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天渐凉,不觉间已转入深秋。
一位年过半百的患者满怀焦虑地向医生倾诉他的困扰——为何只是不经意的腰酸背痛,竟会演变成令人谈之色变的尿毒症?这并非个例,近些年,尿毒症患者数量正悄然攀升,成为困扰许多家庭的健康阴霾。

据中国肾脏病数据中心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相当于约1.2亿人口,而每年新增尿毒症患者超过10万人。
尿毒症,这个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名词,其实是指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晚期的临床表现,此时肾脏功能已丧失95%以上,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全身中毒症状。
俗话说:"十人九痔,十人九肾",这句老话虽有夸张之嫌,却也反映出肾脏问题在现代人群中的普遍性。肾脏像一座默默无闻的过滤工厂,日夜不息地为人体清除毒素,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直到它发出强烈抗议信号时,往往为时已晚。
尿毒症为何越发常见?
北京协和医院肾脏内科李教授指出,尿毒症呈年轻化趋势的背后,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高盐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过度依赖药物,都在悄无声息中蚕食着肾脏健康。
据《中国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糖尿病肾病与高血压肾病已成为尿毒症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30.5%与27.2%。

与此同时,药物性肾损伤也呈上升趋势,常见于长期服用镇痛药、抗生素等情况。
肾脏损伤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沉默性"。肾脏拥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70%的肾单位被破坏,肾功能指标仍可能正常。
正如一位资深肾病专家所言:"当你感觉到肾脏不适时,病情往往已经相当严重。"
四种"伤肾物",再馋也要管住嘴
1. 含糖饮料与甜食
"一时甜嘴,一世苦肾"。过量摄入糖分会增加肾脏负担,促进肥胖、糖尿病发生,间接损害肾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表明,每天摄入含糖饮料超过330ml的人群,患慢性肾脏病风险增加23%。
在长三角地区,居民特别偏爱甜食,如上海的"甜点文化"、苏州的"蜜饯传统"等。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营养科建议,可选择天然水果替代甜食,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但需注意,即使是水果,每日摄入量也应控制在200-350克之间。
2. 高钠食品

"盐多一克,血压高一分"。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而高血压又是肾损伤的"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中国居民平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却高达10.5克。
北方地区尤其以重口味著称,如山东鲁菜、东北菜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发现,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加速肾小球硬化。
可采用"减盐神器"控制用盐量,或用香料、醋等调味品替代部分盐分,同样能提升菜肴风味。
3. 动物内脏与高嘌呤食物
"吃得太野,肾遭罪"。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过量摄入,会导致尿酸升高,形成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中,造成肾小管阻塞。

《中华肾脏病杂志》刊登的研究指出,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14倍。
四川、湖南等地居民尤其偏爱火锅、卤煮等内脏类食物。专家建议,此类食品每周摄入不宜超过两次,每次不超过100克。
同时,多摄入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有助中和体内酸性物质,保护肾脏。
4. 过度加工食品与防腐剂
"真食物胜过假食物"。速食面、香肠、罐头等加工食品中含有大量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需经肾脏代谢排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摄入加工食品的人群,其肾功能衰退速度比普通人群快28%。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外卖、快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日常。
建议都市白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尽量选择新鲜食材自己烹饪,或选择可靠商家的低盐、低油餐品。
护肾良方,从生活细节开始
面对日益严峻的肾脏健康形势,专家提出了全方位的护肾策略:
首先,调整饮食结构,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盐、低糖、低蛋白、高纤维。

上海瑞金医院营养专家建议,蛋白质摄入应适中而非过低,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0.8-1.0克蛋白质为宜,优质蛋白如蛋类、鱼类应占50%以上。
其次,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古语有云:"水为肾之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研究证实,适量饮水能促进肾脏血流量增加,加速代谢产物排泄。健康成人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左右,夏季可适当增加。
但需注意,肾功能不全患者饮水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再者,坚持适度运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肾功能衰退风险降低32%。

太极拳、健走、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尤为适合肾功能不佳者。
此外,定期体检不容忽视。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等检查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充足是百病不生的基础。
适当按摩涌泉穴、太溪穴、肾俞穴等穴位,能起到温补肾阳、固摄肾气的作用。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这一理念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充足的睡眠对肾脏修复至关重要。
何时应引起警惕?
肾脏问题常常"悄无声息",但以下信号不容忽视:
持续性疲乏无力,特别是晨起依然疲倦;面部、眼睑或下肢水肿;夜尿增多或尿量减少;高血压难以控制;尿液颜色异常,如泡沫尿、血尿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且无明显诱因。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肾功能评估。正如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专家所言:"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止肾病进展的关键。
一旦发现问题,切勿讳疾忌医,更不要盲目听信偏方,以免贻误病情。"
从古至今,肾脏健康始终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学会为自己的健康"减负",或许是对肾脏最好的礼物。正如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守护好肾脏这个"1",才能让生命的数字更加丰满。
参考资料:
1. 中国肾脏病数据中心. 中国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0-2022).
2.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