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后,阿拉伯联盟代表当即退场,并表示不受该决议的约束。
随后阿拉伯联盟组织“阿拉伯解放军”开入巴勒斯坦与犹太民兵作战,不料此举却将巴勒斯坦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可以说,巴勒斯坦人悲惨的现状,阿拉伯联盟要负很大的责任。
剧照
1948年5月1日,英国按照联合国规定从巴勒斯坦撤军,犹太人立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并相继获得了美国和苏联的承认。
而阿拉伯联盟则在开罗召开会议,决定进行武装干涉。但阿拉伯联盟此举绝不是要主持正义,而是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从决定出兵干涉开始就争议不断:
阿拉伯联盟当时的老大的是埃及,但埃及国内政局不稳定,国王法鲁克并不想卷入战争。
沙特跟美国关系亲密,他认为一旦开战结果难以预料,而且与美国人发生矛盾,对自身利益影响更大。也门也紧随其后。
伊拉克和黎巴嫩虽然叫得很凶,但并不想打战。伊拉克与巴勒斯坦隔着一个国家,输赢对他来说没什么影响。而黎巴嫩刚从法国独立,自己身上还有一堆事要处理。
态度最坚决的是外约旦、叙利亚和耶路撒冷领导侯赛尼,但他们各自的目的也不一样。
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直想建立一个大约旦,当耶路撒冷王。
历史上外约旦跟巴勒斯坦是同一个地区,阿卜杜拉不仅想占领联合国方案中划给巴勒斯坦的地,还想占领一些犹太人的战略要地,比如海法港和南部的内格夫地区。目的达到了就单独与以色列媾和。
阿卜杜拉
而叙利亚的目的是想赶在外约旦之前,占一些巴勒斯坦北部的地,当然如果可能得话打败犹太人最好。
侯赛因的目的是想借阿拉伯联盟的手,赶走犹太人,恢复自己家族的权势。
由于主张打的人多,埃及被舆论绑架被迫同意。但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动员,战场上闹出了一些笑话。
一个在巴勒斯坦参战的埃及士兵被问起在哪里时,居然回答道:“在埃及的训练场。”
整个联盟与埃及情况相似,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指挥部里,连张军用地图都没有。
开战前5天,以色列建国元老果尔达·梅厄夫人秘密来到外约旦会见了国王阿卜杜拉,劝他不要参战。
但阿卜杜拉反劝果尔达·梅厄推迟建国,先建立自治区。之后他会接管整个巴勒斯坦,并承诺善待犹太人。
果尔达·梅厄说:“难道你不知道在这个地区我们是你们唯一的盟友吗?其他都是你的敌人。”
阿卜杜拉回答:“是的,这我知道。”
双方的谈判虽然没有结果,但这恰恰能证明,外约旦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帮巴勒斯坦。
战争开始前,阿卜杜拉要求担任战区指挥官,指挥所有部队。但埃及表示不服,为了限制阿卜杜拉的权力,联合其他兄弟推举了一位前线总指挥。这就造成了多头指挥的混乱局面。
梅厄
阿拉伯联盟唯一的优势是军事:
埃及、外约旦、伊拉克都是英国的保护国,部队都是英国人训练,装备英国武器,尤其是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中的高级军官都是英国人。他们拥有大量飞机、坦克和火炮,第一阶段出兵4.2万余人。
而以色列方面,最初只有2万多民兵,飞机坦克几乎为零,连步枪都无法做到人手一支。
外界普遍认为阿拉伯联盟将赢得战争,英国驻巴勒斯坦部队司令麦克米伦将军认为,阿拉伯军队“将毫无困难地占领全境”。
以色列人没有坐以待毙,建国元老果尔达·梅厄夫人亲自前往美国,向犹太富豪募集了5000万美元的巨款,再前往欧洲购买武器。在苏联帮助下,他们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购买武器合同。
战争打响后,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直扑耶路撒冷,攻占了旧城并开始围困新城。
这里居住着10万犹太人,但根据联合国分治方案,周边都是阿拉伯人的地盘。被围困后,犹太人处于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
以色列方面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援耶路撒冷,他们的救援部队遭到外约旦炮火打击,伤亡很大。
阿拉伯军团另一路占领特拉维夫东南部12英里的卢德和拉姆拉,形势一片大好。
但外约旦军队却没有继续开展大规模进攻,转为固守阵地。
以色列找到一条山上的小路,绕过阿拉伯军团的据点,将补给送进耶路撒冷,暂时解除了危机。
埃及看到外约旦进攻耶路撒冷后,为了防止其南下抢地盘,兵分两路。北路军沿海岸公路向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推进,南路军也向耶路撒冷推进。
北路军推进至特拉维夫南部32公里的阿什杜德附近,遭到以军顽强阻击。以军在夜间偷袭了埃军的后方补给线,占领了一座关键高地,并虚张声势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已经切断埃军补给线。
消息传到开罗,埃军司令部立即要求前线暂停向北进攻,转而抢占南部内格夫地区一些要地。
东北方向的叙利亚军队向太巴列湖南端攻击,起初占领了一些犹太人定居点。
刚刚从法国买来的两门榴弹炮到货,以军立即投入使用,并击中了叙军的坦克。叙军以为与以军大部队遭遇,也停止了进攻。
伊拉克军从中部发动进攻,没遭遇什么阻碍,一直推到图勒卡尔姆,距离地中海只有11英里,几乎将以色列拦腰切断。
但伊军没有继续向前推进,转为巩固阵地。
黎巴嫩军队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整个战争期间只占领了几个边防哨所。
这一阶段,局势对阿拉伯联盟非常有利,只要他们能再向前冲一下,也许以色列真的灭亡了。
可惜他们没有把握住机会,接下来局势开始转变:
美国和苏联大力斡旋,使双方达成了停火4周的协议。这无疑是给了以色列一个喘息机会。
以色列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的武器陆续到货,还招募了大批新兵就地进行训练。
