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方墓志,为何和千里之外的洛阳邙山有着剪不断的关系

西楼说史 2021-06-02 10:52:41

在上海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方特殊的墓志,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并不属于上海,而是来自于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阳,因为种种原因辗转进入上海博物馆。

这方墓志全名叫《魏使持节骠骑将军冀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安乐王墓志铭》,因为这位安乐王名叫元诠,故而人们又习惯性称为“元诠墓志”。

元诠墓志是魏碑里的书法精品,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高度重视,很多人学魏碑都会临摹这篇墓志。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知道北魏和上海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上海地区也从未做过北魏的疆土,这方来自北魏的墓志为什么会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呢?

这话说来就长了。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元诠墓志确实是经过多次转手,辗转落户上海博物馆的。那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就不能不提北魏中后期的首都洛阳了,众所周知,北魏第六代皇帝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八年从平城迁都到洛阳,随后的四十年里,这里便成为北魏的新首都。随同孝文帝来到洛阳的还有大批文臣武将和鲜卑皇室贵族,这元诠就是其中之一。

元诠是什么人?

看姓氏就知道是北魏宗室,孝文帝的亲戚。北魏皇族本姓拓跋,例如孝文帝原名就叫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他大力推进汉化改革,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改汉姓。

要求鲜卑贵族全部改用汉姓,而且他自己带头先改,把拓跋改为元。

为什么改为元呢?我们知道一月又叫元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乃第一的意思。皇帝改姓元看来是深思熟虑的,绝非一时兴起。

拓跋宏从此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孝文帝元宏,自然那些皇亲国戚都要改,元诠也不例外。

这元诠说起来和孝文帝关系很亲密,他和孝文帝是堂兄弟关系,元诠父亲拓跋长乐(那会儿还没改汉姓)和孝文帝父亲献文帝拓跋弘是同父异母兄弟,都是文成帝的儿子。

献文帝即位后便封自己的兄弟为建昌王,不久改为安乐王,将他外放到定州做刺史,结果这家伙到定州后鞭打豪门,凌辱官员,视国法为废纸,肆意妄为,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有人壮着胆子进京告状,此时的皇帝已经是孝文帝了,对这位骄横霸道的皇叔,孝文帝下令仗打三十板子,以儆效尤,谁知打完后拓跋长乐更加变本加厉,最后没办法,朝廷只得把他撤职押回平城监禁,后来有人揭发他勾结乙肆虎图谋不轨,被孝文帝赐死于家中,此时他的儿子元诠年仅三岁。

拓跋长乐死后,朝廷给了他一个罕见的恶谥“厉”,历史上用这个谥号的除了周厉王外,还真不多见,可见这家伙确实是罪恶滔天,人神共愤。

但孝文帝并没有搞株连,依旧让他儿子元诠袭封安乐王,也许是因为杀了他父亲心中有愧的缘故,孝文帝对元诠一家人还算照顾有加。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特地派元诠回平城恭请太庙神主,可见孝文帝对他的器重。

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病死于南征途中,太子即位,是为宣武帝。元诠被外放凉州刺史,结果这小子不吸取老爹的教训,又在凉州胡作非为,横征暴敛,贪污受贿。朝廷一看,赶紧换人吧,把他调到定州,他老爹翻船的地方当刺史,让他反思反思。

元诠到定州不久,便赶上了京兆王元愉(宣武帝的弟弟)在信都(今河北冀州)举兵作乱,元诠探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向朝廷奏报,并站出来安抚河北各地州郡,让大家不要相信元愉的宣传。

随后元诠又和李平、高殖等人带兵攻破信都,生擒元愉,以首告之功封尚书左仆射。

揭发元愉并平定其叛乱,是元诠一生中最得意之笔,他也因此受到宣武帝的器重。不过好景不长,他便因病死于洛阳家中,谥武康,史称安乐武康王。

元诠死后,以王礼葬洛阳西北长陵东岗,其位置在今天的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伯乐村西北的邙山岭上。在他之前那里已经埋葬了众多元氏宗亲,元诠墓所在的山岭上东西排列三座墓冢,元诠墓是最东边一座,此地又名“赵冢坡”,不知是何来历。

元诠死后,他儿子元鉴袭封安乐王,当时河北爆发了葛荣领导的起义,形势危急之下,朝廷派他带兵平叛,结果元鉴连战连败,见大势已去,索性投降了葛荣。不久魏军歼灭元鉴,将其斩首送回洛阳,朝廷下诏废除他的元氏宗亲资格,一直到几年后孝庄帝时才重新恢复他的宗亲资格。

元鉴死后,他的弟弟元斌之从葛荣队伍反正回到洛阳,孝武帝时封颍川王。北魏分裂后,元斌之先逃到江南梁朝,后来又跑到长安投奔西魏去了。

如此一来,埋葬在洛阳的就只有元诠一人了,他爹长乐葬平城,儿子元鉴死于乱军,葬处不明,小儿子元斌之后来死在了长安,只留下孤零零的元诠孤坟在洛阳的夕阳中寂寞无言。

可是我多次走访元诠墓,发现山坡上东西排列三座墓冢,元诠墓是最东边一座,西边还有两座无名墓冢。

那两座无名墓冢和元诠墓是什么关系?他们的主人是谁?

这两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经过多年查找,尤其是逐字逐句查阅郭玉堂老先生写的第一手资料《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的北魏部分,只找到了元诠墓的记载,它西边的两座墓冢却只字未提。

这种古墓一旦被盗,墓中文物流失,再想确认墓主身份几乎是不可能了。这个遗憾至今没有解决,我也只能称之为无名魏墓了。

郭玉堂老先生是孟津人,民国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专注收藏保护邙山出土的墓志碑刻,当年很多古墓被盗他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获取一手资料,因此他的这本书非常珍贵,填补了大量的考古空白。

据书中记载,元诠墓于1919年被盗,出土的元诠墓志流入市场,几经周折最终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如今这方墓志和元诠墓天各一方,再无相会之日。

元诠墓的封土是三座墓中最小的,位于洛吉快速通道旁边,对面是洛阳驾考中心,墓冢离孟津城区的汉魏大道很近,旁边是气象局,这里规划的是北魏陵墓遗址公园,不过目前还没有开工的意思。

4 阅读:3310
评论列表
  • 2021-06-30 08:35

    论国宝,河南省是最多的,河南省好多国宝都在外省博物馆里展着,谁家博物馆要是没有一两件来自河南的藏品,那就是不完整的[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