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关羽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到底是对是错?他其实也没得选

采蓝说历史 2023-10-19 06:49:17

刘备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但是他的告别演出——夷陵之战却是深受指责的,因为他在夷陵之战中一败涂地,直接掏空了蜀汉的家底子,导致诸葛亮等蜀汉第二代领导人日子过得实在太艰难了。你把公司搞得濒临破产了,尽管你在破产之前就离任、退休或者去世了,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世人指责刘备的本质原因。

很多人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归结为给关羽报仇这一个点上,但实际上政治斗争这种高端权力游戏很多时候是一言难尽的,咱们也不能就直接抓着我们情绪上的认知不放,还要设身处地去思考更多问题。比如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干,或者他应该怎么干?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求知态度和研究精神。

刘备的左右为难

公元220年年底,蜀中有一个大新闻在一夜之间就悄然传开了,说是汉献帝被曹丕弄死了。这个消息传开后,刘备便率众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悲痛之情,说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假消息,人家汉献帝在当山阳公,活得好好的呢。之所以会流传这样一个假消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刘备的套路。你曹丕通过“禅让”的形式合法称帝了,这就宣告了老刘家身上的正统光环彻底消失了。这让一直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帜而四处融资的刘备根本没法继续开展工作了。以前刘备是奉诏讨贼,现在却变成了割据川蜀的匪首了,所以他必须必须说献帝被曹丕弄死了,他是篡的汉,他的手续是不合法的,他这个西南角的大汉宗亲才有继续自己集团发展的合理性。

在单方面、封闭式地宣布汉献帝被害死之后,汉室宗亲刘备当仁不让地勇挑重担,于公元221年四月份在成都武担山称帝。他要在谣言穿帮前,把“天命”给抢过来,要把已经断绝的汉祚续上去。

称帝的刘备,在很多人心中其实是汉王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和他儿子刘禅名下的蜀汉集团被称为“季汉”。刘备的官方名字叫“昭烈皇帝”,但史界却普遍称之为“先主”。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史界都称刘备为“先主”,而不是“先帝”之类的,因为历史是魏晋主流书写的,他们的态度很明确,你们老刘家的江山早就完了,你是“先主”——益州之主,而不是“先帝”——并非蜀汉之帝。

刘备当上皇帝之后,做了个非常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没有给他亲自发丧的汉献帝去报仇,而是要去给他“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二爷报仇。

这个决定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正确的。是的,东吴是害死了你二弟,但也顶多是家仇。而你宣布曹丕篡汉自立,非法侵犯了你们老刘家的天命所归,那可是国恨呀。通俗一点地讲,吴老二他不是个东西,但他也顶多是害死了你二弟。但对面的曹老大可是刨了你们家祖坟的人呀。你既然以汉室继承人的身份自居,就必须轰轰烈烈地去找曹丕报仇,这样才能聚拢民意、民心。

刘备宣布这个决定之后,蜀汉集团的部分有识之士就站出来劝谏了,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老同志赵子龙的态度,赵云劝说道:“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魏,孙权自会归顺,曹操死了,他儿子窃国了,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讨凶顽叛逆,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一定会箪食壶浆的来迎王师的。我们不应弃魏攻吴,真要打起来了,估计有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定的。再者,老二和老三在这里急剧内耗,老大坐收渔人之利,到时候轻松就可以把大家一网打尽了。”

大家是不是也觉得赵云的意见合情合理?赵云说的确实是有道理,但其实是不合时宜的。为啥?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刘备的处境就知道了。

先说说东边的孙权吧!这位同志其实是被曹魏方面揍出了心理问题了,先是跪舔了曹魏方面,然后又配合曹魏方面背刺了荆州,把孙刘联盟之间的塑料盟友关系撕得粉碎。

在孙权背信弃义之后,刘备其实在理论上有两种选择:一是既往不咎地稳住孙权,然后继续拉拢吴老二去对抗曹老大;二是把这个不讲武德的吴老二狠狠揍了一顿,揍得他老实了,对自己服服帖帖了,再一起去对抗曹老大。

但这种两种选择其实都是刘备的一厢情愿,在多方博弈的局面之中,你的选择永远只能取决于对方的态度。孙权当时是什么态度呢?人家一直保持对北方曹魏跪舔的姿势,然后无限摆出要把他妹夫刘备恶心至死的架势。

孙权在拿下荆州后,立即将刘璋封为了益州牧,放到了秭归招降纳叛当政治符号。

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这是啥意思?你刘备占据益州是不合法的,益州是人家刘璋的,这是政治抹黑的常用套路。孙权这一招效果还挺好的,借刘璋这块招牌,陆逊先后通过诱降等种种方法讨灭干掉或招降纳叛了数万人。

