉祥被阎锡山一通忽悠,命令西北军杀出潼关。第二次蒋冯战争爆发。

开战之前,蒋介石考虑到唐生智的十万大军可以用来当做消耗品,便亲自把唐生智送回郑州。

唐部诸将见唐生智回来了,一致力劝他联冯反蒋。

大家认为老蒋言而无信,收拾了西北军后,下一个就会轮到唐生智。

但唐生智力排众议,决定助蒋打冯。

唐生智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他幼稚,而是另有打算。

他认为冯玉祥反复无常,很难合作,迟早是心腹大患。

也就是说,唐生智想借东风,利用蒋介石的军火和物资,先铲除冯玉祥,然后再以反蒋盟主自居,号召各路大军与蒋介石争夺天下!

前排左起:于右任 冯玉祥 谭延恺 汪精卫 唐生智

理论上讲,唐生智的想法没啥毛病。

但问题在于,他的能力和实力撑不起这么大的野心。

11月末,在打退了西北军的攻势后,蒋介石紧急从河南飞回南京,着手对付张桂联军。

这时,冯玉祥虽然还没垮掉,但西北军已经被打得不敢出潼关了。

而老蒋离开后,唐生智代行总司令职权,处理河南军事及善后事宜,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

见时机成熟,唐生智先是派人联络河南境内的杂牌军以及湖南的何键,怂恿他们反蒋。

紧接着,他又联络改组派,并通过汪精卫的关系,拉拢阎锡山、韩复榘、石友三,以及南阳的杨虎城、湖北的夏斗寅、四川的刘文辉为外援。

在盟主的选择上,唐生智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号召力不足。

于是,便推举阎锡山为反蒋联军总司令。

唐生智的这一系列操作,还是那句话,理论上没什么毛病。

如果大家能按约定行事,够老蒋喝一壶的。

然而,当唐生智挑头反蒋后,他联络的那些人,都在骑墙望风,只有石友三真的起兵了。

怪事了。石友三这号人精,为什么这次偏偏就“头铁”了一回呢?

这是因为,张桂联军的攻势太盛,陈济棠扛不住,叫苦不迭。

老蒋手上又无兵可派,便让石友三抽调兵力去广东救火。能抽多少算多少。

这个事,石友三本来也同意了。

按照蒋介石的计划,石部先在浦口分乘木船到上海,然后再乘海船前往广东。

但就在石友三按计划集结部队,准备乘船南下时,汪精卫派邓萃英前去浦口趁机离间。

邓萃英对石友三说:老蒋这家伙阴得很,他打算趁你在船上时,派海军缴你的械。你可千万不要上当。

邓萃英

这番无凭无据的阴谋论说辞,若是换做一般人,肯定不会信。

然而石友三不是一般人,反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只要他感到一丝威胁到自己利益的可能,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反叛。

石友三觉得,自己的兵都是旱鸭子,真到了海上,那还不是任人宰割?

思来想去,石友三便决定炮打南京。

12月2日,石部炮兵在浦口架设大炮,隔江炮击南京城。

第二天,远在郑州的唐生智得到消息,领衔50多名将领发表联名通电,呼应石友三。

当时的南京城内,驻防兵力仅有一万多人。

如果石友三率部渡过长江,南京是有可能被他拿下的。

而这种可能一旦真实发生,以致反蒋联军气焰大涨,那些骑墙望风的人,必然会纷纷行动起来。蒋介石就只能通电下野了。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石友三却莫名其妙地命令全军退守蚌埠。

得知南京太平无事,蒋介石缓过一口气,然后急调周围部队进驻浦口,并调山东的陈调元部南下,对石友三形成夹击之势。

在武力清剿石友三的同时,蒋介石还派人做石友三的思想工作,表示既往不咎。

见老蒋承诺不撤自己的职,石友三立马跳反,表示愿意讨伐唐生智赎罪。

唐生智那头,听说石友三被老蒋又拉拢了过去,急忙派人联络韩复榘和阎锡山。

但蒋介石也没闲着。

在老蒋真金白银的诱惑下,韩复榘这个财迷瞬间翻脸不认人,也表示愿意讨伐唐生智赎罪。

阎锡山是官迷,又好面子,蒋介石在重金诱惑的同时,还致电给他,说:“弟德薄能鲜,致有今日,不知吾兄将何以教我?”

这一通彩虹屁,拍的阎锡山找不着北。

于是,阎锡山便复电,表示拥护中央。如有需要,可派晋绥军南下帮帮场子。

听说阎锡山又在盟友最困难的时候溜了号,冯玉祥气不打一处来。

卖了一个又一个,到了卖无可卖的地步,难道你阎老西还真打算单挑老蒋吗?

