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学习心理学的第8个年头。
从2017年懵懵懂懂开始读心理学书籍开始,到2019年开始大量阅读中外心理学书籍,累计读完五六百本心理学书籍。
2017年4月份时,当时跟儿子的关系已经有一点摩擦,但还在可控范围。
一方面因为孩子还小,没到叛逆期,另一方面,我的焦虑还没有那么多。
虽然跟孩子有一些不愉快,但关系处得还算融洽,亲子关系也说得过去。
直到2018年时,跟娃的关系矛盾到达了顶点,几乎每天都在吵,每天都在打骂中度过,孩子对我相当仇视。
我知道自己也有问题,脾气不好,控制不了发火,忍不了时就炸了。
对娃有点无可奈何,对自己的脾气也有点控不住。
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想对娃发火,只是实在忍不下去了,才动手,才会责备和谩骂。
打骂完孩子,也是后悔的,觉得自己不该这样粗暴,应该对孩子温和。
可是脾气一下来时,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有点无奈,也有点无力。
眼见着孩子眼里没光了,眼见孩子眼神特别暗淡,对生活索然无兴趣,对学习更是提都不想提,更别说自驱力和目标了。
眼见孩子变成了“空心人”,眼见孩子要废掉,内心十分焦灼。
这时是读心理学书籍拯救了我的全世界,为我迷茫的生活与育儿路上的死胡同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离我最无助的时光,已经过去了8年,但谷底时的颓废、迷茫与无助、心酸与挣扎仍历历在目。
我想说的是:
父母永远别想着去改变孩子,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只要父母改变了,只要妈妈自身的能量与状态改变了,孩子一定会好起来。
而父母自我改变的最捷径方式,就是学习心理学,通过觉察和自省,来颠覆认知和思维,进而通过落地的行动一步步实现自我改变。
我的改变过程特别简单,浓缩成一句话就是:
坚持学习心理学,坚持优化自我。
践行这个理念,我用了整整8年时间。当时只是想通过读书来找到能改变孩子的办法,但后来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
我渐渐放弃了改变孩子的想法,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
学习心理学,持续坚持学习心理学。
从简单的心理学案例解读,到国外的心理学书籍,再到原生家庭、养育指南、成长型思维再到觉知力、正念、积极心理学、ACT、DBT、成长心理学等。
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想优化自己的目标越来越坚定。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脾气没有那么着急了,能缓一缓自己的焦虑,大部分时候能管住嘴;
不再着急上火去嗷孩子,而是在有情绪的时候,后退一步远离孩子;
看着孩子贪玩,不符合我的预期,不再哐哐一顿输出,而是换位思考孩子的诉求与需求,他的天性就是贪玩;
看着孩子不学习,不再劈头盖脸去吵,而是允许他按自己的节奏来;
开始不再有那么多灾难化思维,不再胡思乱想,不再自己吓自己,也不再将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给孩子。
我依然很爱孩子,但绝对不会再用打骂和说刻薄的话来点醒孩子。
我依然对孩子很好,但我不再干预他的生活和学习,而是只提醒不强求,听则听,不听就随他;
我依然关心孩子,但只关心他的情绪,关注他的需求,不会过度操心,过度关注,过度围着孩子转;
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读书、跑步、写作、做咨询,不会再整天围着孩子转圈圈。
孩子忙自己的事情,我也忙自己的事情。各司其职,各自负责。
我们有各自的空间,各自的想法,各自的目标。
孩子需要我帮助时,我会放下手头的一切,尽我所能来托举孩子。
孩子不需要我帮助时,我就读书学习工作,闲暇之余四处溜达,充盈自己。
似乎,我什么都没为孩子做:
学习的事不主动问,生活的事他不找我,我也不回应;
没吵过,没催过,也没强迫过孩子要好好学习;
也没试着去强行将孩子拗过来,按我说的去做;
更没有像盯贼一样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但孩子肉眼可见的变化是:
脸上笑容多了,眼神有光了,开始谈笑风生了;
追着我跟我说一些有趣的事,以及他的想法和计划;
开始努力学习,认真写题,开始激励自己要达成某个小目标。
心理学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与其说是改变思维,不如说是找回自己。
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解,与内耗和解,与灾难化思维和解,接纳无常,笑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