第一次停战结束后,以色列发动反击,主要目标是东部的阿拉伯军团和北部的叙利亚军。
阿拉伯军团借口后勤供应困难,需要缩短战线,不战而放弃了卢德和拉姆拉。特拉维夫东部危机解除,但以军对叙军作战进展不大,对耶路撒冷的进攻也遭受挫折,在南线对埃军作战也收效甚微。
盟友们看到阿拉伯军团不战而退,纷纷怒斥,一些支持者甚至还跑到约旦围堵阿卜杜拉的王宫。阿卜杜拉被迫抽调部分兵力回国维护安全,此后阿拉伯军团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再也未发挥过积极作用。
战争持续了10天,联合国再次要求停战,这一次停战持续了3个月。
以色列继续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大批武器。在苏联支持下,大批东欧犹太移民来到以色列,其中不乏二战时的退伍老兵。另外也有部分欧美犹太志愿者到以色列参战,他们大多是技术兵种。让以色列海陆空三军实力大增。
到停战结束时,以色列军队已发展到将近10万人。飞机增加到100多架,舰艇增加到16艘。
而阿拉伯联盟这边却一直在吵架
停火期间,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开始争取巴勒斯坦一些头目,说服他们与外约旦合并,并表示将任命亲外约旦的人为耶路撒冷总督。
阿卜杜拉公开向埃及提出了这一想法,弄得埃及很恼火。埃及反对阿卜杜拉的意见,并打算扶持亲埃及的人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政府。
为了限制阿卜杜拉,战争期间,埃及就没收了一船经苏伊士运河给“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火。
阿拉伯联盟不顾外约旦的抗议,在加沙成立了“全巴勒斯坦阿拉伯政府”。
阿卜杜拉也针锋相对,召集另一派巴勒斯坦人集会,呼吁把巴勒斯坦置于外约旦的保护下。
停火期间,阿拉伯联盟陷入了各种内部纷争,没有在军事上认真准备。
接下来战火重开,以色列重点对付南线的埃及军队,接连发动两大战役。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反推到西奈半岛,并将留在加沙的埃军退路切断。
期间,埃及不断向阿拉伯联盟求助。但外约旦视而不见,根本不回复。其他国家则是有心无力,最后还是英国出面威胁,以色列才从埃及撤军。
在北面,以军仅用60个小时就将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组织的阿拉伯拯救军赶出境内,还占了了黎巴嫩十多个村庄。
埃及无心再战,只能同以色列谈判停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以色列放走被围困的埃军,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的整个内格夫地区归以色列所有。
老大投降,黎巴嫩、外约旦、叙利亚等国家也陆续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议。
外约旦将部分村庄和高地划给以色列,换取以色列承认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与外约旦合并。
黎巴嫩与以色列达成协议回到各自边界。
叙利亚在谈判中想保留占领的三块地盘,但以色列不同意,最后出了个折中方案,这三块地实行非军事化由联合国监督。
伊拉克虽然不愿与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停战协定。
战争结束后,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其他地区被以色列占领。
巴勒斯坦人邀请一群亲朋好友来打建国之战,不料引狼入室,打完仗发现地盘全没了,自己还成了外国人。
当初阿拉伯联盟怂恿巴勒斯坦人拒绝分治方案,帮助他们打仗,结果又没有硬本领,反而使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巴勒斯坦最后得到的土地远比1947年分治方案要小,肯定不服。但以色列是在自卫战争中获得的领土,并且与埃及等国家签订的协议,肯定也不愿还给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东战争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领土纠纷的存在,使双方战争不断,一直打到今天。
埃及占加沙,约旦占西岸,还是以打跑了这两国还给巴政府的。什么时候成阿拉伯国家帮巴了?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占领加沙并据为己有,约旦占领约旦河西岸,并纳入约旦领土,巴勒斯坦一寸土地都没有了,只能在国外流亡。直到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打跑了埃及人赶走了约旦人,夺回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并在后来都送还给了巴勒斯坦,至此巴勒斯坦人才结束了流亡生涯……如果不是以色列,巴勒斯坦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虽然同情巴勒斯坦,但阿拉伯人真的是一堆扶不上墙只会窝里瞎斗的…
以色列才是战斗民族
国际大事自媒体一天到晚瞎掺和,又没权威性,更没可信度,纯粹浪费网友时间,
巴是自作孽不可活,只能是两个字概括“活该”
换个角度看问题,假设当时以色列没有在这里建国,那片土地照样也会被瓜分,现在也照样不存在巴勒斯坦国
条约是用来撕毁的,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第一次第二次中东战争,不是以色差不多亡国时刻紧急喊停,现在地球上还有以色列这个国家吗?
当初不推动巴建国,特别是那三个被圈走土地的。巴也建国找借口就难了
军事不光是数量,装备,补给……沙龙,达扬的手下们,才是智能小背心的鼻祖。他为这一仗淮备了十多年
这帮子阿拉伯人内心狠毒、各怀鬼胎,都妄想分掉巴勒斯坦领土的一杯羹。
以色列不是什么战斗民族,只是碰到了更渣的
灭掉干嘛,时常拉出来闹一闹 ,才热闹
心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