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的兴衰皆与战争紧密相连。一个朝代的诞生,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朝代的落幕。公元 1616 年,已延续 248 年的明王朝,迎来了一位强劲的对手——后金。
后金乃清朝的前身,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创建了这个新政权。他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部落,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君主专制政体国家。 公元 1618 年,努尔哈赤完全掌控整个女真部落政权后,决心造反。
然而,出师需有名,不能无端挑起战争,总得有个正当理由。于是,努尔哈赤发表了一篇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这“七大恨”,自然与女真部落和明王朝多年来的恩恩怨怨密切相关。 其一,努尔哈赤指责明军草菅人命,害死了他的爷爷和父亲。此事确有历史依据,万历十一年,名将李成梁再度率军攻打建州的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王杲的孙女婿,最终在这场战争中不幸丧生,努尔哈赤与其弟也惨遭俘虏。
其二,明王朝对建州女真部落多有压迫,哪个部落稍显强大,明王朝就打压哪一支,还时常越过边界挑起事端,不仅不让边境的建州百姓种地,还毁坏房屋和农田,实在冷酷无情。不过,这一情况也不能全怪明王朝。
起初,边境周边并非建州女真的地盘,是后来被他们占领的。明王朝担忧建州女真强大起来,自然不许他们在此种地。事实证明,明王朝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在发表完这一番开战宣言后,努尔哈赤便领兵向明王朝进军,这场战争一打就是 26 年,直至最后费尽周折攻破明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才得以入主中原,建立满清帝国。那么,明王朝这最后一道防线在哪里呢?为何这道防线崩塌后,大明王朝就走向了灭亡?
公元 1626 年 2 月 22 日,在与后金对战的第八个年头,明朝终于迎来一线曙光——宁远之战。此战由袁崇焕担任主帅,率领着不足两万的守军,凭借完善的防御系统和火炮威力,在宁远城对抗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军。经过一番浴血奋战,后金被迫退兵,明王朝终于取得首次胜利。
然而,此时山海关外已无明朝一兵一卒,辽东地区已尽被后金收入囊中。对刚刚即位不久的天启帝而言,一旦山海关被后金攻克,便意味着大明朝危在旦夕。但此时的明王朝已步入暮年,宦官当道,阉党专横,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天启帝不过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青年,对政权谋略又能懂得多少呢?况且身边也没多少良臣。
幸运的是,他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老师孙承宗。孙承宗进言:“陛下,若仅坚守山海关,实在太过冒险,没有极佳的战略谋划,再坚固的关卡也守不住。所以我们应将防线前移,保持对后金的进攻和压迫态势,这样还能拯救关外的十万难民。”天启帝闻言一笑:“老师说得有道理,多一道防线就多一份保障。”这道防线便是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的修筑任务主要由袁崇焕领导。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 100 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同样长约 100 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坦山、嵩山、锦州抵大凌河,形成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间、锦州为先锋的战略布局。关宁锦防线的成功修筑,在公元 1627 年的宁锦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使皇太极无功而返,明王朝取得宁锦大捷。
公元 1638 年,经历战败后的皇太极再次整军出发,攻向中原。皇太极深知,率领大军屡次入塞,却始终得不到明朝的一寸土地,皆是因为有山海关的阻隔。想要夺取山海关,必先取关外四城,而锦州则首当其冲,所以关宁锦防线必须打通。 首先,皇太极在武力为辅的条件下选择智取,招降当时锦州守城主将祖大寿。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原本因驻守宁远,在宁远之战胜利后,于 1628 年被新帝崇祯帝封为前锋总兵官,派遣到锦州驻守。
在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曾逃跑,但又被崇祯帝劝回继续为明朝效力。 公元 1640 年,招降第一步失败后,皇太极又研发出新的战略。在吸取过去强攻政策失败的教训后,他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他命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在此筑城屯田,为攻锦建立一个前哨阵地。
义州处于广宁和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十分优越,既能作前阵,又能保障后勤补给。在修筑好义州城后,皇太极开始了他的围城之战。他将围城清兵分为两班,以一个月为一期,轮番更换。 同时,清兵将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完毕,并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锦州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翌年三月,皇太极又进一步采取措施,在锦州城外筑起座座城垒,环城相连,在营垒外深挖壕沟,竖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将锦州围得密不透风。 不得不说,皇太极这招围城之策的确有效。锦州城的明军在被围困一段时间后,便有人想要叛逃,秘密联络清军。祖大寿所率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蒙古人,在围城后起了叛心,秘密与济尔哈朗联系,后被祖大寿得知。
祖大寿本欲计擒叛军首领,无奈行事不密,反被叛军胁迫,抢先与明军交战。济尔哈朗闻讯后趁势攻城,祖大寿难以支撑,只能退入内城。清军占领锦州外城后,彻底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 公元 1641 年,苦守锦州城即将弹尽粮绝的祖大寿,终于盼来了援军。由洪承畴率领八总兵以及步骑 13 万人,与宁远会合,在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抵达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与清兵交战。出战时清兵失利,几近溃败,明军奋勇,连连取胜。
八月初,皇太极听闻清军溃败,心急如焚,昼夜兼程 500 余里,带病赶往锦州战场。 随后,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将明军围困在松山城,断了明军后路。其实,从明清两军的兵力武器来看,明军更占优势,因为明军火器数量远远超过清军。在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下,若是明军奋力一搏,胜利的可能性极大。
然而,与清军这十几年来连战连败,朝廷腐败无能,调度无方,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各级将领早已丧失斗志,只为保命逃窜。再加上崇祯帝愚昧无知,不顾实情,一味催促将领上前,以至于洪承畴在前往锦州时,粮草准备极少。城中粮食短缺,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军心涣散至极,多有逃跑之意。
公元 1642 年二月二十八日,松山城被攻陷,多位总兵被杀,主将洪承畴、祖大乐被俘。随后,锦州城守将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兵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失,只剩宁远一座孤城。至此,松锦之战结束。
松锦之战的战败,也预示着明王朝在辽东的防御系统彻底崩溃,最后的防线只剩下山海关。山海关由吴三桂驻守。凡是看过《鹿鼎记》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占京师。 公元 1644 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占京都,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清军由山海关入驻中原对抗李自成。至此,随着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塌,这个王朝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