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下乡插队十年他欠队里不少饥荒,回城时队长说一笔勾销

草根知青 2024-02-07 07:31:50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

北京知青张家顺的名字很好听,可他的人生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山西下乡插队期间,他遭遇了不少波折,但也经历了一件令他感动一辈子的事情。

这段知青往事是北京文友王枫林老师给我讲述的,我编写成文字分享给大家。

王枫林老师说,他和张家顺是初中同学,也是一起到山西下乡插队落户的,只是他比张家顺早回城两年。王枫林老师还说,张家顺是个好人,他们一起下乡插队的同学们,没有一个不夸赞他的。

图片来源网络

据王枫林老师回忆,他们是1968年12月中旬乘坐火车离开的北京,最终来到了山西省绛县陈庄公社,他们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了东荆大队第七生产小队,大家临时住在了队部院子里的两间厢房里。

山西的冬季比北京气温低,屋里没有取暖设施,好在王枫林他们睡的是地铺,地上铺了厚厚的谷草和麦秸,晚上睡觉并不觉得冷。

东荆七队的队长姓陈,叫陈兴国,三十多岁,是一名复员军人。他看十二名北京知青中数王枫林的个子高,就让王枫林担任知青小组的组长。王枫林却谦虚地说:“队长,在学校时,张家顺是我们班的班长,也数他学习好,就让他担任组长吧,我天生就不是当干部的材料。”陈队长打量了一下张家顺,笑着说:“那行,就让张家顺担任小组长,他的名字顺溜。”

张家顺没有推辞,他笑了笑说:“我当小组长倒行,就是怕我不称职。”

知青们来到东荆大队的第三天中午,有一个半大小子突然来到了队部大院,那个半大小子有十二三岁的样子,他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看一名女知青去了茅房,他竟然跟着去了茅房。那名女生回头一看,看一个半大小子紧跟在她身后,吓得她大叫一声,转身就往回跑。

王枫林听到那名女生的尖叫声,急忙从屋里跑出来,一看那个半大小子就站在女生居住的房门口。他过去就是一脚,把那个半大小子踹倒在了地上,接着又是一脚,踢的那小子嗷嗷叫唤,他爬起来撒腿就跑。

过了没多长时间,一名婆姨就领着那个半大小子找来了,她站在队部院子里大喊:“谁打我娃了,你们北京知青咋能打人哩……”

很快,队部院子里就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人,陈队长也赶来了。陈队长问是谁打人了?王枫林刚要开口,张家顺抢先说道:“队长,是我。”“你咋能打一个娃娃哩?”陈队长质问张家顺。

张家顺看了看那个半大小子,说:“队长,他往女生厕所跑,吓唬女生,我才打他的。”“哈呀!他是个半憨,咋能跟他一般见识哩。”陈队长批评了张家顺,然后让乡亲们都回家去了。那个半大小子挣脱那个婆姨的手,来到张家顺跟前,踢了张家顺好几脚,才跟着他妈回家去了。

后来知青们才知道,那个半大小子叫狗娃,当年十三岁,脑子有点问题,见了谁都喊大(爸),他还经常骂人,乡亲们都知道他是个半憨,没人跟他一般见识。自从那次被王枫林踢了两脚,狗娃再也没到队部院子里来过,可他经常站在队部大门外骂人,还站在大门口撒尿。张家顺气不过,又打了他一次。

就是因为打狗娃,张家顺得罪了公社知青办的李东升主任,原来李主任是狗娃的舅舅。

1970年冬季征兵,张家顺通过了征兵体检,他却没能应征入伍,李主任说他思想觉悟不高,需要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李东升一句话,张家顺错失了当兵的机会,一队一名叫马思明的男知青穿上了绿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之后的日子里,知青们谁也不敢再招惹狗娃,张家顺回北京探亲的时候,还给狗娃买了糖果,专程给狗娃妈妈赔礼道歉。狗娃妈妈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她家娃娃不好,不怪旁人打他。

1973年,绛县发生了一场多年不遇的旱情,那年秋粮减产一半还多,到了第二年初夏,张家顺他们知青点的口粮就断顿了,张家顺就去找陈队长借粮。队里也没有多少余粮,陈队长就让小队保管借给了张家顺三十斤高粱和二十斤谷子,嘱咐他们省着点吃,再挖点野菜贴补一下,等秋粮下来就好了。那次借粮,保管员让张家顺写了借条,库存的粮食都有数,保管员和会计都记着账哩。

快秋收的时候,陈队长又把他家仅有的半袋子高粱面分给了知青们一大半,才算帮知青们度过了饥荒。

那年秋后,厂矿企业开始在插队知青中招工,有几名知青陆续被招工进城,因为知青办李主任对张家顺有偏见,张家顺一直未能招工进城。

图片来源网络

1976年秋天,东荆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大队书记想让张家顺去太原读书,陈队长也同意让张家顺去太原读书。张家顺担心知青办李主任不会同意,他就把这个来之不易的工农兵学员的名额给了王枫林。王枫林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他成了全大队唯一一个你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

