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陆军不和,连天皇也束手无策,直到战败前夕仍然内斗不止

佳霖谈历史 2023-06-03 01:10:08

1942年2月,日本发动爪哇战役,海军第三舰队负责护送陆军第十六军登岛作战。

一路上,从未经历海战的十六军司令官今村均显得忧心忡忡。

因为他发现,本方舰队貌似正在撤退,而敌军舰队离自己越来越近。

由此,今村均心里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今天该不会被击沉吧?要是掉到海里淹死就太不幸了。

同行的运输舰舰长见状,为了给今村均压惊,就一个劲的吹噓大日本帝国海军天下无敌。

但不料,怕什么来什么。

就在舰长吹嘘时,突然一声巨响,他们乘坐的神州丸号运输舰被一颗鱼雷命中。

眼看船要沉了,舰长也没心思再吹牛,赶紧拉着今村均逃生。

据今村均回忆,他当时格外冷静,努力回忆起小学老师教授的游泳技巧。

最终,今村均在海里漂了三小时后,精疲力竭得爬上爪哇岛。

今村均

事后,日本海军面对陆军的质疑,将击沉神州丸的鱼雷甩锅给美国的重巡洋舰。

但这种屎壳郎打喷嚏,满口喷粪鬼话,陆军显然是不会信的。

因为当时的美国的重巡洋舰,根本就没有安装鱼雷。

于是,陆军便在媒体上大肆宣传:“陆军中将今村均率部乘海军运输船增援爪哇,不幸被丧心病狂,坏事做绝的海军悍然击沉,中将在海中游泳三个小时后成功上岸,天佑陆军。”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内耗,今村均高风亮节,主动为海军辩解,说当时敌人火力甚强,鱼雷由美军其他舰艇发射,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二战结束后,当日本陆军、海军相互揭老底时,海军却承认,神州丸就是被本方鱼雷打沉的。

时隔多年,得知事情真相,今村均跳起来骂了娘,八格牙路!海军马鹿真不是东西。

此事虽是误会,但从中也能看出,日本海陆两军就是王八咬乌龟,谁也不服谁。矛盾极大。

说起日本的海、陆矛盾,那可真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所谓日本战国时期,就是足利幕府势微,地方大名们粉墨登场,带着一帮乡长混战,争抢地盘。

混战期间,不同势力免不了刺刀见红,尔虞我诈,结下梁子。

位于本州岛西部的长州藩和九州岛南部的萨摩藩,也就在那时结下了世仇。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两百年前的恩怨,长州、萨摩二藩也不至于秃子戴发夹,怎么看都不顺眼。

真正让这两帮人不共戴天的原因,其实还是明治维新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

紧接着,英国人闻着味就来了,迫使德川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面对列强的侵略,幕府的软弱,各地藩主为改变现状,形成了“尊王开国”和“尊王攘夷”两个派系。

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反对西方国家入侵,继续锁国。

而“尊王开国”,就是尊奉天皇,主张融入国际社会,谋求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地位。

