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陵城,一座消失的历史名城,一座在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的战国古城。第一次读到王洪军老师的《陆沉于地下的战国古城——湖陵城》,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不仅为它厚重的历史和神秘久远的过往,更为它走来的那个时代——战国。如果把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比作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期的话,那么群雄逐鹿,强力奋争的战国时代,绝对是中华文明诞生前的裂变阵痛期,是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诞生于这个文明阵痛期的古城有着怎样的过去和现在,引得我欲去古城寻迹,这个愿望在端午节后终于成行。
车子在湖堤和闸桥间绕来绕去,最后在过了大沙河闸桥后,驶下湖堤,进入微山湖西岸的乡间公路。放眼望去,金黄一片,麦子虽已收割完,但金黄的麦茬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明晃晃的。世居湖陵,深谙湖陵历史,醉心于湖陵文化研究的王洪军指着眼前这片麦田介绍说这里就是湖陵城遗址。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北方农村常见的一片麦田而已,离我想象中的战国古城相去甚远。倒是沛县人民政府立在地头的一块“湖陵城遗址”的碑为它正了名,引得我们顶着正午的骄阳驻足遥望。
哪里是东城墙,哪里是西城墙,哪里是北城墙......。在王洪军的介绍下,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座战国古城:青灰色的城墙高大坚固,城楼红墙绿瓦,飞檐微翘,云纹瓦当匠心独运气魄雄浑。城中店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吆喝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庙宇道观星布,善男信女蜂涌而来,求财求利乞平安,普通民众的心愿古今皆同......
突然,战鼓声起,伴着嘶杀哭号之声,镜头一转,城中一片混乱,国人四处逃散,手持长矛短刀的兵士见人就杀,城内血流成河......
这是个有故事的城,承载过许多希望,也担负过太多苦难。孔子游说列国在这儿奔走过;诸子百家在此争鸣过;秦王统一六国的铁蹄从此踏过......
如今一切灰飞烟灭,只余这片黑土地,将过往的一切层层湮没,不留一丝痕迹,只让我们在千年后的今天,默诵着阎尔梅《游湖陵城》中的诗句:“曾披汉史诵歌风,千载无人嗣沛公。记得湖陵方与战,山河疏处想英雄。”怀想它当年的盛况,遥寄古人。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皆是水成就的鲜活精灵,没有水,生命将不复存在。水也是文化之源,四大文明古国皆发源于大河流域。逐水而居是古代劳动人民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有了水就有了一切。身傍微山湖,水是我们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
进村没多远,便来到一座水泥桥上,桥东桥西望过去,只见清凌凌的水面,波平如镜,不时有鹅鸭游过,划出道道涟漪。从桥上望下去,河水清澈可见,水草轻轻地摇曳着。河岸两边清一色的红瓦灰墙,跟平常的北方民居,没有多大区别,不时有下地劳作的村民从桥上经过,一切看起来都再平常不过。
当听说这条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河就是古泗水时,我的心海再也无法平静,甚至有些恍惚,意识在现代与过去之间不断穿越。凝望着静静的泗河水向东慢慢流去,似乎自己面对的不是一条河,而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幅巨幅画卷中,古泗水从太平顶山奔涌而来,哺育了沿途东夷族先民,孕育出中华古老文明之一的东夷文化。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虞舜、皋陶、大禹等等一大批古代传说中的重量级人物,也在这幅画卷中纷纷向我走来。耳边响起了孔夫子的那句千古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响起了诸子百家设坛论辩的强音和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之声;响起了南来北往漕运船只的欸乃声;响起了黄河水咆哮而来的怒吼声;响起了两岸民众呼儿唤女逃离家乡的哭号声......
此刻,无风,无浪。正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我们。静立河边,古泗水也静静的,时间似乎凝住了,我们溯流而上,亲耳谛听历代先贤们的教诲,见证他们的丰功伟绩和这条河的辉煌过往。逝者如斯夫,古泗水书写的两千多年的城市文明就这样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迹可寻,但这条奔流千年的古泗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一如既往地哺育着生活在两岸的人民,无声叙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过往。
站在桥上向东北方向看去,那儿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古建筑。飞檐微翘,雕梁画栋,在不大的村庄中特别显眼。那便是始建于晋代,香火延续一千多年的湖陵古寺。而它的下面,便是著名的鸡鸣台,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在这里带领着丰沛子弟日日闻鸡起舞,辛勤操练兵马,最后除暴秦,胜项羽,成功问鼎天下,书写了由平民到皇帝的神话。不知如今在日日伴着袅袅香火响起的晨钟暮鼓声中,是否还会响起鸡鸣声和高祖操练兵马的呐喊声。但我相信,高高的土台上肯定曾出现过军士观察敌情的身影,出现过翘首遥望迟归游子的慈母与贤妻的身影......
古城曾经的繁华早已落幕,古泗水充当南北重要漕运通道的历史也已远去,运河帆影已不现。高高的夯土台无声诉说着它曾经的使命,千年古寺燃起的袅袅香火欲向我们诉说这座古城曾经的故事,但它们的叙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寻迹湖陵,哪儿才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精髓所在,我苦苦寻觅着,思索着。
湖陵村村委会办公室设在一座约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里,与村委会紧挨着的便是程子庙小学,与程子庙小学粉刷一新的三层红色小楼相比,村委会办公室看上去太过寒酸落后。外表虽然寒酸落后,里面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所有设备一应俱全。尤其是挂在墙上的王、李、陈、蒿四姓家风、家规、家训,令我深为震憾,对这座湖边渔村刮目相看,这真的是一座有历史的村,有内涵的村。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延续传承,除了得益于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离不开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大家小家,世世代代永续传承。没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湖边小渔村能够把家风、家规、家训祖祖辈辈传承延续下来,还这样明文公示,时时警示族人,晓谕后辈。
我终于明白了这个不足千人的湖边渔村为何会人才辈出;他们为何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直重视教育,自建县以来村里先后已有近百人考入各大院校;我终于明白了湖陵村里的人们为何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能勇闯上海滩,并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上海立下脚根创立公司;我也终于明白了在疫情狂袭上海滩,外来人员在上海衣食无着,陷入困境时,来自湖陵村的许永斌会长为何能够勇于担当,为大家送去生活必需品,解决了大家的困难......
我想这一切都是古城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是湖陵文化的精华所在。原来一切都没有逝去,当历史的烟尘拂去,我们的精神永远昂扬,我们依然可以和先祖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在秦砖汉瓦、陶器铜鼎中,更在我们的血脉中。我们的身上不仅有诗经,周礼,有孔子的儒,有老子的道,更有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时积淀下来的强力抗争的进取基因。它激荡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时时为我们注入活力,让我们时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何其漫长悠久,但这场寻迹之旅与灵魂对话在告诉我们,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过的人,都不曾远去,他们的精神都不曾湮灭,他永远激励与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一刻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湖陵精神为何生生不息。在这精神延续的背后,是湖陵城这片土地,是泗水这条古老的河,年复一年,用它这片土地和奔流不息的水滋养哺育出来的。
二千多年的厚重历史让它承载过太多辉煌与苦难,见证过太多希望与毁灭,但一辈辈的湖陵人,就象这条古泗河里的水一样,在时代的风雪里,将弯曲的脊背直立,痛苦的直立,默默积蓄着生命的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与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而未来,因浸透着昨天与今天的重叠与沉淀,而更加丰盈与美好。
作者简介:马晓璇,山东微山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微山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文章喜欢随性而作,随感而发,崇尚自然,简单。
来源|《湖陵古今诗文选》——王洪军
编辑|苏平 卜玉叶
审核|刘迎水 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