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应聘者乱贴标签折射用人单位任性

冯海宁 2024-12-03 18:23:13

记者近日采访多名高校毕业生发现,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性格歧视、第一学历歧视等各种歧视横亘在他们的就业之路上。其中,26岁的林琳是在求职时被性格测试挡在门外。她近日向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岗位投递了简历。公司招聘专员在通知她面试时进行性格测试,她表示自己是守卫者性格,结果对方说公司不想招聘守卫者性格的人。

为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促进公平就业,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均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三个严禁”也是消除歧视。这类规定受到好评的同时,我们要看到现实中,部分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歧视花样越来越多,呈扩大之势。

过去,大家提及较多的歧视是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如今仍未消失。比如一些单位只招男生,就是歧视女性;即便招聘女性也要求“已婚已育”,即歧视未婚未育女性。再如,有应聘者因为是“北京人”而错失工作机会,原因是“北京女孩不能吃苦”,这是武断并乱贴地域标签。近年来,还出现一些新的歧视现象,如第一学历歧视、性格歧视等,这让应聘者防不胜防,十分苦恼。

其中,性格歧视更为离谱。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作为用人单位,应该包容不同性格的人以形成性格互补的团队。然而,部分招聘单位在面试环节增加了性格测试,符合它的性格要求它就录用,不符合者则拒之门外。如上述林琳就因为是守卫者性格,被招聘单位拒绝。

首先,性格测试的科学性早就受到质疑。因为部分性格测试模型本身就缺乏科学性,测试结果自然难言合理。其次,忽视了不同性格的互补性,说明招聘单位不太懂团队组建。其三,给应聘者贴上“性格”标签进而拒绝,涉嫌歧视违反法律规定。虽然相关法律中没有点名性格歧视,但一个“等”字,就包括性格等歧视。若劳动者以性格歧视为由维权,招聘单位大概率要吃罚单。

如果仔细观察近些年来歧视花样不断翻新,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当就业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招聘歧视现象相对较少;反之,就业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歧视花样就会增多。原因是,有充足的人才资源或者劳动力资源供用人单位选择,后者就处于强势地位,给应聘者乱贴标签,进而挑挑拣拣。从这个角度来说,遏制就业市场歧视花样翻新的办法之一是,增加就业岗位调整供需关系。

办法之二是,依法对招聘歧视行为说“不”。此前,上海一公司因招聘存在地域歧视,被罚款5000元。这表明职场歧视在法律惩罚之列。只要每个被歧视的劳动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有关执法部门积极为劳动者“撑腰”,都能有效遏制歧视行为。同时,还应出台反歧视清单,将已经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歧视行为列入清单,作为法律中“等”字的注解,纠正钻法律漏洞的心理。

还可以出台“歧视黑名单”制度,将存在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列入其中进行公示,提醒各类人才警惕,这对用人单位也是一种惩戒。总之,对乱贴标签的招聘歧视要坚决遏制,决不能任其肆意蔓延。因为歧视行为花样越多,对劳动者伤害越多,越不利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0 阅读:1

冯海宁

简介: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