为了劝说阎锡山出兵,冯玉祥命随员开车送他去太原。

在建安村负责监视冯玉祥的军警不敢开枪阻拦,纷纷卧倒在汽车周围。

这怎么办?总不能压过去吧。

冯玉祥无可奈何,只好悻悻怏怏回到村里。

轻松瓦解反蒋联军后,蒋介石随即开始调兵遣将,围剿唐生智。

当时,唐生智困守河南,麾下兵力大约十万人。

蒋介石联合阎锡山,合计动员兵力超过二十万。

如此不利局势,唐生智要想取胜,唯有先发制人,趁蒋军还没有部署到位,沿平汉铁路南下,直取武汉。

可是,一向讲究兵贵神速的唐生智,这一次却犹豫了。

他不愿意孤军南下,想等其他盟友出兵响应后,再南下直扑武汉。

结果,唐生智苦等二十多天,没人响应,错失良机。

12月底,蒋介石完成调兵遣将,蒋唐战争正式开打。

这一战,没有悬念。

蒋军从南面向北推进,晋绥军从北面向南推进。

在蒋军和晋绥军的南北夹击下,唐生智的地盘越来越小。

更悲催的是,1929年底,河南还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暴雪,平地积雪二尺深。

唐生智的部队都是南方人,这种天寒地冻的天气,让士兵无法适应,战力大跌。

1930年1月,见唐生智兵败只是时间问题。驻守南阳的杨虎城派出一个旅,偷袭了唐部的后勤基地驻马店。

随着军火、粮草辎重被毁,唐部全线动摇,大势已去。

1930年1月9日,唐生智通电下野,将残部交给第八军军长刘兴,让他去向阎锡山接洽投降,自己则化装溜了。

1月13日,刘兴命令各部缴械,听候阎锡山改编。

阎锡山捡了大便宜,兴冲冲的赶到郑州收割胜利果实。

唐生智部瓦解,阎锡山背刺盟友的同时,进攻广东的张桂联军被蒋军和粤军打败。

自此,1929年的四次反蒋战争,均以失败告终。

事后,蒋介石踌躇满志,决定彻底扫平群雄!

先扫谁呢?显然是阎锡山了。

第二次蒋冯战争后,老蒋就打算收拾阎锡山,只是唐生智突然起兵,打乱了他的计划。

现在内患既平,他自然是要对付阎锡山这个冢中枯骨。

1月中旬,蒋介石率先发难,密令韩复榘逮逮捕正在郑州开会的阎锡山。

这件事被晋绥军的一名军官获悉,告诉给了阎锡山。

阎老西连夜乘坐专列逃回太原。

见老蒋跟自己来阴的,阎锡山自知是祸躲不过,便低声下气的电邀冯玉祥来太原,共商讨蒋大计。

但冯玉祥此时怒气未消,果断拒绝了。

阎锡山很清楚冯玉祥这是记恨自己首鼠两端。若是不拿出点诚意,合作一事,无从谈起。

2月10日,阎锡山鼓足勇气,在太原发出通电,以“礼让为国”之名,要求蒋介石下野。

收到阎锡山的通电,蒋介石感觉莫名其妙。

老子干得顺风顺水,干嘛要下野?

随后,蒋、阎连续通电全国,互喷对方有病。

这场骂战,引起了冯玉祥注意。他对身边人感叹道:“阅蒋、阎往返通电,笔枪舌剑,针锋相对,此兵战前之电报战也。”

得知冯玉祥给自己点赞,阎锡山亲自到建安村向其负荆请罪。

阎用诚恳的态度对冯说:大哥来到山西,我没有反蒋,使大哥受委屈,这是我不对。现在我真心反蒋,如果大哥对我仍不谅解,我就在大哥面前自裁,以明心迹。大哥回去后,倘若带兵来攻,我决不还击。从今以后,晋绥军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西北军也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我若是再两面三刀,天打雷劈!

说完一番慷慨陈词后,阎锡山抱头痛哭。

冯玉祥看阎锡山痛哭流涕,也只好在一旁陪着哭。

两个大老爷们哭过之后,阎锡山为表诚意,送给了冯玉祥50万现款,面粉2000袋,还有200支机枪。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拉拢韩复榘和石友三等人,阎锡山也分别给他们送去了大量现款和几百支晋造汤姆逊冲锋枪。

如果你以为阎锡山是大方的人,那就错了。

当时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枪炮,所需弹药在国内不常见。

也就是说,阎锡山送装备,其实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弹药只能由他独家提供。

若是盟友背刺,阎锡山中断弹药供应,这些武器就变成了烧火棍。

由此也能看出,阎老西和冯玉祥,两个人八百个心眼。

他们的合作,有一点诚意,但不多。

3月5日,全国各路反蒋势力的代表在太原汇聚一堂,推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为副总司令。

3月8日,冯玉祥在与阎锡山谈妥具体的合作事宜后,返回潼关,开始调兵遣将。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地方势力联手公开叫板蒋介石。

中原大战这场民国时代最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已经无法避免。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