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继抚州东信六院后,贵溪二院也倒了!300多名医护集体失业,学医的路还怎么走?
事件来龙去脉:从“开业风光”到“全员失业”,发生了什么?近日,江西医疗圈接连传出噩耗——继抚州东信第六医院停诊后,贵溪第二医院(贵溪东信医院)也宣布自4月10日起全面停业,不再接收门诊和住院患者。这家2019年开业的二级甲等医院,曾以“现代化综合医院”自居,开业时宣称“开放病床500张”“西门子高端设备齐全”,如今却因“账户余额无法支付薪资”被迫关门,300多名医务人员面临失业,绩效工资拖欠数月未发。
医保困局:贵溪二院虽未被曝具体违规,但同属东信医疗集团的抚州东信第六医院,曾因“超标准收费”“虚假诊疗”等多次被罚超百万,医保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全国范围内,2024年已有1236家医院倒闭,82%为民营机构,医保严查、DRG支付改革让本就薄利的民营医院雪上加霜。
信任危机:患者对民营医院的“天然不信任”难扭转。贵溪二院虽是二甲,但民众更倾向公立医院,加上近年民营医院频发“过度医疗”丑闻,患者流失加剧经营恶化。
管理失序:盲目扩张、外行领导内行、设备投入与业务量不匹配……这些“通病”在贵溪二院同样存在。其母公司东信医疗集团旗下9家医院中,已有2家停摆,暴露出民营医疗资本“重规模轻质量”的致命短板。
一位医生的自述: “去年开始,绩效就断断续续,今年直接停发。医院说‘等新投资人’,但谁愿意接盘?我们科主任50多岁,连夜投简历,可公立医院编制早饱和了……”(来自贵溪二院匿名医生口述)
学医,该何去何从?民营医院寒冬下的生存指南当“医院倒闭”从新闻变成身边事,医生们的焦虑肉眼可见:民营医院还能去吗?公立医院卷不动怎么办?转行是否太迟?
现实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夹击
医保监管“北斗系统”上线:2025年医保飞检升级,大数据实时监测诊疗行为,“驾照式扣分”直接挂钩医生处方权。违规成本陡增,民营医院“灰色操作”空间被彻底封死。
公立医院虹吸效应:县域医共体建设加速,90%的县将拥有三级医院,基层患者被公立体系“吸走”,民营医院病源进一步萎缩。
现实二:医生的“自救路径”
转型公立或社区医院:虽编制难求,但安徽等地推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基层岗位缺口大,且绩效与医共体考核挂钩,稳定性更高。
提升“不可替代性”:专科能力(如肿瘤介入、重症医学)或全科医生资质是硬通货。抚州东信六院的肿瘤科医生因设备和技术优势,转诊后仍被多家医院争抢。
关注政策风向:DRG付费下,成本控制能力强的医生更吃香;县域医共体“五大中心”(如胸痛中心)建设急需人才,提前布局者占先机。
一位成功转型的案例:
“我在民营医院干了8年,考了全科医师证,去年跳槽到社区卫生中心。工资少但稳定,还能做家签服务,绩效反超以前。”(杭州某社区医生分享)
最后,小编想说,医院倒闭潮下,没有谁是真的“局外人”。医学之路道阻且长,但危机中永远藏着转机。 关注我们,抱团取暖,一起找到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