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在绛县:下乡插队娶了农村媳妇,回城后却找不到家的感觉

草根知青 2024-02-13 18:40:56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

今年的春节,李吉义老师没在北京过年,他和老伴一起回到了山西绛县曾经插队落户的那个小山村,在他内弟家度过了一个祥和又欢乐的新春佳节。说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差不多明白了,李吉义老师是一位老知青,下乡插队期间他娶了农村姑娘,也就有了山西的这位内弟。

有关李吉义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我根据李吉义老师的讲述,编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当年北京知青在山西绛县插队落户的一些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过去了五十五年,李吉义还清晰地记得,他是1968年12月下旬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北京的,他们学校的同学有几个人去了闻喜县,大部分同学来到了绛县,李吉义和十名同学最终被分派在卫庄公社里峪大队二队插队落户。在那个寒冷的冬季,乡亲们的善良和热情,让他们感到很温暖。

里峪大队虽然是一个小山村,可那里的土地大部分为平坦的耕地,少部分为山坡地,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也有高粱和谷子,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状况。

二队的队长姓张,叫张春来,当年四十岁左右,是一位淳朴善良的好队长。为了给知青们安排住处,他让自己的父母搬到自己家的一孔土窑里居住,让十一名北京知青临时住在了他父母家的两孔土窑里。张队长还让他婆姨帮知青们烧火做饭,教知青们学习做饭。

李吉义他们来到里峪大队吃的第一顿饭是手擀面,是张队长的婆姨亲手擀的面条(当地老乡叫齐子),还炖了萝卜白菜。那次吃手擀面的情景,李吉义说他至今还记忆犹新,手擀面浇醋拌辣子酱的味道,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春节前后的那段时间,李吉义他们基本没干什么农活,他们也跟张队长要求过,让张队长给他们知青安排农活,张队长却笑着说:“起牛圈挑牛粪又脏又累,天气又冷,你们就歇着吧,等开春农忙了,再出工劳动也不迟。”

一直过完了元宵节,天气逐渐转暖了,张队长才安排女知青跟着女社员和老社员到麦田松土保墒,他带领男知青往地里运送土杂肥,准备春耕。

春耕春播生产虽然很繁重,劳动量很大,很苦也很累,可比起麦收来,春耕备耕生产就算不上最苦最累的劳动了。

麦收期间,天气炎热,知青们也和社员们一样,起早贪晚、披星戴月在麦田里抢收麦子,麦芒扎在胳膊上,又痛又痒,中午时间汗水顺着脸和胳臂往下淌,那种痛苦滋味,没有亲身经历,根本就无法想象。好在乡亲们都非常关爱知青们,他们割完自己的麦子,回头就来帮知青们接趟子(替知青割麦),知青们就能轻松不少。

张队长家的大女子叫张秀玲,当年她虽然才十五岁,可她割麦子的速度很快,能和年轻后生一样在前面拱筒(在前面领头)。她割完自己的那三垄麦子,回过头来就帮李吉义接趟子。看一个比自己年龄还小的姑娘总是帮自己割麦子,李吉义既感动又惭愧。他也不想被落在后面,可他的腰不争气,弯腰割几下,就得站起来歇一会。

因为帮他割麦子,帮他磨镰刀,李吉义从心里感激张秀玲,他也很喜欢这个开朗乐观又勤劳的农村姑娘。

那年秋后,上级为知青拨下了建房款,张队长带领几名有经验的社员,为知青们挖了三孔土窑,成立了二队知青点。等窑里的土炕烧干了,知青们就搬到知青点居住了。因为李吉义年龄最大,张队长就让他担任了知青小组的组长。

1970年秋天,里峪大队的小学校复课了,大队书记让张队长在他们队的北京知青中选拔一个人到学校当民办教师。张队长觉得李吉义是组长,平时劳动积极,人品也好,就让李吉义到学校教书去了。

在学校当民办教师虽然还是农民,但不用下地干农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也累不着,星期天能歇一天,一个月还有几块钱的教师补贴,比起农民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同学们都很羡慕李吉义。

在学校当了两年民办小学老师,到了1972年秋天,县里批准了里峪水库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公社干部到各大队作动员,要求全公社的社员群众都要去支援里峪大队的水利建设,都要去里峪山沟里帮忙修水库。李吉义觉得他是北京知青,他是七尺男儿,他应该为第二故乡的水利建设出力流汗,他决定要去修水库。

大队书记一听李吉义要去修水库,就问他:“你去修水库,谁来教书?”“书记,就让张秀玲先帮我代课,我教过她,她会教书,她虽然小学毕业,可她一直都在看书学习。”李吉义笑着说。

