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未立之前如何规范自我?

微暗之火 2024-11-23 23:17:27

“我思故我在”里的“思”不是别的,是“怀疑”。如何在怀疑中增进自己的思考?

反思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当真的接受。把我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解决。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其中第二、三两点如果结合《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主题阅读来看,也许可以让主题阅读的选题、整理、思考更清晰。

不知道为什么,看第四点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毛姆的《刀锋》,想到了在寻找人生答案的路上,那个在大量阅读后终于走出图书馆,成为劳作、观察、思考、修行,以此进入生活的“在路上流浪”的年轻人“拉里”。想到了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自我独立的思想还未建立的时候,如何在判断与行为上有行为规范呢?笛卡尔给自己建立了一套临时的行为准则:

1.遵从这个社会及法律的规定。在所有意见中,采取最远离极端,最中道之见,来约束自己。

极端的情感、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多么有鼓动性、诱惑性,有时给人以一种虚假的壮烈、崇高感;有时又压抑天性,让人有无法直面现实的郁结、苦痛甚至绝望,并在“舔舐”自己的种种情绪中冲动。笛卡尔认为,如果暂时不能建立自己对外的“思想”,那先让我们去遵循社会和法律的规定。

2.在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要服从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较的时候,还是要做一抉择。一旦抉择,就不要再以为他们可疑,而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确的看法,果断坚决,不再犹豫,反复无常。

‌‌或然率(Probability)‌,也称为‌概率,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一般以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越接近1,该事件越可能发生;越接近0,则该事件越不可能发生。‌

百度AI智能回答

人是会变的,随你成长阅历的增长,随你思考生活的维度,随你现实的处境不同,如果说不要为年青时候的选择后悔,那么也不要为未来可能的变化而忧虑。抉择了,就不要犹豫,努力去做!

只是给自己多一点耐性!给生活多一点耐心!有时候,我们急切于结果的揭晓,总期待我们——那些挣扎、克制、痛苦——的行为,能立有所得。但从人的一生看,一天不长,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我们的坚信,我们对抉择的坚持、努力,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结果真的不如人意,是否真的代表那些时间,那些坚持毫无意义呢?

我又想到之前:我让学生去买个小闹钟,1.“把你用于学习、练习的自主时间(去掉上课时间,去掉晚自修老师讲练时间等)记录下来,一周后,让自己明白我到底学了多久”;2.在第一条的基础上,你能记录你每周用于各学科的具体自主学习时间吗?然后问问自己,你说你数学学不起,那你用了多少时间学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比较结果是什么?你说你历史很好,那是不是因为你花在上面的时间很多?3.在第二条的基础上,整理数据,追问自己如果你弱科的学习时间花费很多,可是没进步,那是因为什么原因?

通过时间的统计整理,我想去让那批孩子去直面自己的学习状态:是真实的努力,还是虚假的自我感动?是方法不对还是状态不对?并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榜样!

但我更想让那批孩子知道:真正面对抉择,不仅在于抉择之前的纠结痛苦犹豫,更在于下定抉择后的日复一日!

3.永远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自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不要去痴心妄想。

很悲观的想法,和前段时间所见的尼采所表达的,完全是两个方向。用什么“标准”去判断是改善不了,是克服不了的呢?我觉得有一种“失败主义”影子,但作为失败者的我,连改善自己的思想,都无从做到,更谈不上去评判此点。

只是,先内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一概以修身为本”,如果有那种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愿望,或许达成后,这套临时的行为准则,已可抛之脑后了,那时候,也许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