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除此之外,孙权还在刘璋待的地方分出巫县和秭归两个县,重新设置了固陵郡,拜潘璋为太守。固陵郡本是刘备益州的编制,孙权在益州门口设置一个相同名称的行政区,其目的不言而喻,侮辱性极强,你刘备的一切在我这里都不得到承认。

更过分的是,孙权还到处扬言要解放益州,要早日占领成都,甚至提前把周泰封为汉中太守了。

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

孙权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大家看懂了吗?大家觉得他有可能会和刘备正常和解吗?所以刘备就算是打算对孙权既往不咎再联吴抗曹,也基本上是没有可行性的。

那么,吴老二是摆出了一副拒不合作的态度,曹老大又是什么态度呢?曹老大因为实力雄厚,其实是有怎么选都对的选择优势的。他联合孙权一起打刘备,或者联合刘备打孙权,又或者坐山观虎斗,都是非常有利的选择。弱者怎么选都是错,强者怎么选都是对,这就是选择的悖论。

刘备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在关二爷和曹操相继去世之后,一辈子都在反曹的刘备罕见地向曹丕递出了橄榄枝,派使者韩冉带着礼品和份子钱去给曹操吊丧。

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刘备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很明显,他是想缓和双方的矛盾,联系曹丕给他家二爷报仇。但很遗憾的是,刚继位的曹丕不想等了,当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要立魏代汉了,什么三足鼎立,我要的是一统天下,什么曹老大、孙老二、刘老三,我要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曹老大。他根本不给他刘大爷面子,直接命令荆州刺史砍了韩冉。原因就是,我爹曹操是被你家老二关羽给活活熬死的,我讨厌你们老刘家,不愿意和你们来往。

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而且曹丕登基前后,第一个就是拿刘备开刀。先是挖墙脚挖走了孟达,然后是调夏侯尚回来当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带着徐晃和孟达打回了上庸,平定东三郡。挖你的人,再抢你的地盘,你刘备能奈我何?

曹丕豪横的态度,堵死了刘备想缓和关系的可能性。

曹老大和孙老二都对刘老三表现出了明显而强烈的不友好态度,刘备能选择走哪条路呢?要么打曹丕,要么打孙权,但为什么一定是要先打孙权呢?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具体原因会放在后面的分析之中。

总而言之,刘备当时陷入了“无路可选”或者“怎么选都是错”的两难困境。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对他之后的夷陵惨败多一份理解和同情。

当时的局势分析

复盘了夷陵之战局势的形势,大家不难看出,刘备当时在理论上的最佳选择是放下成见和仇恨去联合东吴抗曹,联合曹魏去攻打东吴是中策,剩下怎么选都是下策。但是上策、中策因为孙权和曹丕不配合,根本没有可行性,所以刘备只能在下策之中去选一条路走。

从政治角度上来说,刘备其实还是要优先选择北伐曹魏的。你只有趁着这个舆论风口才能彰显你在政治上的正确性,这一点你得学你老祖宗刘邦当年为楚怀王报仇的搞法,这才能体现出你刘备的政治格局。

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刘备其实选择先打孙权是对的。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孙权的实力比曹丕弱了许多,要好打得多;其次,先打孙权可以尽量避免两线作战的压力,你曹丕要借机进攻汉中首先要翻越秦岭这个天然屏障,我没那么大压力。但是如果刘备先北伐关中,按孙权那德性和架势,绝对会从长江水路进攻益州的,刘备集团就更加被动了。然后是打孙权给关羽报仇,既能给自己和关羽兄弟之情一个交代,也能趁机收买和感动很多人心,这样的老板实在太感人了。最后是很多外交筹码都是靠打出来的,把孙权打服,既然捞取既得利益,又方便以后继续跟他谈合作。

但这也仅仅是站在刘备集团的角度在进行推演,曹丕和孙权呢?曹丕就说了,因为人家作为当时的最强者,怎么选都是合理的,没什么好说的。重点来说说孙权的选择。

孙权这个人玩内斗是相当有水平的,但是搞外战是真不行。你东吴趁着蜀汉拿你没办法,背刺荆州,弄死了人家蜀汉军神关羽,把人家蜀汉集团的声势打得低入尘埃。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咱就不说你了。但一个人即便是干了蠢事,也得时刻牢记自己的定位呀,你是孙老二,人家是刘老三,把老三彻底弄死对你这个老二有什么好处呢?不还是把老大给笑惨了。老大最后会放过你这个老二吗?所以,孙权在捅了刘备一刀之后,最重要的是找机会给刘备止血,然后一起对抗曹老大。

结果孙权全部走反了,他一方面大量清剿、收编刘备之前的荆州势力,一方面摆出架势剑指益州,一副要把刘备彻底搞死的架势。然后继续跪舔曹魏。

孙权自从鲁肃鲁老师走后,几乎所有的大事就根本没整明白过。你孙权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说穿了不就是想在老三面前得瑟一下、威风一下?想一下子把老三打服,打得向你跪地求饶,然后你和曹老大平分天下?