从公社回来,王枫林告诉张家顺说,公社知青办的李主任调走了,县里又派来了一名年轻干部,那名年轻干部也姓李,但他特别和善,一点干部架子都没有。离开京东大队的前一天,王枫林对张家顺说:“家顺,你手头有没有十块钱?我怕到学校有花项。”“我手头也不宽裕了,这样吧,我去队里给你预支十五块钱,省得你到了学校作难。”张家顺说完,就去找陈队长。

陈队长啥也没说,领着张家顺就去找小队会计。张家顺按照小队会计的要求,写好了借条,还在账本上写下了名字,在会计那里支走了十五块钱。

王枫林去学校读书,知青点的三名知青(其他人都招工进城了)每人给了王枫林两块钱,陈会计不光给了王枫林两块钱,还送给他十几个煮鸡蛋。当年初冬,又有两名知青招工去了运城化肥厂,东荆七队知青点就剩下张家顺和孟昭平两名北京知青了。

那年冬季,孟昭平感冒发烧感染了肺炎,张家顺陪着孟昭平在公社卫生院住院一个星期才回到知青点,他俩也没能回北京过春节。

到了夏天,孟昭平又感觉身体不适,去县医院做了检查,好像是血压偏低,还患有心肌炎,医生为他开了诊断书,孟昭平随即就办理了病退手续回了北京。为了给孟昭平凑够回北京的盘缠,张家顺又到队里预支了十五块钱。

一晃就到了秋后,就在张家顺准备去运城焦煤厂当工人的时候,他突然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张家顺在学校读书时就是尖子生,插队落户期间还自学了高中课程,他就放弃了去运城当工人的机会,决定全力以赴复习功课,备战高考。

自从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张家顺就不出工劳动了,他天天都学习到深夜,遇到不会的数学题,他就跑到公社中学向高中部的老师请教,为了能考上他心中理想的大学,张家顺真是拼了老命。

第一年的高考,张家顺却名落孙山了,他差一分没能被北京工业学院录取。得知落榜的消息后,张家顺蒙头大睡了一整天,紧接着就开始复习功课,他暗暗发誓,考不上北京工业学院绝不罢休。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个月的刻苦努力,1978年初秋,张家顺接到了北京工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张家顺喜极而泣,他用被子蒙住头,呜呜大哭。

得知张家顺考上了大学,陈队长也特别高兴,还拉着张家顺去他家吃了一顿好吃的。

离开东荆大队时,张家顺要办理相关的入学手续,还要开具证明信。因为从1977年秋后张家顺就没参加生产劳动,1978年的夏粮分配他就欠了队里的工分,再加上之前的两次预支款,还有1974年借的口粮,这些都加起来要不少钱哩。当时张家顺手里也没钱,回北京的盘缠还是他父母从北京寄来的。

去队里开证明的时候,陈队长啥也没说,就让会计给张家顺开了证明信,他又领着张家顺到大队部盖上了大队革委会的公章。张家顺提到自己的预支款还有亏欠队里的工分和口粮时,陈队长笑着说:“家顺,这么多年,你在咱东荆没少吃苦,也没少给队里出力,乡亲们都念你的好。你欠队里的欠款和口粮就一笔勾销了,我跟大家伙说好了,大家都说愿意替你分担。你就放心去读书吧,以后混好了,再回来看看大家就是。”

听了陈队长的话,张家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当时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队里也没有余钱,自己欠下的这么多饥荒,乡亲们却主动替他分担,他能不感动吗。

去北京读书的时候,陈队长一直把他送到公社汽车站,分别的时候,陈队长硬是把五块钱塞给了张家顺。看着陈队长远去的背影,张家顺再一次泪流满面。

王枫林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商业部门工作,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领了工资,他给陈队长寄去了二十块钱,委托陈队长替他偿那十五块钱的预支款。后来得知张家顺也亏欠队里,他开了工资又替张家顺还了二十块钱的亏欠。

到了1996年,王枫林夫妻俩调回了北京。回北京工作时,王枫林专程去了一趟东荆大队,看望了陈队长和乡亲们。

目前,张家顺和王枫林还和老队长保持着联系,八十六岁的老队长身子骨还很硬朗。自从退休后,除了那三年疫情,他俩几乎年年都回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看望老队长。每次见到老队长,老队长就一手拉着张家顺,一手拉着王枫林,高兴得半天都不松开。

王枫林当年县里参加积极分子代表会合影

有关张家顺和王枫林老师的知青往事就跟大家讲完了,张家顺说,当年离开第二故乡时队里和乡亲们替他分担了那么多,这件事令他特别感动,乡亲们的这份深情厚意,他永远都会记在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感谢王枫林老师提供素材)

作者:草根作家

1 阅读:1

草根知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