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最彪悍的部队,希特勒的王牌突击队,天降神兵的绿色幽灵

北街老酒 2024-06-30 18:05:21

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伯勒洛非骑着天马多次从天而降,欧洲人时常对其歌颂称赞,将其视作斩妖天神,或许“天降神兵”的概念便是从此开始。当人类对天空充满渴望,空战应运而生,而其中一个分支——德国上空的绿色幽灵空降部队,在二战的历程中占据着极为尴尬的地位。

提及二战时期的空降,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盟军发起的市场花园行动,尽管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这却是空降兵一次大胆的尝试。然而,空降兵的起源并非由盟军率先开启。自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人类遨游天际的梦想得以实现。

一战期间,飞机开辟了除海陆之外的第三战场。空战出现后,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令人浮想联翩,即将精锐士兵藏匿于大型运输机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降到敌人的特殊据点执行特殊任务。 不得不承认,这种构想颇具现代特种兵的雏形。

但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仅止于想象。因为当时,跳伞或许可行,但降落伞不可靠,这是个棘手的难题。不过,德国人创造了奇迹。1916 年 10 月,两名德国空降兵空降到俄军后方大肆破坏,堪称空降作战的先驱。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这两位只是运气绝佳的特例。当时的空降作战缺少运输机、滑翔机,无法形成规模,甚至连专门的跳舱都没有。 空降兵需从顶部机舱口爬出,站在机翼上跳下,而且那时的降落伞可靠性极差。跳出的瞬间,生死全凭运气。

当众人都认为这只是昙花一现的运气作战时,1920 年,德国人不靠谱的盟友意大利人发明了拉绳式降落伞。它比德国当初的折叠降落伞好用,伞兵能在 300 米高度空降,这基本解决了空降的关键难题。毕竟,能保证降落伞正常打开,让空降兵安全落地是最基础的要求。 除了伞降,还有特定环境下的机降。

二战时期主要使用滑翔机和运输机。如今,滑翔机在军事上已很少使用,被直升机取代,比如现代的直升机索降。相较于伞降,机降部队几乎能立即投入战斗,直接弥补了伞降下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但机降过于依赖环境因素,一旦出事,所有人都难以幸免。

因此,在不同形势下,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或许有人认为,德国作为率先尝试的国家,其空降兵的组建会一帆风顺,实则不然。德国虽在俄国敌后大肆破坏并获益,但世界上第一支空降部队并非由德国组建。

1927 年,意大利开始大规模开展士兵跳伞训练,只是未公开宣称任何空降部队的番号。紧接着两年后,苏联 45 名士兵在中亚城市加尔姆空降(即如今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加尔姆区),全歼一股白匪军,尝到这种新型作战方式的甜头。

到了 1933 年,苏联率先公开进行了一次空降行动。 这次行动十分有趣,前文提到,由于当年飞机设计未考虑空降兵的跳机舱口,所以空降兵几乎从顶部机舱口爬出再跳下。而苏联这次更直接,士兵直接趴在轰炸机的机翼上,到一定高度后直接从机翼滑下,在半空打开降落伞。

这让当时在场的德国观察员们心驰神往。但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他们只能暗自羡慕,通过自家飞行俱乐部进行小规模的空降兵训练,始终难以成气候。 直到希特勒完全掌控权力,撕毁凡尔赛条约的德国犹如挣脱枷锁。希特勒任命心腹爱将戈林成立戈林地方警备队,而戈林作为当年观看苏联伞降的观察员之一,对这种战术深深着迷。

很快,他将部队改组为德国第一伞降步兵营,并于 10 月 1 日编入德国空军。这支部队成为未来德国空降部队的重要支柱,是德国空降列兵的前身。除了戈林,施图登特也是当事人之一,他同样喜爱这种战术,但其命运与戈林相差甚远。 作为空军司令且是最高领袖的心腹爱将,戈林有权将自己的部队划入德国空军并不断扩充。

1936 年,这支部队甚至在元首面前进行了空降表演,让希特勒认为这种作战方式在日后的闪击战中能发挥作用。然而,戈林的这支部队并未真正参与实战,不过这给了施图登特大规模组建空降兵的契机。 施图登特在组建空降兵上不遗余力,在装备方面争取到大量单兵装备,从头盔、枪械到手套,均为量身定制。其中独特的绿色军装成为标志,也解释了这支部队被称为“绿色幽灵”的原因。

除了单兵装备,在飞机方面,52 运输机、242 滑翔机、DFS230 滑翔机等均为其量身打造,空降兵无需再趴在轰炸机机翼上跳伞。并且在这支部队出现之前,所有空降兵部队多为小打小闹,不成体系。施图登特还特别制定了一些规则,例如伞兵跳伞仅能携带伞兵刀、手枪、手榴弹等轻武器落地防身,其余武器装在箱子里一同投送。

不过,此时他的伞兵部队规模依然较小,最后由于德国总参谋部实在看不下去,拨给他一个师,将陆军第 22 师改编为第 22 机降师,德国的空降部队这才具备一定战斗力。 那么,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在战场上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德国空降兵与其他兵种有显著差别,希特勒原本期望这支部队配合闪击战。但实际上,在闪击波兰和法国时,由于德国其他部队作战轻松,空降部队未展现出亮眼表现。 在苏德战场上,战况惨烈,这支部队却一直在南线与盟军较量,所以施图登特最苦恼的便是一直无仗可打,这种情况延续到了第二场战斗。

当时德军进军北欧,空降部队落地后本应等待其他运输机空降装备,但由于战事轻松,装备未落地,众人仅持手枪和手榴弹便完成任务。 然而到了第三次作战,德国空降部队遭遇难题。1940 年 5 月,德国对法国发起袭击,空降部队接到指令,配合 B 集团从荷兰比利时方向进攻,这意味着施图登特必须对两个国家的三个目标发起攻击。

但尴尬的是,刚到达海牙上空便遭遇大风,第一波伞兵被吹散,刚落地就被敌军包围,伤亡惨重。不过,第二路和第三路进攻顺利,部队落地后夺取荷兰人的载具,轻松拿下大桥,并阻拦前来增援鹿特丹的部队。同时,数十名空降兵降落至埃本埃马尔要塞,从内向外攻击,使防线动摇。 可以说这场战役总体成功,但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仅第一路部队就损失上千人,这还是在战争初期德国闪电战无敌的情况下。后续的战役如夺取克里特岛,若不是马蒂姆机场守军新西兰 22 营因损失惨重撤出 107 高地,德军以此为突破口上岛,战役可能会更加惨烈。战后统计显示,英军伤亡 15000 人,德军伞兵伤亡近 7000 人和若干运输机,损失巨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条件限制过多。

说白了,空降部队作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注定被包围。所以,施图登特当时的战术并无问题,关键在于这支部队深陷敌阵时,己方友军能否提供支援。 在二战时期,没有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包括美国的 82 空降师、101 空降师,英国的第一空降师等。

核心问题在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无法为空降部队提供足够的通信、情报和火力支援,空降兵落地找不到自己人是常事。要是与敌军步兵纠缠还好,一旦遭遇装甲部队只能逃窜。但反观现代空降,轻坦、悍马等保障机动火力的装备均可空降,必要时直升机直接索降至任务区域,空中支援几乎随叫随到。

所以对于空降这一理念,施图登特的战术没错,但问题出在技术不成熟。对于这种新兴事物,科技和战术的不成熟必然带来巨大损失。施图登特在这个时期给全世界上了一课,但他所率领的部队命运无疑是悲惨的。

0 阅读:49