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医学院自习室里,灌着美式、背着蓝色生死恋的考研人、考博人、规培人可能想不到,当他们终于熬到毕业时,四川又一次给医学生们送来一份「新品」——
在规培、专培、考研、考博,博后之外,医疗人才流水线上又多出一道名为「管培医生」的工序。
麦子熟了五千回,医生管培第一回
一种医学生新型就业形态「管培医生」,正在破土而出。据西南医科大学官网,「管培医生」的概念由该校 2024 年 4 月最早提出,当年 6 月试点推行。
所谓管培(Management Trainee),其实是一个外来术语,也是管理培训生的简称。一般指的是企业里面以「综合方面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
2000 年左右,以宝洁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快消集团带动了「管培生」这一人才培养机制在国内的兴起。不同公司对管培生有不同的要求,但普遍流程是让管培生通过 1~3 年的轮岗,熟悉公司各部门运作流程,再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将他们定岗到具体部门的管理岗位上。
事实上,部分大型三甲医院也在推进医院管培生的项目。
只不过,虽然都叫管理培训生,但有的医院招聘的是正常轮岗后定岗的正式职位,有的医院则是主打以「体验医院管理前沿」的实习生。
比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4 年管理培训生招聘公告显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应届毕业生为优先选择人群,培训时间为一年,合格者结束时可发实习鉴定证明。费用、补助与福利更是突出表示「无需缴纳任何培训费用,培训合格者还可申请医院实习补助」。
而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管理培训生项目」则明确表示,管理培训生项目人员与医院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三年。合同期满后,医院将统一组织留院面试,并结合轮转部门考核意见,择优录取。
但不管是实习还是正式的劳动合同,这些管培项目都是针对医院的行政科室进行开展的,面向的专业群体也很广泛,不是对于临床一线的进行的管理培训活动。
而「管培医生」,则是首次正常面向临床专业学生,推出的医生「新阶段」。
那医生是怎么个管培法呢?和规培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晋升通道,也没有处方权
根据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文章,「管培医生」指的是本科毕业后在医院过渡性接受教育管理培训的医学生,是介于医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与规培生、硕士研究生、临床医生之间的新型就业形态。
据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在管培医生双选会上的介绍,该项目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医学生「坐考」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服务需求的提升,医生高学历成了一种入职条件:「用人单位准入门槛比较高,大型医院的招聘普遍设置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培合格证以及硕士研究生学历等相关的硬性标准,这让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一些困境。」
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比较简单,医学本科毕业生和有用人需求的基层医院签订「契约」,为医学本科生搭建起「就业+临床实践+升学备考」三位一体的一年期项目。
据中华网报道,「管培医生」项目的相关医院会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工资,此外还有购买保险、提供食宿等方面的「福利」。
通俗一点说,这个管培医生项目既不「管培」(没有晋升通道),也不「医生」(没有处方权),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短期就业项目——
给没有考研考规培的同学一年「边上班边备考」的新选择。
让人头痛的医学本科就业率
为什么要推出这个项目?
现在医学生就业(尤其是本科医学生)正在逐渐变成一个老大难问题,如果用著名考研老师张雪峰的金句则是「每一个医学生都知道自己不卷就是死」。
老规矩,还是数据说话。2022 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8~2021 年间,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总体看来,医学专业毕业总人数从 2018 年的 119 万余人增长到 2021 年的 128 万余人,呈上升趋势。
而《2024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21~2023 届本科生总体未就业比例小幅波动,而医学生未就业比例逐年攀升。2021~2023 届医学各学科毕业去向落实率总体仍为下降趋势。2023 年临床医学类的落实率,更是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
这一大趋势下,或许顶尖医学院如协和复旦的医学生们还没嗅到真正的寒气,但在地方医学院里,本科生医学生就业已经步入寒冬。
以「管培医生」发源地西南医科大学为例,据《202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临床医学院本科落实率在全校学院中排倒数第二,仅高于外国语学院。在这所医科大学里,排名最高的落实率学院也不是医学类专业,而是法学院。
华东地区某医科大学辅导员郭子琪表示,本科生毕业落实率是考察大学教学质量以及后续经费审批非常重要的指标,每年各类老师都要对没有签工作又没考上研的同学花费非常大的功夫,「比如我们学校就安排了一些科研助理岗位,给一些想留在学校继续考公考研的同学。但现在科研助理也有比例限制,不能安排太多。」
郭子琪推测,西南医大的「管培医生」过渡就业可能也属于落实的一项,毕竟按照算法,科研助理和其他录用形势就业也是一种有效落实。
从数据上看,西南医科大在 2024 年试点「管培医生」后,确实在临床本科的就业落实上,有了质一般的飞跃。2023 年,该学校的临床本科毕业生落实率还低于全校平均水平,排在第三梯队(80% 以上)。而 2024 年,临床本科毕业生落实率赶超全校平均水平,来到了第一梯队(95% 以上)。
用一个一年的「管培项目」撬动超 10 个点数的就业率,「想出这个妙计的真是个天才。」业内人士评价。
数据好看了,就业问题能解决吗?
那最现实的问题来了,这是个好的就业选择吗?
根据西南医科大学报道,该学校初步研判「管培医生」首批试点取得阶段性成功。回访调查显示,在 29 名上岗学生中,24 人报考研究生,15 人上线;29 人全部报考执医考试;未上线和未报名考研的学生表示,就业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下一步计划积极参加规培或转向基层就业。
也就是说,即便管培一年下来,考研、规培仍然是医学生的最终取向。
图源:Soogif
那另辟蹊径的这些学生,能通过这一年留院吗?
据仁寿县人民医院组织人事科主任王麒在西南医科大学双选会上表示「去年入职的管培医生在多科室轮转成效显著,既提升了专业能力,也缓解了我院用人压力。表现优异者经考核将优先签约。」只不过,根据仁寿县人民医院最新的招聘来看,医生岗位的门槛仍为硕士学历、规培证、医师证。
很显然,「管培医生」在晋升通道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据四川某医学院校临床本科生袁帅表示,该学校近期也在宣传「管培医生」的工作,但自己也是有些顾虑「不管怎么看,都和正常观念中的管培生不一样,看起来更像是医学版灵活就业,给你根绳子爬出坑,但绳子那头系着的可能是另一个坑。」
袁帅表示,本身他就在华西附属医院实习了一年,如果为了考研而再去基层「管培」一年,实际用处不大,他打算先去心仪老师的实验室熟悉科研,为第二年「二战」打好基础。
但也有川北医学院的唐笑同学表示,「管培医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是川西农村的孩子,一战硕士失败打击还是挺大的,如果参加管培能给我每月 2000 元+包住宿,真的要比在家坐考好很多。」
据西南医科大学官网,今年 3 月,该校向四川省教育厅提交《关于「管培医生」就业新形态的推进情况和优化对策报告》,争取支持推动项目推广优化。
这座培养出无数医生的百年老校,正在用「管培医生」的新故事,试图为医学生们搭建一座新桥。
只是没人知道,桥的尽头是更光明的未来,还是另一场循环的开始。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