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比亚迪的老板王传福在公司内部开会时说:‘‘汉唐宋明清,从古看到今,我决定出口海外的所有车的名字都以中文来命名,而且车上所有的按键都要有中文”。
当时主管海外销售的副总裁吓了一跳,力劝王传福收回决定。
副总裁说:“老板,万万不可啊!国外的客户不认中文名,他们只认英文,咱们就用比亚迪的英文字母做标识就可以”。

王传福听了一脸不悦道:“为什么不行?国外的车卖到咱们这里都用英文名称让咱们适应,为什么老外就不能学中文去适应咱们呢?咱们国人都学英文,为什么就不能让老外学中文呢?
副总裁说:“老板,我负责国外销售这么多年,老外的习惯和文化我是略知一二的,他们喜欢的是熟悉的东西。让他们很突兀的习惯咱们的中文汉字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确定的,失败的可能性太高,不值得冒险。咱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他们的使用习惯”。

王传福道:“咱们要打破常规,咱们还没试过怎么知道就不行呢?我觉得很多老外会喜欢咱们中文汉字的,因为他们会觉得很酷,很与众不同。其实老外买了比亚迪会跟咱们是一个心态,他们一看中文按键就知道是进口车,那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象征”。
但副总裁还是劝王传福道:“老板,咱们的试错成本太高了,最好不要试。明知道是个错误,为什么咱们不改正呢?”

不过王传福不愧是工程师出身,他说道: “谁说试错成本太高的?统一使用中文标识可减少多语言适配的模具更换、供应链管理成本会降低你懂不懂?再有,我们要对自己的汉字文化要有信心,汉字的方块结构和书法美学在车标、车型名称(如“唐”“汉”)中具有较高辨识度,相比英文更易形成记忆点。咱们在国内都是用的中文标识,到国外用同样的标识,可以保持全球标识统一,避免不同市场使用不同语言导致品牌形象割裂。我就问你,我说的这些是不是有道理?”
副总裁说:“老板,您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是我觉得,在消费者不一定喜欢的前提下,为什么就不能就按消费者的要求来呢?”

王传福这次真的有点不悦道:“消费者可以引导,如果咱们出口海外的车跟别家车企没有差异化竞争,没有创新,按部就班就好吗?再有,当年日系车进入欧美市场时曾使用日语发音命名,如Supra、Camry,且逐步被消费者接受为著名品牌,那你给我解释一下,这是什么道理?我告诉你,之所以你不看好我的决定,是你骨子里的不相信造成的,你觉得咱们国产车出口海外,比外面的车低一个档次,这是你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而你这种心态和想法怎么可能让比亚迪出口海外的车销量成功呢?”

这一次副总裁再也不反对了,他被老板王传福说的哑口无言了。
而事后证明,王传福的决定是对的。而这名副总裁深刻领悟到老板的决定之后,在海外销售市场“开疆拓土”,为比亚迪汽车出口销量的增加立下了汗马功劳。
举例说明,比亚迪汉EV出口德国就是保留的汉字车标的车型,该车在全球已形成高度知名度,因为性能不输保时捷等豪车。以至于无数德国消费者熟知“汉”纯电车,并认可“汉”的品牌形象。

现在比亚迪是为数不多的进入欧美、日、韩发达国家跟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欧美市场,中文标识可吸引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尤其在电动车领域,比亚迪试图打破传统汽车品牌的固有印象。
在部分海外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对中文接受度较高,且比亚迪近年通过技术优势(如刀片电池)逐步建立口碑,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性能,而标识语言也逐步接受。
比亚迪保留中文标识是品牌战略、文化自信与市场策略的综合体现,旨在通过差异化设计强化“中国智造”形象,同时以技术实力为支撑逐步赢得海外消费者认同。这一策略与日、德车企的品牌路径相似,未来或成为更多中国品牌出海的参考模式。

我觉得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保留中文标识有助于强化其“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尤其是在全球市场推广中国技术和文化软实力。
而中文标识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类似日车企使用汉字(如“丰田”),比亚迪可通过汉字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高端感。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性能,而中国文化的输出更加让我们自信自强。作为国人,我们都有民族自豪感,都希望看到赋有中华文化的品牌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
现在我个人觉得,比亚迪的老板王传福做到了。

专家王志纲曾说过,他最佩服的两位企业家第一是任正非,第二就是王传福。特别是王传福在自家出口的产品上坚持用中文标识的决定,让人佩服他的魄力、勇敢和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格局,认知高一阶,但往往被低一阶的人认为是错误的。即便事实证明高阶实际效果的确不如低阶的,但是也不能说明高阶的是错误的,只是时机不到
王总威武
那么请问为什么叫byd,不起个中文的名字,这难道不是文化不自信?[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