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94—孟姓,起源·迁徙·家训·名人故事

千行百纳 2025-02-21 15:00:55

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孟,Mèng,多起源、多汉族姓氏,主要源于姬姓,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建立后,封周公旦(姬姓,名旦、叔旦,又称周公,西周开国元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于今山东曲阜,因周公留在都城辅佐成王,故其长子伯禽为鲁公,建立鲁国。

传至春秋时期鲁国第15位君王桓公姬允时,桓公生四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公子同继承王位是为鲁庄公,庶子庆父(姬姓,名庆父,字仲孙,谥共仲,为鲁国上卿)不服,与鲁庄公正妻哀姜私通,先后杀害庄公之子公子般(斑)和鲁闵公姬启,逃往莒国(今山东莒县),后被遣回鲁国,途中自缢而死,世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为孟孙氏宗主、叔牙为叔孙氏宗主、季友为季孙氏宗主,是为鲁国三桓。庆父死后,其子公孙敖(又称孟穆伯)在庆父幼弟季友的协助下,继其父之位,得以保嗣。庄公之子鲁僖公姬申将成邑(今山东泰安)赐给公孙敖做采邑,庆父字仲孙,本应为仲孙氏,但后人以他为耻,改称孟孙氏(古代庶长子为“孟”),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尊公孙敖后代孟轲(即孟子)为得姓始祖。

孟姓始祖:孟轲

周朝诸侯国卫国(今河南淇县),开国君王康叔(姬姓,卫氏,称卫叔、卫侯,因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州,故又称康叔封、卫康叔封,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康氏、卫氏始祖),管理殷商和“三监”旧地,政绩卓绝。卫国第28位君王卫灵公姬元,其兄公孟絷任卫国大夫,因内乱,公孟絷身死,灵公出逃到死鸟(今河南濮阳附近),回国后将自己的儿子彄过继给公孟絷为嗣,称公孟彄,后代以先祖名字为氏,称孟氏。

卫灵公姬元

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便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便记载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体现了嫡子(正妻之子)、庶子(妾之子)的地位不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仲、叔、季,其中伯为嫡长子, 孟为庶长子。在历史演变中,还有其他氏族的庶长子后代以孟为氏。

另有源于女真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孟氏等。

得姓始祖:孟轲(孟子)

发源地:山东、河南

迁徙路线:

春秋战国时期,孟氏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两支孟氏逐渐融合。

秦灭六国,孟氏后人开始散居各地,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繁衍昌盛。

汉朝时期,孟氏已在今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发展成望族,并向西播迁于今陕西咸阳,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向南迁入今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如孟尝为今浙江上虞人、三国孟宗为江夏(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今云南曲靖)人。此时在今四川成都一带亦已有孟氏族人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孟氏族人因避北方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氏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氏则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四川孟氏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

唐宋以后,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增长加速,已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涌现了如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等历史名人。北宋仁宗时期,孔道辅寻访到孟子的坟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庙,随着《孟子》的影响扩大,孟子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山东邹城孟庙

元朝时期,诏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孟子的历史地位达到了极致。

明朝时期,孟子曾被明太祖朱元璋“罢配享”,赶出孔庙,不过未能改变孟子的儒家地位,孟子后裔在历朝历代一直得到封建朝廷的优渥祀奉。明朝末期,孟治庵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广岛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清朝时期,孟氏已遍布全国各地,漂洋过海、定居海外者甚,尤其在东南部亚和美洲最多。

民国时期,孟繁骥(字雪生,山东邹城人,孟子第74代孙,创办孟府小学,承袭亚圣奉祀官)先生1945年离开邹县迁居南京,后随国民党携子女定居台湾。

姓氏郡望:孟姓主要郡望为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除以望立堂外,还有亚圣堂、三迁堂等,均出自孟姓始祖:孟轲(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称“亚圣”,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先后居住在墓地、市集附近,后定居在学堂旁,称“孟母三迁”。

历史名人:除亚圣孟子外,还有东周时期墨家钜子孟胜(也称孟子,墨子弟子,墨家领袖人物,效力于楚国阳城君,阳城君因参与杀吴起误射楚王尸体闯祸而逃,有约180人跟随孟胜赴死)、三国曹魏将军孟达(字子度,本字子敬,今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人,凉州刺史孟他之子,原为蜀将,因未助关羽担心问罪,率众投魏,任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又称孟襄阳、孟山人,今湖北襄阳人,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

五代十国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字保胤,今河北邢台人,晋王李克用的侄婿,建立后蜀政权,称帝,在位七个月)、明朝开国将领孟善(字伯侯,今山东无棣人,孟子的55代孙,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建功立业,封保定侯,追赠滕国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当代汽车设计专家孟少农,艺人孟广美、孟非、孟佳、孟丽等。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

祠堂: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孟庙,又称亚圣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年间,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寻得孟子墓于城东北四基山麓,遂在墓前建孟庙。后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等诸多不便,北宋元丰年间别建于邹县城东郭,北宋宣和年间又复建孟庙于现址,历经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累达38次之多,清朝康熙年间因地震倾圮,又重建。孟庙为五进院落,占地约65亩,院内有亚圣殿、启圣殿、孟母殿、致严堂等殿宇64间、碑碣石刻350余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孟庙旁不远有孟母祠,邹城四基山西麓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林,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有林地面积915亩。

山东邹城孟庙

家训家规:

孟氏后人以《孟子》七篇为基础,总结孟氏家风祖训。

前言篇:

正心诚意,怀仁存义,积德扬善,恪守孝悌,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

修身篇:

寡欲清心,乐道安贫,秉持善念,三省吾身。

读书为本,常思祖训,志存高远,鱼跃龙门。

谦虚谨慎,心宽体勤,勿贪名利,勿恃聪敏。

养性宁神,砥砺德品,不慕浮华,返璞归真。

理家篇:

睦族敦亲,持家以仁,长幼有序,互助互尊。

父慈子顺,兄友弟敦,夫妇相敬,乐享天伦。

一线一针,思之艰辛,家兴于和,业精于勤,

良言谆谆,诲语淳淳,传家淑德,垂宪儿孙。

处世篇:

帮贫济困,善远睦邻,九鼎之诺,义重千钧。

择友当慎,损朋莫亲,益友之道,正直多闻。

逆耳直陈,蜜口难真,察言观色,独善其身。

言必讲信,图报知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报国篇:

爱国爱民,正义倡伸,明德崇法,去伪存真。

友善诚信,敬业须勤,矢志不移,革故创新。

守荣为尊,知耻后奋,持之以恒,与时俱进。

家国天下,铭记于心,报效中华,大爱无垠。

现分布:孟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等地,其中山东分布最多,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

常见单姓分布:孟姓主要分布在山东

总人口:孟姓约383万人,全国排名第73,在百家姓中位列第94。

孟姓源于姬姓,鲁国孟氏和卫国孟氏系出一脉,均为周文王姬昌子嗣后代,主要起源于山东、河南地区。孟子(孟轲)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讲学授课、周游列国,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孟子语录《孟子》与孔子语录《论语》、曾子所著《大学》、子思所著《中庸》合称为“四书”,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强调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传播仁、义、善的主要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经典语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