原本,长州藩和萨摩藩都是尊王攘夷派。

但因为“生麦事件”,萨摩藩转变了立场。

1862年,有四名英国人不知日本礼仪,在见到萨摩藩藩主的监护人岛津久光时,没有退到一旁。

岛津卫队中的武士大怒,当街砍死了一名英国人。

这个事,本来德川幕府已经摆平了。

幕府将军自掏腰包,赔了英国领事十万英镑。

但英国领事不甘心,又出动七艘军舰,进抵鹿儿岛,要求萨摩藩处罚当街杀人的武士。

萨摩藩觉得英国人无理取闹,果断拒绝,英军随即开火,萨英战争爆发。

战斗中,英军利用大炮射程远的优势,摧毁了萨摩藩的几艘蒸汽船和军工厂。

英国舰队则被萨摩军的岸防炮打伤三艘军舰,伤亡63人。

经此一役,萨摩藩见识到了世界强国的厉害,自此转向开国,主张从文化教育上改变日本人的思维模式,脱亚入欧。

而英国也因为萨摩藩的强硬反击,对日本统治集团重新评估。

英国原本支持德川幕府,看萨摩藩这么骁勇,便抛弃了幕府,转而与萨摩藩合作,协助萨摩藩建设近代化海军。

1864年,坚决主张尊王攘夷的长州藩扯了个借口,派兵进入京都,在京都市区内与幕府军交战。

激战中,长州军曾一度攻入京都御所内,但当萨摩军赶来参战后,形势发生逆转,长州军败走。

这一事件,史称“禁门之变”。

萨摩藩方面认为,此时要在武力上超越英国等势力,是不可能的,应当先发展工业,提高实力,再考虑攘夷问题。

所以,萨摩藩选择支持幕府,血腥镇压了长州藩。

禁门之变后,虽然经坂本龙马的牵线搭桥,长州藩与萨摩藩把“开国”和“攘夷”搁置在一边,决定先打倒幕府再说,结成了萨长同盟。

但因为禁门之变,两家的梁子已经结下了。这种仇恨影响了后来整整几代人。

1868年,以萨摩和长州部队组成的倒幕军在鸟羽、伏见之战中打败幕府军,德川幕府垮台。

同一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

早期的明治政府,中央并无亲兵,强兵全在地方强藩手中。

用伊藤博文的话说:“讨贼者何以兵力皆出自诸侯,而朝廷犹无一卒亲卫军。

中央政府无兵,显然不像话。

于是,将各地强藩的兵权收归中央,就成了明治政府的当务之急。

然而,中央没有强大军力做后盾,地方藩主根本不怕,收兵权的想法简直就是笑话。

无奈之下,明治政府只好选择妥协,以萨摩和长州的藩兵为基础,组建政府军。

这种办法在今天看来,就是饮鸩止渴,虽然暂时度过了危机,却埋下了两大祸根。

其一,藩兵超然地位,不受政府节制,这导致后来的军部凌驾于政府之上。结果就是“内阁听军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

其二,萨摩和长州有仇,政府以二藩部队组军,这就必然会把原本的矛盾带入到新军中。种下了之后日本海陆军对立的种子。

前面说了,萨英战争后,英国支持萨摩藩组建近代化海军。

至明治维新时,萨摩藩已经有了较好的海军基础。

所以明治政府组建的海军,便渐渐被萨摩藩控制。

长州藩见老冤家掌控了海军,就师从法国,组建陆军。

后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日本人又改学德国。

随着近代化的日本海军、陆军陆续组建,一个矛盾也随之产生。

那就是皇国到底是以海军为主,还是以陆军为主。

今天的人在说起日本海陆矛盾时,经常会提到两军为了“海陆军”还是“陆海军”的称呼而争吵不休。

这种争吵,并非意气用事,而是非常残酷的利益之争。

因为如果是“海陆军”,那就表明日本的国策是“海主陆从”,有限的资源要优先发展海军。

反之亦然。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打仗历来讲究协调一致。

日本海陆两军不合,海军觉得陆军就是一帮土老帽。陆军则认为海军啥都不是,只配干运输工作。

这种情绪影响,打起仗来,必然就会相互拆台。

天皇很清楚如此协作态度,显然是不行的。于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便出台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这里面规定:

战时,陆军之下设置参谋总长。参谋总长不仅拥有陆军的军令权,还掌控海军的军令权。

也就是说,平时,海陆两家可以各自为政。但到了战时,陆军说了算,海军打辅助。

海军吃了亏,心里憋了一股气。

待战争爆发后,当陆军进攻平壤时,海军也集中力量,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北洋水师决战。

当时的清军是真的菜。

北洋水师在黄海打了一仗,就再也不敢应战了。

四个多月后,日军海军在刘公岛全歼北洋水师。

手上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海军随即开始向天皇叫屈。

与之同时,朝野上下,关于“陆海对等”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

不过,考虑到日本接下来要对付沙俄,而与沙俄开战,陆军至关重要。

因而,天皇也就没有重视海军的呼声。

天皇的这一疏忽,导致海陆两军旧怨未了,又添新仇。

日俄战争开打前期,海军是主角,负责偷袭消灭旅顺港内的沙俄舰队。

陆军从朝鲜半岛登陆,只负责对旅顺港的封锁和监视。

对于偷袭计划,海军因为想独揽功劳,便一直严密保密,直到作战前夕才透露给陆军。

对此,陆军倒也无所谓。

因为陆军本来也没计划攻打旅顺。只等着战斗打响,就全军北上,与俄军在辽阳会战。

可谁知道,旅顺港的战斗打响后,海军一直无法消灭俄军舰队。

如此一来,陆军就存在被俄军切断补给线的可能。

为了解除后患,陆军向海军建议:要不咱协同作战?