图片来源网络

就这样,每个冬季农闲,李吉义都去水利工地修水库,张秀玲就到学校代课。

1975年初冬,就在水库建设接近尾声的时候,李吉义在水利工地受伤了,山上滚下一块石头,砸伤了他的脚,张队长和一名社员轮换着把李吉义背回了二队知青点。当时没招工进城的知青都在水利工地干活,知青点就李吉义一个人也不行啊,张队长直接把李吉义背到了他家。

在张队长家养了一个月的伤,李吉义就拄着镢头把回到了知青点。给张大婶(张队长的婆姨)和张秀玲添了这么多麻烦,他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回到知青点后,张秀玲每天早晚都到知青点帮李吉义烧火做饭,也帮李吉义洗衣服,还把她家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给李吉义补身子。李吉义发自内心地感激张秀玲,他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淳朴善良又漂亮的农村姑娘。

那年年末,因为脚伤没好利索,李吉义就没回北京过春节。他给他父母写信,说自己脚受伤了,多亏了张队长一家人的关心和照顾,要不然就得留下残疾。最后,李吉义才说他喜欢张秀玲,他想和张秀玲结婚。

很快,李吉义就接到父母的回信,他父母不同意他在农村结婚,希望他早一点招工进城。李吉义纠结了半天,还是决定和张秀玲结婚。因为养伤期间,张秀玲总是没早没晚地帮他做饭,帮他洗衣裳,村子里早就有闲话了。

1976年秋后,李吉义放弃了去化肥厂当工人的机会,他和张秀玲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还是在学校当民办教师。

转眼又是一年,就在张秀玲十月怀胎准备分娩的时候,李吉义突然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张秀玲就劝他报名参加考试,李吉义犹豫了好久,还是到招生办报了名。

第二年春天,李吉义收到了运城师范的录取通知书。他去运城读书后,张秀玲就让她母亲帮忙照看孩子,她到学校当了代课老师。两个月后,张秀玲顶替了李吉义的位置,成了里峪大队小学的民办教师。

李吉义毕业后,分配到卫庄公社联办中学当了一名教师,成了吃国库粮的公家人,月月也能开工资了。在学校当了八年公办教师,李吉义调到县里任职,直至退休。

张秀玲在里峪小学当了十三年小学民办教师,于1991年转成了公办教师,也成了端公家饭碗的人。张秀玲转成公办教师后,李吉义才带着张秀玲和儿子李葆华回到北京见父母,时隔十几年,李吉义的父母才见到自己的儿媳和孙子。看到孙子很懂事长得也很精神,李吉义的母亲搂着孙子呜呜大哭。

李葆华十六岁那年,他的户口迁回了北京,他也去了北京,跟着爷爷奶奶在北京读完初三,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李葆华学习很吃苦,三年的高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

李吉义和张秀玲退休后,直接回到了北京,他年迈的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了,需要人照顾,李吉义远离北京在山西生活了这么多年,也该好好孝敬父母了。

虽然回到了北京,李吉义始终牵挂着第二故乡的乡亲们,也牵挂着他的岳母和内地一家人。他的岳母虽然跟着他内弟一起生活,可李吉义还是不放心,因为他内弟是农民,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他每年都要回去看望岳母,给岳母买一些衣物和营养品,再给内弟一些钱。内弟家两个儿子结婚的时候,李吉义夫妻俩也掏了不少钱。

自从他的岳母去世后,李吉义回山西的次数就少了,但他每年都给内弟寄一些钱,毕竟他夫妻俩的退休金花不完,他内弟靠种地维持生计,生活还是不算很富裕。

今年春节前,李吉义突然产生了想回山西看看的念头。说走就走,他就和张秀玲买了一些土特产,坐车去了绛县,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看望了乡亲们,在他内弟家过了一个欢乐又祥和的新春佳节。

昨天给李吉义老师拜年的时候,他还在山西,李吉义老师说初二坐车去夏县,夏县有他的一个小学同学,也是当年到那插队落户的,至今还生活在那里,他们已经好几年没见面了。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李吉义老师感慨万千,他说在山西生活的时候,总是想着回北京。现在回到了北京,又总是思念第二故乡,他都分不清到底哪里是自己的家了。

知青们当年居住的地方(图片来源网络)

是啊,也难怪李吉义老师会有这样的想法,十六七岁时离家乡,在他乡生活了四十多年,他乡也就成了故乡。到底哪里才是家呢?我觉得,让每个人牵挂、让每个人留恋的地方就是家。在哪里生活得时间长,那里就是家。您认同我的这个观点吗?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李吉义老师提供素材)

0 阅读:2

草根知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