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想要吓唬的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家一辈子被曹操追得满世界跑,跟曹操服过软吗?你杀了人家二弟、夺了人家得地,还这么高调地恐吓人家,他会惯你这毛病吗?

你还真别瞧不上人家刘大爷,你若真成功逼他出手。若是在刘备出兵的同时,北面曹丕要是同时发兵浑水摸鱼,你扛的住吗?

别说什么曹丕是你公开承认的主子,他不会揍你!你想想因为曹丕那边刚刚上位,蜀汉已经打完了,拿回了东三郡。人家要是再想干出点政绩肯定不会翻山越岭的去打汉中,从军团配置就看出来了,西线只有曹真军团。人家更可能的是打你的长江一线。你孙权还是天真了吧?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人家曹丕早已公开对你孙权开火了,你居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人家不是派曹仁从你孙权手里重新夺回襄阳了吗?(襄阳本在曹魏手中,但是在襄樊战场被关二爷打残了之后,曹魏集团自己放弃了,被东吴集团顺势捡了个篓子)人家拿回襄阳的目的是什么?襄阳是天下之腹的桥头堡,南下的很方便,不就是提前占据南下优势吗?

总而言之,你孙权有能力在曹丕于一旁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再溯长江而上去消灭蜀汉吗?几乎不可能!所以,孙权的选择是相当不明智的。

孙权当时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占了便宜之后就不要去刺激刘备这个受害者了,闷声发大财,将荆州防线像二爷那样经营成老刘根本不敢动心思的铁桶,然后等待时机和刘备集团和解。不要觉得自己出轨了,刘备集团就不会原谅自己。在真正的利益面前,又有什么矛盾是不可以化解的呢?只要刘备对他还有依赖性,就不会跟他彻底撕破脸皮的。再说,就算刘备因为关羽之死而无法释怀,但刘备已经60多了,他还能活几年呢?等刘备走了,下一届领导人对关羽的情感还有那么浓烈吗?和解的阻力不就小了许多!

如果孙权真的做了正确的战略选择,那局面就会变得相当有意思了。曹丕当时把主要的兵力都集结在东线,西线空虚,就给刘备创造了绝佳的北伐机会。稳住东线,突破西线,这是刘备和孙权这对弱者兄弟唯一的破局机会。

但随着孙老二不在乎诗和远方后,刘老三就只能纠缠于眼前的苟且了!他只能在矮子之中去拔将军,从下策之中去选择最优方案了。刘备最终选择了先对孙权动手,这在政治上不正确,但在军事上是相当正确的。

因为刘备如果打曹丕,照着孙权那缺德的惯性,他大概率会偷袭刘备的;但刘备如果打孙权,根本不用担心曹丕翻越秦岭去偷袭汉中。而且,战事一旦启动,曹丕那架势也不像袖手旁观的样子,大概率会对孙权采取军事行动,这样一来,孙权极有可能在生死的巨大压力之下,主动向刘备认怂,赔礼道歉。刘备将掌握孙刘议和的主动权。

总而言之,当时天下局势的结其实在孙权身上,孙权如果主动妥协,那么刘备和他自己的棋局就都盘活了。遗憾的是,这个孙老二把事情想简单了,他觉得凭他的实力和能力能唬得住刘备,能在曹丕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打到长江上游去,能跟曹丕划江而治……最后逼得刘备无路可走。

顺便插一句,大家知道孙权这么干背后的托底思维是什么吗?因为他没有政治压力,他觉得他随时都可以向曹魏投降,他之前已经向曹操、曹丕父子多次称臣了,彻底投靠曹魏政权也没有啥心理负担。而对于刘备,他觉得自己对他的伤害是不会轻易被原谅的,所以干脆把事情做绝,逼得刘备最后不得不原谅自己或者直接归顺自己。这在心理学上是有说法的,叫背信弃义的施暴者往往最为仇视受害人。为啥?因为受害人会时刻提醒施暴者,他们是丑陋的,施暴者接受不了这种负面提醒。

多方博弈的棋局之中,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夷陵之战其实是被孙权逼出来的。

关于刘备选择的总结和思考

此时的刘备,其实和当初刚刚在荆州假节钺的关二爷是一样的处境——怎么做都是错。但实际上,从客观条件来说,进攻东吴是他最好的选择,也是不得不去干的一件事。

选择上的合理性前面已经分析得差不多了,这里说说刘备为什么不得不这么干!

首先,刘备纵横江湖其实主要靠人设和情怀,你刘备号称仁义无双,跟团队里的小伙伴经常称兄道弟,但是你家老二被人捅死了,你却无动于衷,以后还有多少人信你这个糟老头子?

