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有座通天之塔,建成仅19年神秘倒塌,那个风雨之夜发生了什么

西楼说史 2021-12-03 02:34:08

2013年,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以一首翻唱的《烟花易冷》惊艳四座,清冷凄婉的歌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乎所有的文案都言之凿凿《烟花易冷》的故事取材于南北朝三大奇书之一的《洛阳伽蓝记》,我只能说这些人压根就没看过《洛阳伽蓝记》这本书。

《洛阳伽蓝记》是东魏杨炫之写的一本描写北魏洛阳城佛寺盛况的佛教历史地理著作,他书中描写的大概是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这四十年的历史。

全书分成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和城北五个篇章,按方位逐个介绍城内外著名的佛寺。除了记载佛寺的基本情况,还捎带手描写了当时洛阳城里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奇闻轶事。

南朝的宋文帝相对应的是北魏的太武帝时期,这一时期双方确实在洛阳爆发过战争,不过这和《洛阳伽蓝记》毫无关系。

太武帝死后几十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佛寺,这才有了后来的《洛阳伽蓝记》。

太和十八年,孝文帝率百万军民迁都洛阳,随即便开始大兴土木建设新都。鲜卑人笃信佛教,早在平城时就大建佛寺,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他们不忘把这份虔诚信仰带到中原,继续建佛寺,凿石窟。

《洛阳伽蓝记》浓墨重彩描写开篇的永宁寺以及它的九层宝塔。《烟花易冷》里的伽蓝寺和浮屠塔的原型大概就是这里。

永宁寺是北魏皇家寺院,地位很高,其位置也处在都城的黄金地带,位于皇宫的西南方,中轴线铜驼街西侧。早在平城时就有一座永宁寺,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本想再建一座永宁寺,可惜天不假年,孝文帝不久撒手人寰,这修寺一事便搁浅了。

一直到灵太后胡氏临朝后终于动工营建永宁寺,时间是熙平元年。永宁寺的特点是前塔后寺,不同于后来流行的前寺后塔模式。寺院前面的九层宝塔成为当时洛阳的地标建筑。

据考古勘察,永宁寺塔从塔基到金刹的高度大约有147米之高,如果这个数据可靠,可能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结构宝塔。

宝塔落成后,胡太后率领文武百官前去验收,众人拾阶而上,登上一百多米高的塔顶俯瞰全城,只见偌大的洛阳城尽收眼底,东面的建春门、大石桥牛马市,南面的洛河码头和永桥,西面的西阳门和白马寺的经幡,北面的皇宫阊阖门太极殿,一切都历历在目,一派尘世喧嚣气息。

每当夜色来临,宝塔上的金铎在风中一起摇晃,清脆的塔铃声瞬间传遍整个洛阳城。

塔铃清脆,梵歌悠扬,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

如此伟大的建筑奇迹,这座神圣的浮屠塔吸引了全城人的目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座巨大的宝塔仅仅存在了19年便倒塌在了历史的废墟里。

佛寺命名永宁寺,寓意永远安宁,寄托了对北魏王朝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然而讽刺的是自从佛寺和宝塔竣工后,北魏王朝便再也没有一天安宁日子,19年间政局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刀光剑影,洛阳几次遭遇战乱蹂躏。一直到19年后的一个春天,宝塔倒塌,到了夏天,北魏王朝也分裂了。

宝塔的倒塌似乎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宝塔为何倒塌,史书中没有记载,只有杨炫之在他的《洛阳伽蓝记》里详细描写了宝塔倒塌的经过。

从《洛阳伽蓝记》里记载来看,真实性很高,作者杨炫之是北魏末年人,也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他在洛阳当官时曾和同事一起登上宝塔参观。洛阳废弃后,他又曾回到洛阳城凭吊,又采访了很多当事人的见证,由此看来他书中记载的当是他亲身经历的。

书中记载北魏分裂那一年的初春某一天,洛阳上空风雨大作,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雷鸣电闪还夹杂着片片飞雪。高大的宝塔不幸被雷电击中,大火从第八层开始燃起,火借风势很快便将宝塔吞噬。

大火将洛阳的夜晚照的如同白昼,从睡梦中惊醒的京师百姓发现宝塔失火,纷纷冲出家门救火,偌大的洛阳城沸腾了,哭喊声、祈祷声、哀嚎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夜空之中。

皇宫中的孝武帝登上凌云台查看火情,他派出录尚书事长孙稚、南阳王元宝炬带领一千羽林军前去救火。

遗憾的是宝塔太高了,再加上风雨大作,火势凶猛根本无法遏制,众人束手无策,一个个望火悲叹,垂泪而去。

大火烧了一夜,宝塔轰然倒塌,《洛阳伽蓝记》里记载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一年后废墟上还有烟气冒出。感觉这个有点夸张,你就是把整座洛阳城烧了,也不可能燃烧三个月吧。

瑕不掩瑜,虽然细节有所夸张,但《洛阳伽蓝记》里还是保存下来珍贵的一手资料,为我们还原了一千多年前那个风雪之夜的真相。

一座倒塌的通天之塔,一场没有做完的梦,一首古都洛阳的乱世悲歌。

1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