海军觉得陆军是瞧不起人,是抢军功,坚决不同意。

接下来,东乡平八郎指挥日舰先后八次对旅顺港发起猛攻,均受挫。

实在没办法了,海军才勉强同意陆军参与旅顺会战。

由于是临时上阵,陆军关于旅顺要塞的情报还停留在甲午战争时期。

海军知道最新情报,却不告诉陆军。

情报不灵,这可太要命了。

后续战斗中,陆军贸然发起进攻,伤亡了1万5千多人。

这笔账,陆军自然要记到海军头上,这使得两军更加仇视。

日俄战争后,天皇见海陆两军实在没法拧成一股绳,只好和稀泥,表示日本虽是岛国,但国防绝对不可偏重海陆中的任一方。

既然天皇表态了,日本政府也只得对先前的《战时大本营条例》进行修改,规定“参谋总长及海军军令部长为各自的参谋之长,参与最高统帅啼军事机密事务的处理。”

这次修改,使得陆、海军队各自的军令部门,保持了战时最大程度上的相互独立、对等。

自此开始,海军跟陆军之间,再也不用强行拧在一起了。

而也正是这种陆海二元制的形成,最终导致日本在二战前后,闹出了一系列的奇葩事件。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

我们知道,陆军要出海作战,尤其远洋航行,必须依靠海军舰只。

但日本陆军又不想求人,于是便决定自己来。

海军有造船厂,我也要有;海军有航空母舰,我也要有;海军有潜艇,我也要有。

当时陆军组建的海上力量,曾经一度达到18万人。

海军也一样,为了避免陆军垄断陆上资源,海军便制定了“登陆计划”。

陆军有坦克,我也要有;陆军有装甲车,我也要有;陆军有火炮,我也要有。

总之就是一句话,万事不求人。

海陆两军的这种极致内卷,最终在制造飞机上,达到了巅峰。

飞机作为新鲜玩意,按理说,陆军和海军都有需求,两家可以坐下来一起研发。

但在老死不相往来的背景下,两家决定单干。

如果只是单干,那倒也罢了。

问题是,陆、海两军在研发过程中,还相互封锁技术,互不通告研究成果。

如此一来,就发生了两家花两份专利钱,分别在同一个德国公司购买同一款发动机的奇葩事。

更奇葩的还在后面。

专利买回来了,负责给海、陆两家制造飞机的日本公司,还得把厂房、原材料、工人、机器再一式两份。

因为两家事先都给厂家打了招呼,要保密,千万不能被对方窃取技术。

1939年,陆军和海军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对外扩张战略问题上,爆发严重分歧。

陆军主张“北进南守”战略,优先进攻苏联,待消除北方威胁后,再向南扩张。

而海军则主张“北守南进”,提出确保日本在大陆地位之同时,应向南方发展,以英美为作战目标。

前面说过了,日本海陆两军的斗争,绝非简单的意气用事,这背后涉及到资源分配。

在资源不够分的情况下,两家只能是恶性竞争。

1941年底,天皇拍板,支持南进,太平洋战争爆发。

天皇之所以支持海军,主要是因为美日关系破裂,美国切断了日本的战略物资进口。

日本,尤其是日本海军,需要掠夺东南亚的资源。

可是,随着日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大半个东南亚。

尴尬的一幕发生了。

陆军因为有先天优势,在拿下荷属东印度后,将大量的战略物资,如石油据为己有。

而海军作为用油大户,却因为自身占领地不多,不得不求助陆军施舍。

这就好比方案明明是你提出来的,可摘桃子的却是别人。

好不容易逮住揶揄海军的机会,陆军自然不会错过,便跟海军打起官腔:我也不富裕啊,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自己想办法?这是人话吗?

海军缺油,战力自然受影响。

例如,1944年6月爆发的马里亚纳群岛海战,日军本来有翻盘希望。但就是因为一支日本舰队燃料不足,无法参与战斗。结果导致大败。

海军见陆军马鹿不做人,干脆也不当人了。

为解决石油需求,海军使出特殊手段,用军舰扣留陆军所属油轮。继而威胁陆军:如果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

这种相互拆台的奇葩做法,犹如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完全看不到协同一致的影子。

据传闻,日本海陆两军在二战期间还各自研发了原子弹。

但由于双方缺乏统筹,没有协作,因而严重影响了原子弹的研制进程。

到了1945年,眼看盟军节节胜利,日本即将完蛋。

海陆两家想的依旧不是皇国危在旦夕,不能再乱来了,要团结协作。

而是皇国危在旦夕,对面那帮马鹿还在乱搞!得把他们都突突了,全听我的,才能带领走出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就投降,还是战斗到底,再次产生分歧。

海军因为打光了老本,所以希望通过和平手段提前结束战争。

陆军手上还有几百万良莠不齐的军队,认为应当把战争持续到底。

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影响了后来的东京审判。

1946年,盟军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理清战争责任。

结果,海军因为主和,因而大多将领被判无罪。

陆军因为叫嚣“一亿国民总玉碎”,许多将领被判刑。

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七头甲级战犯中,有六头出自陆军。还有一头是文官。海军一头都没有。

东京审判期间,盟军解散了日本海陆军。

两军长期的矛盾和对立,随之烟消云散。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