其次,孙权各种主动挑衅,并摆出了进攻态势,若是不给出适当的回应,蜀汉集团的政治声势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人家杀你人、夺你地,还不承认你社会地位的合法性,扬言要包你的饺子,你再不出手,不就真的成了大家眼中任人拿捏的软蛋了吗?

然后,曹丕、孙权都是他没法和解的对手,但他却只能打孙权,因为孙权这小子一贯就喜欢趁火打劫,刘备先打曹丕,他势必会再次背后捅刀。

最后,孙权拒不合作的态度,只有通过军事压力去改变,只有刘备从长江出击,再引发曹丕自襄阳南下,孙权在两线作战的军事压力下,才不会再继续傲娇了,孙刘联盟才有希望再次恢复。

刘备这个人老是被后世人各种调侃,其实这个人除了受基础和经历限制而导致不善于搞大场面活动外,其他方面都是相当有水准的。他的选择其实比赵云等人站得更高、看得更清。

另外,刘备之所以急于发动夷陵之战,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时间老人对刘备当时是相当不友好的。孙权方面,对自己极度嚣张,对曹丕却一直跪舔,曹丕趁势陈兵荆州,按照孙权那尿性,承受压力的时间太强了,很容易再度向曹丕服软,然后联合曹丕联合攻蜀的。也就是刘备等待的时间越长,他陷入两线作战的风险就越大。另一方面是,刘备本人以及他手下的将士已经等不了了,刘备60多了,军中主要将领也都变成老将了,关羽(219)、张飞(221)、法正(220)、黄忠(220),大量的顶级军官在夷陵之战前匆忙退场,再等下去,刘备就更加难以揭开锅了。

世人皆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犯糊涂或者恼羞成怒的冲动,其实真不是。一个沉浮世事几十年的老江湖,哪有那么容易不计后果去冲动?刘备是想先下手为强,牵制住孙权的荆州力量,让曹丕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南下伐吴,随后将孙权逼到割地赔款的谈判桌前来!更理想的想法是他万一在荆州大获全胜了呢?

不打孙权,刘备在荆州一切利益都将被稀释成水,包括关二爷在荆州经营多年所建立起来的民望红利。乱世的百姓以生存为首选,他们是不会在孙权的统治下长时间念你刘备的好的。

但有些时候,悲哀就在于,弱者无论怎么选,都是错的!之所以强者恒强,原因就在于弱者们只能通过抱团取暖去博弈老大。这其中只要一个弱者选错了一步,逻辑链条的推演就开始变得弱者们相互倾轧,强者等待收割。

在孙权表态大家各玩各的之后,刘备其实只能算是在勉力挣扎了。

尽管刘备已经做出了条件范围内的最好选择,但他没有兴师去给汉献帝报仇,导致他自封的蜀汉政权的政治分量大大降低了。唯心一点说,天命和天运因此都不再照顾他了。最典型的是,张三爷就因此在战前被害了。张三爷在战前被下属张达、范强暗杀,跟刘备打孙权有啥关系?大家想一想,张达、范强长期被张飞暴力执法,他们之前难道没有恨死了张飞的心理?但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节点动手?因为刘备和东吴闹翻了,为他们提供新去处呀。以前他们要是搞死了张三爷,只能投靠曹魏,但曹魏政权那么远,他们跑得了吗?现在杀了张飞,以此为投名状去投靠东吴多方便,你刘备根本就截不住、追不上。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曹魏政权躺赢的局面。曹丕刚一登基就迎来了干掉孙权、进而一统天下的好机会,上天对他老曹家也算是不薄了。(至于曹丕为什么没能抓住机会,以后再详细介绍)

至于很多人好奇的“诸葛亮怎么没有制止刘备”等问题,大家已经应该能明白过来了吧。刘备都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诸葛亮怎么去制止这个最好的选择?诸葛亮在刘备兵败后感慨说,若法正还活着,必不至于此。其实说的不是法正能制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而是说法正是刘备身边的最强辅助,能提高刘备的战场表现,不一定会输,输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我们需要从这件事上思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与选择时,是否真的了解选择者的真实情况?选择确实是有高下之分,但并不是所有不是最优选择背后都是能力水平问题,有很多时候其实是无可奈何的问题。

后来,司马衷同志在聆听下属汇报灾情时,居然说出了“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荒唐话来,但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也有很多“司马衷”?你大学毕业为何要当保安,你研究生学历为什么要送快递,为什么不找份体面点的正式工作?这难道不是一种新型的“何不食肉糜”吗?

所以,我们在面对别人的失败和困难时,其实首先是需要多一点理解和体谅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给意见和帮助,才显得更合理一点。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