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非遗元素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机融合—丁延峰 胡梦飞

山东第一访谈 2023-07-15 10:15:54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大运河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精神、学、科学和教育价值。科学保护、集中展示与合理利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省、直辖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规划方面,基本完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沿运各地先后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方案,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法律法规体系。项目建设方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沧州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无锡江南运河文化公园、安徽柳孜运河遗址区建设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天津杨柳青、山东临清、枣庄台儿庄区、徐州窑湾、江苏宿迁、无锡梁溪区、杭州临平区等地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活动探索方面成就突出,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对运河非遗的保护、展示与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深入挖掘运河非遗的文化内涵,科学阐释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和创新非遗展示手段,切实推动运河非遗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现有机融合。

深入挖掘运河非遗文化内涵。

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的的文化遗产廊道,在沿线地区留下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长期以来沿运各地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够重视,导致调查研究不够系统、全面;对运河非遗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其范围和界限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对运河非遗内涵与特色的挖掘不够深入,进而导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出现雷同现象,缺少精神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运河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存续状态、传承机制、生存环境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其与大文化的关联度,期运河非通的范围和界限,科学划分其类别和层级。运河沿线高校究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学术优势,对大运河线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告深入挖掘,为运河非道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科学阐释运河非遗当代价值

自2014年六月大运河成功申遗以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运河非遗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的阐释仍有一定的不足。现阶段对大运河非遗的保护利用主要集中在本体保护和外在展示方面,对非遗精神文化内核及其与运河文化的共生互动关系等缺乏深人研究和深动呈现,对.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仍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这就需要进一步做好对运河非遗精神内涵的阐释和解读,大力弘扬其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的扶持引导力度,推出一批体现大运河文化特点、适合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展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讲好运河文化故事,加深民众对运河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运河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运河沿线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民间戏曲、故事传说等文化资源的阐释和推介力度,深刻阐述其与运河文化之间的关系,对运河非遗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赋予运河非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

生动展示运河非遗文化元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同样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参与。以往沿线各地由于对运河非遗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非遗展示空间不足,手段较为单一,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较弱,运河非遗的魅力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导致其在沿线社会缺少群众基础。这就需要进一步丰富运河非遗的展示和利用手段,根据资源禀赋与当地实际,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园区内设立非遗传习所、陈列馆、博物馆、体验中心等非遗展示场所,积极探索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的展示手段和模式;针对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与策略。打造多元立体、创新高效的运河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有效整合文博单位、专业机构和市场力量,通过全息影像、全景VR数字灯光秀等技术,打造数字非遗体验馆;借助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短视频平台,发布运河非遗相关短视频,拉近游客与公园的距离,使其真正走人社会,走进民众生活。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是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沿运各省、市需要在深人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研究闸释工作,不断丰富展示和利用手段,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文化内涵丰富、运河元素鲜明的高质量文化工程,推动运河非遗元素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现有机融合,使古老而又灿烂的运河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

丁延峰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胡梦飞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黄河运河流域高质量融合发展论文集》

编辑|苏平 卜玉叶

审核|刘迎水 王士兵

3 阅读:6

山东第一访谈

简介:访生产生活、谈民风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